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旦前夕,为了让学生们过一个有意义的新年,学校不少班级组织学生包饺子。整个校园一度飘满了“饺子”的香味,喜悦也溢满了孩子们的脸庞。此举深受学生的普遍欢迎,因为活动中学生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而且还体会到了“劳动最有滋味”。然而,在组织学生包饺子的过程中,我却遇到了几件出乎意料的事,引发诸多思考。
“老师,要带浆糊和胶水吗?”
晨会课上,班主任老师大声宣布:“同学们,为庆祝新年的到来,明天我们班组织包饺子。”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成了欢腾的海洋。当教室恢复平静后,班主任接着说:“包饺子需要事先准备好饺子馅、饺子皮、调料以及一些烧煮、盛放饺子的工具。”这时,大家仔细听着,唯恐疏忽了哪个环节,而让饺子包不成功。突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道:“老师,要带浆糊和胶水吗?”班主任很纳闷,包饺子何需带这些东西?他以为学生恶作剧,便追问:“你带浆糊和胶水干什么?”那位学生认真地说:“不用浆糊或胶水,那饺皮怎么会粘在一起呢?”顿时,班上一片哗然,那位提问的学生也闹了个大红脸。
是呀,这能怪谁呢?尽管现在二孩政策已放开,但现代社会依然是“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为社会主导。长辈们对独生子女宠爱有加,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着,抱在怀里怕冻着。”孩子们哪有亲手实践的机会?上世紀八十年代,人们曾笑话城里孩子到了农村以后,连麦苗与韭菜也不分。然而,如今无论是城里孩子,还是农村孩子,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去亲近生活,亲近自然呢?一方面,长辈们的过度溺爱使他们几乎窒息,另一方面,繁重的学业负担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权质问当今的家庭教育,更无权质问当前的学校教育,但我们有理由质疑:“孩子,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你何罪之有?”
诚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已让我们看到了一线曙光,但我们更期待全社会都来共同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老师,他们出去玩了!”
次日中午,学生们如快乐的百灵鸟“飞”进了教室。按照老师的分工,他们摆开了架式,迅速包起了饺子。起初,大多数学生不知怎么去包,只能想当然,最终捏成了一个个面疙瘩。接着,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会儿,学生们便包出了各具特色的饺子——尽管饺子包得“四不像”,但学生还是乐在其中,教室里始终呈现着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突然班长跑到班主任面前说:“老师,他们出去玩了!”班主任很吃惊,难道这么短暂的时间,学生就失去了对包饺子的兴趣?但很快,班主任便找到答案:这几个在走廊上玩耍的学生,不仅亲手包了饺子,而且还品尝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如果他们再继续包下去,就超过他们个人需求了。
此刻,班主任震惊了,他立即将这几位学生召进了教室。待大家安静后,班主任说:“同学们,从你们脸上喜悦的神情,我看出大家今天挺开心,因为你们品尝了自己亲手包的饺子。然而,你包的饺子是什么味?老师不知道,其他同学也不知道,我们大家能一同分享美味,分享快乐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你将饺子送给我品尝,我将饺子送你品尝,教室里又一次成为欢腾的海洋。
这不由引起我的思考:当今社会,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 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只知自私自利,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的悲哀啊,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当然,这位班主任是挺优秀的,他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推及关爱他人,将学生“独乐”推及与他人分享快乐,这是何等难能可贵呀!
人,离不开群体,惟有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合作,才会更加热爱生命,收获成功与快乐。
“老师,其实我并不喜欢吃饺子!”
下午放学,正赶上周末,我便布置学生回家写一篇作文。作文字数不限,文体不限,内容只要和包饺子有关就行。这回,与往常不一样,竟没有一个学生皱眉头,也没有一个学生面露不悦之色。学生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于是我高声地说:“这次,如果大家的作文写得精彩,那么下学期我会建议班主任带你们去野炊!”“哇,老师万岁!”学生们竟异口同声地欢呼起来……
当学生的作文交上来之后,我发现,这次作文竟一本也不少(往常,总有一、两个拖后腿的学生不能如期上交)。“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再一次得到了验证。于是,我一本一本认真批阅起来,一篇篇佳作不时地感动着我,让我徜徉在学生的作文中,久久不忍离去。突然间,学生王同学的作文吸引了我。他在文中写到:“老师,其实我并不喜欢吃饺子,不无夸张地说,我讨厌吃饺子!不知怎的,自小我一看见饺子就作呕。每次家人吃饺子,妈妈总专门煮饭给我吃。可这次,我居然吃了两大碗,而且心里特别舒服。我真不敢相信,难道就因为这饺子是自己亲手包的吗?”……
读罢此文,我感慨万千,前些年做班主任时,带学生外出野炊的那一幕又浮现眼前:满脸黑灰的学生依然认真地将柴放进自挖的土灶里;学生喜笑颜开地吃着夹生饭或飘满糊味的米饭,吃着或咸或淡的各种菜肴,全无家中那“小皇帝”、“小公主”的影儿。
而如今,我们常听家长抱怨:孩子挑食,孩子不关心人,孩子不懂礼貌等等。扪心自问:我们了解孩子吗?如果王同学在家也拥有和父母一同包饺子的机会,且允许他将饺子包成面疙瘩,那他怎会对饺子“深恶痛绝”呢?的确,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应了解他们,尊重他们,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品尝艰辛,体验快乐,收获成功,进而培养他们懂得珍惜,学会善待。这同时也提醒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机遇,创新管理,让学生在参与中品尝创造新鲜事物的快乐,以静待花开。
(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
“老师,要带浆糊和胶水吗?”
晨会课上,班主任老师大声宣布:“同学们,为庆祝新年的到来,明天我们班组织包饺子。”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成了欢腾的海洋。当教室恢复平静后,班主任接着说:“包饺子需要事先准备好饺子馅、饺子皮、调料以及一些烧煮、盛放饺子的工具。”这时,大家仔细听着,唯恐疏忽了哪个环节,而让饺子包不成功。突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道:“老师,要带浆糊和胶水吗?”班主任很纳闷,包饺子何需带这些东西?他以为学生恶作剧,便追问:“你带浆糊和胶水干什么?”那位学生认真地说:“不用浆糊或胶水,那饺皮怎么会粘在一起呢?”顿时,班上一片哗然,那位提问的学生也闹了个大红脸。
是呀,这能怪谁呢?尽管现在二孩政策已放开,但现代社会依然是“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为社会主导。长辈们对独生子女宠爱有加,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着,抱在怀里怕冻着。”孩子们哪有亲手实践的机会?上世紀八十年代,人们曾笑话城里孩子到了农村以后,连麦苗与韭菜也不分。然而,如今无论是城里孩子,还是农村孩子,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去亲近生活,亲近自然呢?一方面,长辈们的过度溺爱使他们几乎窒息,另一方面,繁重的学业负担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权质问当今的家庭教育,更无权质问当前的学校教育,但我们有理由质疑:“孩子,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你何罪之有?”
诚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已让我们看到了一线曙光,但我们更期待全社会都来共同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老师,他们出去玩了!”
次日中午,学生们如快乐的百灵鸟“飞”进了教室。按照老师的分工,他们摆开了架式,迅速包起了饺子。起初,大多数学生不知怎么去包,只能想当然,最终捏成了一个个面疙瘩。接着,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会儿,学生们便包出了各具特色的饺子——尽管饺子包得“四不像”,但学生还是乐在其中,教室里始终呈现着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突然班长跑到班主任面前说:“老师,他们出去玩了!”班主任很吃惊,难道这么短暂的时间,学生就失去了对包饺子的兴趣?但很快,班主任便找到答案:这几个在走廊上玩耍的学生,不仅亲手包了饺子,而且还品尝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如果他们再继续包下去,就超过他们个人需求了。
此刻,班主任震惊了,他立即将这几位学生召进了教室。待大家安静后,班主任说:“同学们,从你们脸上喜悦的神情,我看出大家今天挺开心,因为你们品尝了自己亲手包的饺子。然而,你包的饺子是什么味?老师不知道,其他同学也不知道,我们大家能一同分享美味,分享快乐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你将饺子送给我品尝,我将饺子送你品尝,教室里又一次成为欢腾的海洋。
这不由引起我的思考:当今社会,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 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只知自私自利,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的悲哀啊,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当然,这位班主任是挺优秀的,他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推及关爱他人,将学生“独乐”推及与他人分享快乐,这是何等难能可贵呀!
人,离不开群体,惟有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合作,才会更加热爱生命,收获成功与快乐。
“老师,其实我并不喜欢吃饺子!”
下午放学,正赶上周末,我便布置学生回家写一篇作文。作文字数不限,文体不限,内容只要和包饺子有关就行。这回,与往常不一样,竟没有一个学生皱眉头,也没有一个学生面露不悦之色。学生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于是我高声地说:“这次,如果大家的作文写得精彩,那么下学期我会建议班主任带你们去野炊!”“哇,老师万岁!”学生们竟异口同声地欢呼起来……
当学生的作文交上来之后,我发现,这次作文竟一本也不少(往常,总有一、两个拖后腿的学生不能如期上交)。“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再一次得到了验证。于是,我一本一本认真批阅起来,一篇篇佳作不时地感动着我,让我徜徉在学生的作文中,久久不忍离去。突然间,学生王同学的作文吸引了我。他在文中写到:“老师,其实我并不喜欢吃饺子,不无夸张地说,我讨厌吃饺子!不知怎的,自小我一看见饺子就作呕。每次家人吃饺子,妈妈总专门煮饭给我吃。可这次,我居然吃了两大碗,而且心里特别舒服。我真不敢相信,难道就因为这饺子是自己亲手包的吗?”……
读罢此文,我感慨万千,前些年做班主任时,带学生外出野炊的那一幕又浮现眼前:满脸黑灰的学生依然认真地将柴放进自挖的土灶里;学生喜笑颜开地吃着夹生饭或飘满糊味的米饭,吃着或咸或淡的各种菜肴,全无家中那“小皇帝”、“小公主”的影儿。
而如今,我们常听家长抱怨:孩子挑食,孩子不关心人,孩子不懂礼貌等等。扪心自问:我们了解孩子吗?如果王同学在家也拥有和父母一同包饺子的机会,且允许他将饺子包成面疙瘩,那他怎会对饺子“深恶痛绝”呢?的确,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应了解他们,尊重他们,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品尝艰辛,体验快乐,收获成功,进而培养他们懂得珍惜,学会善待。这同时也提醒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机遇,创新管理,让学生在参与中品尝创造新鲜事物的快乐,以静待花开。
(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