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立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能力,达到情境交融,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语文;教学;过程
语文情境教学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观念,能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从知识到知识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情境反映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情境教学就是为了实现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围绕语文课的科目特点和一定的教学内容,通过建立真实或虚拟的授课情境,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内容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其参与到教学中来。现就对“建立情境,展现语文教学过程”谈谈我的做法。
一、建立导语情境,展现语文教学过程
常言道:“好戏看开头。”每当要上一篇新课文,如何开好头,这是我教学二十年来非常重视的的问题。它是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语,是我们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曲的前奏。
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学习兴趣即学习的动力。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用谜语、音乐激趣有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静夜思》这一课时,先用谜语导入: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顺势揭题:今天我们就学习跟月亮有关的故事《静夜思》。然后教师质疑:这首诗描绘什么样的意境呢?接着请欣赏歌曲《静夜思》。教师随机介绍这首诗的作者和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佳作。这是他刚刚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时,而勾起的对家乡亲人思念之情。学生在余音缭绕中很快进入诗文。
二、建立问题情境,展现语文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就是凸显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现实之间的反差或不协调,使学生关注,进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学生往往受现实的迷惑,不能清醒地认识这种反差或不协调。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巧妙地挑明,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建立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
巧设问题情境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活跃的思维,引发他们的表达欲望,真正地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如在教学《天窗》这篇课文时,我在文本拓展部分中设计了一个练说的内容,建立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从一条掠过的黑影还可以想象到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写作表达提供了框架,也促进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确。学生们有的说像燕子;有的说黑影像喜鹊,有的说那黑影像百靈;有的说这黑影像小狗……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我再引导他们思考这样想象行不行,点拨学生写想象作文应该注意什么,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他们主动地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当学生还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美好的想象随着白云一起飘向蓝天的时候。我顺势引导他们把刚才想到的,用“也许……也许……也许……”的句式写下来。因为孩子们有了把想象与文本紧密地结合起来的体验,有的学生写得居然比书上还要好,那种想象和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想。其次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体验,对课文中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这样的问题情境与文本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想象和表达的空间,让学生联系文本,结合他们平时的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语言,激发他们说与写的欲望。
三、建立媒体情境,展现语文教学过程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场所,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以及实物,建立媒体情境,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如《天窗》一文中,我先放一段旧农村面貌的录相,让学生边看边听片中的解说,生动形象的画面让他们感受和体会到农村人们生活的艰难。接着提问:“你们想知道旧中国农村的房子是怎样的吗?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一看吧!”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我出示投影图,让学生边看边说。就这样学生由欣赏的气氛不知不觉转入到了学习环境中去,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如教《大自然的语言》一课,课文介绍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便为学生播放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展示山谷、花海、蝴蝶,再配以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同时穿插鸟声、风声、欢笑声。学生感到十分的新奇,完全被吸引住了,用心听,仔细看,仿佛身临其境。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以“大自然的景象非常迷人”开头,从天上、地上、水里的动植物到化石等方面来说一说它的语言。这样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大自然的语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练起笔来也题材广泛,容易多了,为作文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建立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地和老师、文本展开对话。然而教学手段作用的充分发挥,源于理性思考的深入,教学实践的创新。语文教师必须明确目的、恰择时机、精选内容、丰富手段、扩展主体,努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使其形真、情切、意远且理寓其中,为达成教学目标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杨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J]. 大江周刊:论坛,2013(9):162-162.
关键词:情境;语文;教学;过程
语文情境教学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观念,能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从知识到知识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情境反映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情境教学就是为了实现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围绕语文课的科目特点和一定的教学内容,通过建立真实或虚拟的授课情境,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内容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其参与到教学中来。现就对“建立情境,展现语文教学过程”谈谈我的做法。
一、建立导语情境,展现语文教学过程
常言道:“好戏看开头。”每当要上一篇新课文,如何开好头,这是我教学二十年来非常重视的的问题。它是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语,是我们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曲的前奏。
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学习兴趣即学习的动力。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用谜语、音乐激趣有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静夜思》这一课时,先用谜语导入: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顺势揭题:今天我们就学习跟月亮有关的故事《静夜思》。然后教师质疑:这首诗描绘什么样的意境呢?接着请欣赏歌曲《静夜思》。教师随机介绍这首诗的作者和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佳作。这是他刚刚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时,而勾起的对家乡亲人思念之情。学生在余音缭绕中很快进入诗文。
二、建立问题情境,展现语文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就是凸显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现实之间的反差或不协调,使学生关注,进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学生往往受现实的迷惑,不能清醒地认识这种反差或不协调。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巧妙地挑明,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建立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
巧设问题情境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活跃的思维,引发他们的表达欲望,真正地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如在教学《天窗》这篇课文时,我在文本拓展部分中设计了一个练说的内容,建立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从一条掠过的黑影还可以想象到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写作表达提供了框架,也促进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确。学生们有的说像燕子;有的说黑影像喜鹊,有的说那黑影像百靈;有的说这黑影像小狗……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我再引导他们思考这样想象行不行,点拨学生写想象作文应该注意什么,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他们主动地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当学生还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美好的想象随着白云一起飘向蓝天的时候。我顺势引导他们把刚才想到的,用“也许……也许……也许……”的句式写下来。因为孩子们有了把想象与文本紧密地结合起来的体验,有的学生写得居然比书上还要好,那种想象和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想。其次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体验,对课文中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这样的问题情境与文本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想象和表达的空间,让学生联系文本,结合他们平时的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语言,激发他们说与写的欲望。
三、建立媒体情境,展现语文教学过程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场所,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以及实物,建立媒体情境,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如《天窗》一文中,我先放一段旧农村面貌的录相,让学生边看边听片中的解说,生动形象的画面让他们感受和体会到农村人们生活的艰难。接着提问:“你们想知道旧中国农村的房子是怎样的吗?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一看吧!”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我出示投影图,让学生边看边说。就这样学生由欣赏的气氛不知不觉转入到了学习环境中去,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如教《大自然的语言》一课,课文介绍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便为学生播放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展示山谷、花海、蝴蝶,再配以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同时穿插鸟声、风声、欢笑声。学生感到十分的新奇,完全被吸引住了,用心听,仔细看,仿佛身临其境。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以“大自然的景象非常迷人”开头,从天上、地上、水里的动植物到化石等方面来说一说它的语言。这样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大自然的语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练起笔来也题材广泛,容易多了,为作文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建立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地和老师、文本展开对话。然而教学手段作用的充分发挥,源于理性思考的深入,教学实践的创新。语文教师必须明确目的、恰择时机、精选内容、丰富手段、扩展主体,努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使其形真、情切、意远且理寓其中,为达成教学目标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杨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J]. 大江周刊:论坛,2013(9):16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