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川省委、省政府从2009年开始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即9年义务教育加3年免费内地中职教育。在这种跨文化的教育背景下,在内地学习的藏族学生面临着诸多的适应问题。本文以藏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2个不适应叙事,从行为和心理两个层次分析藏族学生不适应内地文化的原因,提出促进藏族学生适应内地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藏族学生; 文化适应; 叙事研究
【中图分类号】G51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14-02四川省委、省政府从2009年开始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即9年义务教育加3年免费内地中职教育,现共计招生两万余人,学生来自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这是利用内地较发达的职业教育优势支援少數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大举措。旨在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川省自贡卫生学校是第一批“9+3”任务学校,现有“9+3”学生224名。他们在藏文化下成长,进入职校后却生活在一个以汉文化为主的环境中,陌生的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使他们经受着不安、惶惑、震惊等诸如此类的情绪。在最开始的3个月,藏族学生在各方面表现出了诸多的不适应,常表现为思乡、寝食不安、易发火、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压力大,感到处处不顺心等等。这些藏族学生在适应汉文化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帮助藏族学生适应当地汉族文化。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极大地促进藏族学生在内地的学习和生活。
1 对文化适应的界定
适应原本是生物学的研究范畴,而文化适应是人类学的研究范畴,后来心理学也逐渐关注这一概念。 在人类学领域,关于文化适应一般会引用Redfield, Linton,Herskovits在1936年给出的定义: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在心里学领域,一般倾向于将文化适应分为两种,即个体水平的文化适应和群体水平的文化适应。群体水平的文化适应引发的主要是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组织方面的变化,而个体水平的文化适应则往往导致价值观和态度的变化以及行为的变迁。[1]在本文中,文化适应是指个体(中职校藏族学生)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当初生活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后,个体所发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现象。
2 藏区学生不适应内地汉文化的叙事
2.1 不适应汉族地区生活的叙事。 2009年9月14日,我校迎来了96名藏族学生。我成为了48名藏族学生的班主任。我班为护理专业,只有1名男生其余均为女生,年龄从14岁到22岁不等,来自甘孜州各个县。开学第一个月,同学们经常在宿舍哭泣,情绪比较波动,基本都是想家想妈妈。同学们下课后也不愿去食堂,而是去小买部买方便面或火腿肠,卓玛说,“我不喜欢食堂的饭菜,这里没有糠粑酥油茶,就只有吃火腿肠了。”藏族学生不爱洗澡,宿舍里总是有不好的味道,小拥说,“老师,为什么要每周洗澡,我在家都不洗的,是这里太热了,草原凉快的很呢。”
由于自贡的气候和同学们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再加上浓浓的乡愁,造成了她们非常容易生病。因为我们是卫生学校,对寝室教室卫生要求相当严格,课上老师又天天讲不爱卫生会生病的原因,这个卫生习惯藏族同学们倒是很快适应了。
我听见小拥对着电话说,“妈妈,你要经常洗澡哦,不然会生病的!”
第一周上早自习,我班同学几乎每天都会有人迟到,我批评她们也不太管用,志玛说,“老师,我们家里都是太阳升起了就去放羊,没有什么时间限制,大家不习惯太阳都没出来就上学了!”“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学校真是麻烦!”小倾说。
学校里的各种规章制度总让她们觉得很难受,某些方面她们在改变自己,某些方面她们也在反抗学校,都读了半年了,迟到事件还是发生不断。
我班同学大多性格热情奔放,高兴时放声大笑,或友善的“拳击”你,或在课间大声唱歌,生气时就非常容易冲动,比较爱动手打架。这也是让我最着急的事情——藏族同学和汉族同学的冲突。在第二周我班同学就认为学生会检查卫生的同学看不起藏族学生,故意要扣我们班的分,当场就发生了严重的争吵,有几个同学都抡起了拳头,多亏老师及时赶到,第二天还做了大量工作,不然她们都还要去打那个检查卫生的同学。小拥是这次冲突的领头人,她说,“那个女的看不起我们藏族学生,就是应该打她。”
在校的2年里,藏族同学因为打架而被处分的不少,但是大大小小的冲突从未间断。
2.2 不适应内地中职校学习的叙事。 我班同学刚来时至少一半同学对普通话的理解有限,有一些同学根本听不懂普通话,大部分同学已经几年都没看过书了,再加上医学知识本就难懂,同学们普遍感觉学习吃力压力大。巴姆上课基本听不懂,全靠志玛下课后用藏语给她重新讲一遍。小倾对医学知识更是一头雾水,都上了1个月的课了,突然有一天她问我:“机体是什么?”志玛说:“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太多了,我晚上都看到12点,但是还是不能全部看完,我跟不上。”这下我着急了,小拥说,“上课时候我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话,但听不懂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有点像听天书,我只有使劲的听、强迫自己记。”
我及时把信息反馈给了教务处。随后,我们学校开设了文化补习班,告知了任课老师要尽量用图片、与她们生活相关的例子来讲解,也给她们重新制定了教学计划,降低了考试难度。而且还开设了比较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的补习班,比如解剖学。学校的这些举措虽然不是很及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习压力。而且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延伸。
巴姆能懂一些知识了,虽然她还是需要翻译,但她坚持上补习班,能懂的就懂,不能懂的就背下来。小拥上完汉语补习班后说,“现在我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更容易懂了,我的汉语能力增强了不少。”半期考试下来,虽然和汉族班还有很大差距,但是能及格的还是过半。
3 藏区学生不适应内地汉文化的归因
3.1 不适应汉族地区生活的归因。 藏区学生不适应汉族地区的生活,主要表现在不适应自贡偏辣的饮食习惯和潮湿的气候,造成爱吃零食容易生病;不适应内地学校相对较快的生活节奏,造成爱迟到,易违反学校制度;不适应和汉族同学交朋友,造成比较孤独,容易焦虑、暴躁。这些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到内地生活以前,对内地的气候饮食习惯毫无了解,所以没有任何准备,仍然沿用以前的生活习惯(比如不爱洗澡)。第二,藏区学生在学校里核心的交往圈往往是本民族的同学,因为在交往过程中,行为模式的不同,导致他们受人误解的几率远远大于汉族同学。调查中,近34.1%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受挫”是导致其不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3]第三,蓝天白云、宽阔草原、依山傍水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藏民族学生重情重义、热情奔放的性格基调。大多数藏区学生易冲动,不易控制自己的情感,学校本着为学生负责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得部分学生产生“被囚”心理,产生了忧郁、焦虑等情绪失控、情绪低落的问题。第四,我班同学在学校主要学习的是医学知识,课程内容与当地文化联系不多,当地文化和所学内容间断,必然引发适应问题。第五,藏族学生来内地前对内地的生活基本一无所知,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也不知道如何主动地去克服困难,民族自尊心非常强烈,有意识的将自己和其他同学区分开来。 3.2 不适应内地中职校学习的归因。 与内地同年级同层次的学生相比,“9+3”藏族学生普遍学习压力大,容易产生自卑感,感到不适应。主要原因:一是藏族地区教学条件和教育水平有限,基础教育较为薄弱,而且他们基本都有辍学1-3年的经历,他们实际的文化水平基本处于内地小学4-5年级,对医学知识的理解有限;二是藏族学生进入内地学习后,学校中使用的教材及教师用语全是汉语,很多同学存在一个语言转换的问题,再者大多教师表达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相符,使他们难以唤起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内容,不能调动先前的经验或先前根本就没有相关经验,也不会产生预期的认识和情感,这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之我见无疑增加了教材的难度,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再者,要顺利地从一种语言环境过渡到另一种语言环境中学习,势必会遇到原有语言文化规则习惯的干扰,使藏族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感到比较困惑。[2]三是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课还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补习班,学习汉语以及汉族的文化或补习专业课,学业负担比较沉重;第四个原因,我校2009级“9+3”学生全为护理专业,女生占了97%,同学们告诉我,在藏区一般家长不是很在乎女孩子上学的,她们很小就开始承担家务,放牛羊等,对于上学,只要她们给家长说“不上学了”,家长也不勉强。所以这些女孩子能来内地上学本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同时她们也承载了家长们最大的希望,自己给自己的心理压力本就很大。
4 促进藏族学生适应内地汉文化的策略
文化适应是一个过程,除了自身的调节外,它将更多的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引导,如果有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引导和干预,学生就会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减轻因为不适应带来的诸多问题和困难,更好地去学习和生活。
4.1开展文化适应性入学教育。 美国的跨国投资企业早就开始对驻国外的经理进行跨文化训练。Black等(1991)指出,跨文化训练对于旅居者的成功非常关键。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在藏族学生准备来内地前和刚到内地时实施以文化适应性为主的入学教育。藏族学生准备来内地前,应由藏族老师集中给他们讲解内地的文化、法律、“9+3”资助政策、社会生活习俗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到内地学校后,由内地老师给他们讲解学校政策、纪律,熟悉周围环境,组织全校性的藏文化活动,比如篝火晚会,让其他同学也了解藏族文化,促进藏汉和谐。安排有亲和力的老师跟学生谈心,缓解他们的思乡情绪。到内地后,入学教育不仅仅指学生集中学习,还包括老师在宿舍、操场、食堂和学生一起生活,一起谈心,一起搞活动。在开始的1-2个月,需要离他们更近一些,利于快速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待问题扩大后再解决。
4.2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挫折耐力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耐挫折的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解决藏族学生文化适应性的根本所在。在内地3年的学习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科教师在平常教学中都要渗入这方面的教育。比如我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班里的事物都交给她们自己处理,她们自己去和其他班的同学商量如何打扫公区卫生,自己去办板报,自己去和老师联系补习时间。我什么都不说,只告诉她们要多换位思考,吃亏是福气。其实我在逼她们“独立”。
4.3 优化评价标准,减轻学习压力。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藏族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压力大的问题,我们不能再以原来要求内地学生的学习标准来要求她们,她们已经很努力了。这方面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和学校要去适应藏族学生。给她们制定符合她们的学习计划和评价标准;采用她们乐于接受的形式授课;教师普通话要标准,语速比一般上课都还要放缓,教师要了解藏族文化中的禁忌,多结合孩子们在藏区的生活讲课,比如讲医学微生物的老师可以问问孩子们,青稞酒是怎么做的?多采用赏识教学法,多鼓励她们。
参考文献
[1]叶海,吴荣先. 浅论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策略[J]. 沿海企業与科技,2006(2):155-156
[2]罗吉华.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在京文化适应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徐建.内地西藏班学生学习生活适应性调查研究———以济南西藏中学学生为例[J].教育研究,2000(6):82-85
【关键词】藏族学生; 文化适应; 叙事研究
【中图分类号】G51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14-02四川省委、省政府从2009年开始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即9年义务教育加3年免费内地中职教育,现共计招生两万余人,学生来自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这是利用内地较发达的职业教育优势支援少數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大举措。旨在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川省自贡卫生学校是第一批“9+3”任务学校,现有“9+3”学生224名。他们在藏文化下成长,进入职校后却生活在一个以汉文化为主的环境中,陌生的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使他们经受着不安、惶惑、震惊等诸如此类的情绪。在最开始的3个月,藏族学生在各方面表现出了诸多的不适应,常表现为思乡、寝食不安、易发火、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压力大,感到处处不顺心等等。这些藏族学生在适应汉文化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帮助藏族学生适应当地汉族文化。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极大地促进藏族学生在内地的学习和生活。
1 对文化适应的界定
适应原本是生物学的研究范畴,而文化适应是人类学的研究范畴,后来心理学也逐渐关注这一概念。 在人类学领域,关于文化适应一般会引用Redfield, Linton,Herskovits在1936年给出的定义: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在心里学领域,一般倾向于将文化适应分为两种,即个体水平的文化适应和群体水平的文化适应。群体水平的文化适应引发的主要是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组织方面的变化,而个体水平的文化适应则往往导致价值观和态度的变化以及行为的变迁。[1]在本文中,文化适应是指个体(中职校藏族学生)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当初生活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后,个体所发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现象。
2 藏区学生不适应内地汉文化的叙事
2.1 不适应汉族地区生活的叙事。 2009年9月14日,我校迎来了96名藏族学生。我成为了48名藏族学生的班主任。我班为护理专业,只有1名男生其余均为女生,年龄从14岁到22岁不等,来自甘孜州各个县。开学第一个月,同学们经常在宿舍哭泣,情绪比较波动,基本都是想家想妈妈。同学们下课后也不愿去食堂,而是去小买部买方便面或火腿肠,卓玛说,“我不喜欢食堂的饭菜,这里没有糠粑酥油茶,就只有吃火腿肠了。”藏族学生不爱洗澡,宿舍里总是有不好的味道,小拥说,“老师,为什么要每周洗澡,我在家都不洗的,是这里太热了,草原凉快的很呢。”
由于自贡的气候和同学们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再加上浓浓的乡愁,造成了她们非常容易生病。因为我们是卫生学校,对寝室教室卫生要求相当严格,课上老师又天天讲不爱卫生会生病的原因,这个卫生习惯藏族同学们倒是很快适应了。
我听见小拥对着电话说,“妈妈,你要经常洗澡哦,不然会生病的!”
第一周上早自习,我班同学几乎每天都会有人迟到,我批评她们也不太管用,志玛说,“老师,我们家里都是太阳升起了就去放羊,没有什么时间限制,大家不习惯太阳都没出来就上学了!”“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学校真是麻烦!”小倾说。
学校里的各种规章制度总让她们觉得很难受,某些方面她们在改变自己,某些方面她们也在反抗学校,都读了半年了,迟到事件还是发生不断。
我班同学大多性格热情奔放,高兴时放声大笑,或友善的“拳击”你,或在课间大声唱歌,生气时就非常容易冲动,比较爱动手打架。这也是让我最着急的事情——藏族同学和汉族同学的冲突。在第二周我班同学就认为学生会检查卫生的同学看不起藏族学生,故意要扣我们班的分,当场就发生了严重的争吵,有几个同学都抡起了拳头,多亏老师及时赶到,第二天还做了大量工作,不然她们都还要去打那个检查卫生的同学。小拥是这次冲突的领头人,她说,“那个女的看不起我们藏族学生,就是应该打她。”
在校的2年里,藏族同学因为打架而被处分的不少,但是大大小小的冲突从未间断。
2.2 不适应内地中职校学习的叙事。 我班同学刚来时至少一半同学对普通话的理解有限,有一些同学根本听不懂普通话,大部分同学已经几年都没看过书了,再加上医学知识本就难懂,同学们普遍感觉学习吃力压力大。巴姆上课基本听不懂,全靠志玛下课后用藏语给她重新讲一遍。小倾对医学知识更是一头雾水,都上了1个月的课了,突然有一天她问我:“机体是什么?”志玛说:“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太多了,我晚上都看到12点,但是还是不能全部看完,我跟不上。”这下我着急了,小拥说,“上课时候我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话,但听不懂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有点像听天书,我只有使劲的听、强迫自己记。”
我及时把信息反馈给了教务处。随后,我们学校开设了文化补习班,告知了任课老师要尽量用图片、与她们生活相关的例子来讲解,也给她们重新制定了教学计划,降低了考试难度。而且还开设了比较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的补习班,比如解剖学。学校的这些举措虽然不是很及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习压力。而且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延伸。
巴姆能懂一些知识了,虽然她还是需要翻译,但她坚持上补习班,能懂的就懂,不能懂的就背下来。小拥上完汉语补习班后说,“现在我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更容易懂了,我的汉语能力增强了不少。”半期考试下来,虽然和汉族班还有很大差距,但是能及格的还是过半。
3 藏区学生不适应内地汉文化的归因
3.1 不适应汉族地区生活的归因。 藏区学生不适应汉族地区的生活,主要表现在不适应自贡偏辣的饮食习惯和潮湿的气候,造成爱吃零食容易生病;不适应内地学校相对较快的生活节奏,造成爱迟到,易违反学校制度;不适应和汉族同学交朋友,造成比较孤独,容易焦虑、暴躁。这些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到内地生活以前,对内地的气候饮食习惯毫无了解,所以没有任何准备,仍然沿用以前的生活习惯(比如不爱洗澡)。第二,藏区学生在学校里核心的交往圈往往是本民族的同学,因为在交往过程中,行为模式的不同,导致他们受人误解的几率远远大于汉族同学。调查中,近34.1%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受挫”是导致其不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3]第三,蓝天白云、宽阔草原、依山傍水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藏民族学生重情重义、热情奔放的性格基调。大多数藏区学生易冲动,不易控制自己的情感,学校本着为学生负责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得部分学生产生“被囚”心理,产生了忧郁、焦虑等情绪失控、情绪低落的问题。第四,我班同学在学校主要学习的是医学知识,课程内容与当地文化联系不多,当地文化和所学内容间断,必然引发适应问题。第五,藏族学生来内地前对内地的生活基本一无所知,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也不知道如何主动地去克服困难,民族自尊心非常强烈,有意识的将自己和其他同学区分开来。 3.2 不适应内地中职校学习的归因。 与内地同年级同层次的学生相比,“9+3”藏族学生普遍学习压力大,容易产生自卑感,感到不适应。主要原因:一是藏族地区教学条件和教育水平有限,基础教育较为薄弱,而且他们基本都有辍学1-3年的经历,他们实际的文化水平基本处于内地小学4-5年级,对医学知识的理解有限;二是藏族学生进入内地学习后,学校中使用的教材及教师用语全是汉语,很多同学存在一个语言转换的问题,再者大多教师表达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相符,使他们难以唤起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内容,不能调动先前的经验或先前根本就没有相关经验,也不会产生预期的认识和情感,这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之我见无疑增加了教材的难度,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再者,要顺利地从一种语言环境过渡到另一种语言环境中学习,势必会遇到原有语言文化规则习惯的干扰,使藏族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感到比较困惑。[2]三是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课还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补习班,学习汉语以及汉族的文化或补习专业课,学业负担比较沉重;第四个原因,我校2009级“9+3”学生全为护理专业,女生占了97%,同学们告诉我,在藏区一般家长不是很在乎女孩子上学的,她们很小就开始承担家务,放牛羊等,对于上学,只要她们给家长说“不上学了”,家长也不勉强。所以这些女孩子能来内地上学本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同时她们也承载了家长们最大的希望,自己给自己的心理压力本就很大。
4 促进藏族学生适应内地汉文化的策略
文化适应是一个过程,除了自身的调节外,它将更多的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引导,如果有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引导和干预,学生就会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减轻因为不适应带来的诸多问题和困难,更好地去学习和生活。
4.1开展文化适应性入学教育。 美国的跨国投资企业早就开始对驻国外的经理进行跨文化训练。Black等(1991)指出,跨文化训练对于旅居者的成功非常关键。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在藏族学生准备来内地前和刚到内地时实施以文化适应性为主的入学教育。藏族学生准备来内地前,应由藏族老师集中给他们讲解内地的文化、法律、“9+3”资助政策、社会生活习俗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到内地学校后,由内地老师给他们讲解学校政策、纪律,熟悉周围环境,组织全校性的藏文化活动,比如篝火晚会,让其他同学也了解藏族文化,促进藏汉和谐。安排有亲和力的老师跟学生谈心,缓解他们的思乡情绪。到内地后,入学教育不仅仅指学生集中学习,还包括老师在宿舍、操场、食堂和学生一起生活,一起谈心,一起搞活动。在开始的1-2个月,需要离他们更近一些,利于快速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待问题扩大后再解决。
4.2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挫折耐力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耐挫折的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解决藏族学生文化适应性的根本所在。在内地3年的学习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科教师在平常教学中都要渗入这方面的教育。比如我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班里的事物都交给她们自己处理,她们自己去和其他班的同学商量如何打扫公区卫生,自己去办板报,自己去和老师联系补习时间。我什么都不说,只告诉她们要多换位思考,吃亏是福气。其实我在逼她们“独立”。
4.3 优化评价标准,减轻学习压力。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藏族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压力大的问题,我们不能再以原来要求内地学生的学习标准来要求她们,她们已经很努力了。这方面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和学校要去适应藏族学生。给她们制定符合她们的学习计划和评价标准;采用她们乐于接受的形式授课;教师普通话要标准,语速比一般上课都还要放缓,教师要了解藏族文化中的禁忌,多结合孩子们在藏区的生活讲课,比如讲医学微生物的老师可以问问孩子们,青稞酒是怎么做的?多采用赏识教学法,多鼓励她们。
参考文献
[1]叶海,吴荣先. 浅论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策略[J]. 沿海企業与科技,2006(2):155-156
[2]罗吉华.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在京文化适应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徐建.内地西藏班学生学习生活适应性调查研究———以济南西藏中学学生为例[J].教育研究,2000(6):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