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极大推动力,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搭建学生学习兴趣平台,教学语言生动、幽默、有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教育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宽松、愉快的谈话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达成学生个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且听下回分解”,激发学生探求兴趣。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育的价值取向、情感的功能、审美愉悦、社会需求,使学生在真情的关怀下,兴趣的诱导下,努力勤奋地学习。
关键词:准备;兴趣;激励;调动;情绪;诱导;沟通;和谐
课堂教学要达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内容的设计,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就会积极参与教学,积极主动地置身在教学情景的氛围中,产生“不待扬鞭自奋蹄”学习劲头。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受到上课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话语感染,出现宽松、和谐、愉快的审美心境而乐于学习,乐于配合教师进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师生教学双赢的设计初衷。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双边积极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如下几个步骤: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搭建学生学习兴趣平台。
课前准备是一个有个性的、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中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的方法之一”。如果课前做了充分、细致而有趣味性的准备,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完全可以上成一节生动活泼、教学方法新颖的好课。涵盖其中的道理就是:要求我们的上课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对知识的接受方式,以及以往受教育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认真充分地研究所教的内容,力求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和学习知识的兴趣,选准知识构建中的关键点,搭建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主动进行自身自我知识的链接与更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备课时候经常尽力考虑和领会的,正是一些接触点和线索,在这里,由于种种念头互相联结,在认识周围世界的道理和规律方面就会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东西。”课前,通常我会听一些充满活力的音乐,有时会安静地看看讲课笔记或教案,使自己在讲课时充满热情和自信。
在教学中,上课教师要讲好那些不能丢去但是又是“枯燥无味”的内容,课前准备时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化腐朽为神奇”,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是教学中防止松弛、疲沓,激发学生兴趣和情绪的关键。
2、教学语言生动、幽默、有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语言是教学中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学语言的随意性破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绝对不会再跟你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上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教学语言的技巧,如,教师故意打破课堂上的平淡气氛,布下迷阵引发学生兴趣;运用双关语、反语、故事、夸张、比喻、歇后语等等,让学生和自己一起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一句关爱用语,放松学生紧张心情,使师生双方情感易于交流,学生会爱屋及乌,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教育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此种管教方式已成为过去。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热心的辅导以及正确的引导,认真选择教学内容,仔细考虑教学方法呈现精彩课堂,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现在需要认真探讨的话题。
教师重要的品质之一是“亲切和热心”。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充分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跟学生进行真诚地感情交往,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全面的发展。因为只有在自由、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互助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坚信每位学生不仅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水平。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思考,上课教师才能对各类学生都有感情,都能平等相待。
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好同学才能帮助自己完成教学任务,那些后进同学是阻碍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包袱,是累赘,于是对后进学生就缺乏耐心;越缺乏耐心,就越不能建立互助的关系,师生关系不协调,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我认为,每位学生都潜藏着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耐心地到学生中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自身也能发现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重塑自己真实的形象,重新投入学习,真心和教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经常这样想象,越想象学生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爱学、越来越有创造力,学生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完善,他们就会越来越懂礼貌、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大方漂亮、越来越健康。
4、营造宽松、愉快的谈话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和学生生动、形象的对话是学生进入绘画思维,进行再创造的桥梁。教师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动作,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恐惧和自卑,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尽情地表达心中的理想。师生对话,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打开了局面,为学生学习搭建了沟通的平台。
谈话的场所要尽量避开不相关的同学或老师,不要在教室或老师的办公室,以减轻学生担心谈话内容被别人知晓而引起的紧张心理。如果谈话的场所在室内,要为学生设座、备水。不要急于谈正题,可以先说点闲话,比如关注一下学生的衣着,问一下学生家里的情况等。教师和学生谈话,首先,要神情专注,不可一边和学生谈,一边干自己的活儿,这种态度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既引起学生的反感,也降低学生对谈话的兴趣。其次,要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不要不理会学生的感受,只顾将自己的“谆谆教诲”滔滔不绝地倾泄给学生,将双方的交流变成了一言堂、独角戏。应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换意见,要允许学生反驳,不轻易反驳学生的意见;即使他们的话不对,也不要当下就一棍子打死。三是要善于将学生的话引出来,比如,用专注的目光、点头等,使用“你这话我能理解”、“你说的是……”、“后来怎么样了?”、“你还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办法”、“你接着说”、“你准备怎么办”等引导语让学生说话。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和他们交流时,往往会出现“卡壳”的情况,此时,教师就可以使用一些辅助性的手段,比如,可以让学生用书信或是电子网络等方式进行交流。使用这些辅助手段时,可以允许学生隐去真实姓名,这样,更容易使他们将内心深处的苦闷、困惑发泄出来。如此,不仅利于教师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利于他们调整不良心理,从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目标达成学生个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介绍课件目标,尽可能使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全力以赴投入学习。
该课程领域哪些内容最重要,希望学生学到什么,了解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想做什么,或有什么感想,有助于教师决定应给学生布置哪些作业。如《平面构成》,要求学生必须有动手能力,有一定的表现能力,学生在学过这门课程之后要能够承担做设计工作。如果美术教师只是干巴巴地说教,学生便会听得垂头丧气而痛苦不堪。这样,本应是极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学就变成了一次老八股式的重复。这种教学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厌学。
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主要“来自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而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往往能导致宏观事物超出主观预测,也能使学生产生惊奇的情绪。教师必须转变通常对美术课程的看法和评价学生的方法,以行为目标为指导,选择更恰当的方法传授技能,选择更适合的方法评价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6、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知和趋向某种客体的积极态度的个性倾向。它是个人主体激励机制的具体表现。波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求知需求学习兴趣做动力。由求知需求发展为学习兴趣,其间还有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那就是情感因素。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必须注意学会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发展求知需求的过程中尽可能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教学中,学生常被枯燥的美术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此丧失对美术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恶心理。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使他们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得多”变成“学得好”,“苦学”变成“乐学”。上课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的场所,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美的学习活动中,进行“美的规律”的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轻松自由的美术课堂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的乐园,求知的乐园,生活的乐园,人生的乐园!
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参与并使他们积极投入课堂学习特别有效。当教师用一段发人深思的评论或问题教学激发学生讨论兴趣时,每一个学生都会开动脑筋。为了知道教师即将说什么,或者其他人想说什么,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会特别专心。学生一旦对讨论发生了兴趣,面对问题的思考就会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优势,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佳活动状态。这时,上课教师要及时做好引导,让学生的注意力投入到问题讨论之中。同时,上课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讨论氛围,让学生有话可说。
如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临摹范画,喜欢哪张作品,就临摹哪张作品。练习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或表扬,或指导,可再一次激起学生绘画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俗易懂地讲解画法技法,尽最大努力设计教学悬念,也能够引发学生把思维活跃起来,主动地参与到“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活动。
7、“且听下回分解”,激发学生探求兴趣。
别具匠心的“导语”能动人心弦、引人入胜,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但是,收好这节课的“口”同样重要。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风,难在点睛”。“口”之所以难“收”,因为它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同时还担负着让学生对下一节课有所期待的重任。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激活学习欲望,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草率,结尾更是如此。当然,授课内容不同,结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有时学生之间互问互答,有时针对教学关键之处,提一些有争论或学生感到迷惑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把学习引向深入。
课堂收尾也可以引入竞争,预设若干题目开展竞赛,对优胜者进行奖励。也可以借鉴评书联播形式,设下悬念,且听下回分解。总之,丰富多彩的结尾,一定能使学生难以忘怀,不但期待下一课,同时会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行课外探讨,延生课外知识。
总之,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育的价值取向、情感的功能、审美愉悦、社会需求,使学生能在真情的关怀下,兴趣的诱导下,努力勤奋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美术大观》[M] 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
[2]《设计史》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3]《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张桂木主编.
[4]《掌握教学技巧》国外大学教学与教改译丛浙江大学出版社.
[5]《教学方法手册》国外大学教学与教改译丛浙江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准备;兴趣;激励;调动;情绪;诱导;沟通;和谐
课堂教学要达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内容的设计,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就会积极参与教学,积极主动地置身在教学情景的氛围中,产生“不待扬鞭自奋蹄”学习劲头。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受到上课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话语感染,出现宽松、和谐、愉快的审美心境而乐于学习,乐于配合教师进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师生教学双赢的设计初衷。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双边积极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如下几个步骤: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搭建学生学习兴趣平台。
课前准备是一个有个性的、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中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的方法之一”。如果课前做了充分、细致而有趣味性的准备,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完全可以上成一节生动活泼、教学方法新颖的好课。涵盖其中的道理就是:要求我们的上课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对知识的接受方式,以及以往受教育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认真充分地研究所教的内容,力求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和学习知识的兴趣,选准知识构建中的关键点,搭建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主动进行自身自我知识的链接与更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备课时候经常尽力考虑和领会的,正是一些接触点和线索,在这里,由于种种念头互相联结,在认识周围世界的道理和规律方面就会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东西。”课前,通常我会听一些充满活力的音乐,有时会安静地看看讲课笔记或教案,使自己在讲课时充满热情和自信。
在教学中,上课教师要讲好那些不能丢去但是又是“枯燥无味”的内容,课前准备时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化腐朽为神奇”,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是教学中防止松弛、疲沓,激发学生兴趣和情绪的关键。
2、教学语言生动、幽默、有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语言是教学中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学语言的随意性破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绝对不会再跟你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上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教学语言的技巧,如,教师故意打破课堂上的平淡气氛,布下迷阵引发学生兴趣;运用双关语、反语、故事、夸张、比喻、歇后语等等,让学生和自己一起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一句关爱用语,放松学生紧张心情,使师生双方情感易于交流,学生会爱屋及乌,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教育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此种管教方式已成为过去。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热心的辅导以及正确的引导,认真选择教学内容,仔细考虑教学方法呈现精彩课堂,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现在需要认真探讨的话题。
教师重要的品质之一是“亲切和热心”。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充分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跟学生进行真诚地感情交往,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全面的发展。因为只有在自由、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互助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坚信每位学生不仅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水平。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思考,上课教师才能对各类学生都有感情,都能平等相待。
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好同学才能帮助自己完成教学任务,那些后进同学是阻碍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包袱,是累赘,于是对后进学生就缺乏耐心;越缺乏耐心,就越不能建立互助的关系,师生关系不协调,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我认为,每位学生都潜藏着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耐心地到学生中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自身也能发现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重塑自己真实的形象,重新投入学习,真心和教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经常这样想象,越想象学生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爱学、越来越有创造力,学生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完善,他们就会越来越懂礼貌、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大方漂亮、越来越健康。
4、营造宽松、愉快的谈话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和学生生动、形象的对话是学生进入绘画思维,进行再创造的桥梁。教师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动作,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恐惧和自卑,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尽情地表达心中的理想。师生对话,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打开了局面,为学生学习搭建了沟通的平台。
谈话的场所要尽量避开不相关的同学或老师,不要在教室或老师的办公室,以减轻学生担心谈话内容被别人知晓而引起的紧张心理。如果谈话的场所在室内,要为学生设座、备水。不要急于谈正题,可以先说点闲话,比如关注一下学生的衣着,问一下学生家里的情况等。教师和学生谈话,首先,要神情专注,不可一边和学生谈,一边干自己的活儿,这种态度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既引起学生的反感,也降低学生对谈话的兴趣。其次,要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不要不理会学生的感受,只顾将自己的“谆谆教诲”滔滔不绝地倾泄给学生,将双方的交流变成了一言堂、独角戏。应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换意见,要允许学生反驳,不轻易反驳学生的意见;即使他们的话不对,也不要当下就一棍子打死。三是要善于将学生的话引出来,比如,用专注的目光、点头等,使用“你这话我能理解”、“你说的是……”、“后来怎么样了?”、“你还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办法”、“你接着说”、“你准备怎么办”等引导语让学生说话。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和他们交流时,往往会出现“卡壳”的情况,此时,教师就可以使用一些辅助性的手段,比如,可以让学生用书信或是电子网络等方式进行交流。使用这些辅助手段时,可以允许学生隐去真实姓名,这样,更容易使他们将内心深处的苦闷、困惑发泄出来。如此,不仅利于教师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利于他们调整不良心理,从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目标达成学生个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介绍课件目标,尽可能使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全力以赴投入学习。
该课程领域哪些内容最重要,希望学生学到什么,了解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想做什么,或有什么感想,有助于教师决定应给学生布置哪些作业。如《平面构成》,要求学生必须有动手能力,有一定的表现能力,学生在学过这门课程之后要能够承担做设计工作。如果美术教师只是干巴巴地说教,学生便会听得垂头丧气而痛苦不堪。这样,本应是极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学就变成了一次老八股式的重复。这种教学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厌学。
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主要“来自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而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往往能导致宏观事物超出主观预测,也能使学生产生惊奇的情绪。教师必须转变通常对美术课程的看法和评价学生的方法,以行为目标为指导,选择更恰当的方法传授技能,选择更适合的方法评价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6、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知和趋向某种客体的积极态度的个性倾向。它是个人主体激励机制的具体表现。波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求知需求学习兴趣做动力。由求知需求发展为学习兴趣,其间还有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那就是情感因素。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必须注意学会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发展求知需求的过程中尽可能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教学中,学生常被枯燥的美术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此丧失对美术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恶心理。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使他们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得多”变成“学得好”,“苦学”变成“乐学”。上课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的场所,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美的学习活动中,进行“美的规律”的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轻松自由的美术课堂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的乐园,求知的乐园,生活的乐园,人生的乐园!
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参与并使他们积极投入课堂学习特别有效。当教师用一段发人深思的评论或问题教学激发学生讨论兴趣时,每一个学生都会开动脑筋。为了知道教师即将说什么,或者其他人想说什么,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会特别专心。学生一旦对讨论发生了兴趣,面对问题的思考就会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优势,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佳活动状态。这时,上课教师要及时做好引导,让学生的注意力投入到问题讨论之中。同时,上课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讨论氛围,让学生有话可说。
如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临摹范画,喜欢哪张作品,就临摹哪张作品。练习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或表扬,或指导,可再一次激起学生绘画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俗易懂地讲解画法技法,尽最大努力设计教学悬念,也能够引发学生把思维活跃起来,主动地参与到“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活动。
7、“且听下回分解”,激发学生探求兴趣。
别具匠心的“导语”能动人心弦、引人入胜,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但是,收好这节课的“口”同样重要。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风,难在点睛”。“口”之所以难“收”,因为它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同时还担负着让学生对下一节课有所期待的重任。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激活学习欲望,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草率,结尾更是如此。当然,授课内容不同,结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有时学生之间互问互答,有时针对教学关键之处,提一些有争论或学生感到迷惑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把学习引向深入。
课堂收尾也可以引入竞争,预设若干题目开展竞赛,对优胜者进行奖励。也可以借鉴评书联播形式,设下悬念,且听下回分解。总之,丰富多彩的结尾,一定能使学生难以忘怀,不但期待下一课,同时会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行课外探讨,延生课外知识。
总之,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育的价值取向、情感的功能、审美愉悦、社会需求,使学生能在真情的关怀下,兴趣的诱导下,努力勤奋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美术大观》[M] 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
[2]《设计史》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3]《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张桂木主编.
[4]《掌握教学技巧》国外大学教学与教改译丛浙江大学出版社.
[5]《教学方法手册》国外大学教学与教改译丛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