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以及课堂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进行了论述,此外还对课外教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是中学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地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受评价机制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停滞不前,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
(三)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且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一)在教学中适时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为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
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
2.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发学生思辨的能力
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缺乏深层次的疑问。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会这种思维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中,学生就会迷失方向,以假当真,是非难辨。适当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寻找问题创新的切入点。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对教材中既定知识结论的接受和记忆,课程知识成为学生反思、批判、运用并促进学生重新理解的材料。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研究性
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地理学科、地理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我们经常走出课堂进行观察、调查、试验等。课外活动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综合体现,教师可以从以下这个模式指导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确立课题
课题确立的好坏可以影响学生研究的质量,课题太陈旧,学生没兴趣;课题太深奥,学生难以应付,也失去研究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课题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课题要有乡土性。结合当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实际情况。2.课题要立足于课本。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课本上的知识3.课题的难度要适宜。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比较低,要是难度太大,学生会失去研究的兴趣。4.课题最好有实用性。如果学生的研究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用,这将对学生以后的研究性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搜集资料
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步骤,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真正体现。第一手资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这对中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派发问卷、采访、实地考察、观察、上网等方法取得第二手资料,然后进行整理。教师在这过程中要给予指导,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对疑难问题具体指导、关注活动的整个过程,组织活动,为学生提供文献书籍的名称、网站名称等。
(三)研究分析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演绎、归纳、统计等方式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研究的目的。
(四)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步骤,学生或深或浅地总结出研究的结论,即成果。学生经过活动后,把课题写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在班级里展示,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在讨论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今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五)点评升华
教师则应该注重对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的点评,首先对学生的研究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然后才是对他们的成果的点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所需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是中学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地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受评价机制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停滞不前,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
(三)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且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一)在教学中适时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为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
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
2.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发学生思辨的能力
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缺乏深层次的疑问。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会这种思维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中,学生就会迷失方向,以假当真,是非难辨。适当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寻找问题创新的切入点。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对教材中既定知识结论的接受和记忆,课程知识成为学生反思、批判、运用并促进学生重新理解的材料。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研究性
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地理学科、地理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我们经常走出课堂进行观察、调查、试验等。课外活动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综合体现,教师可以从以下这个模式指导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确立课题
课题确立的好坏可以影响学生研究的质量,课题太陈旧,学生没兴趣;课题太深奥,学生难以应付,也失去研究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课题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课题要有乡土性。结合当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实际情况。2.课题要立足于课本。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课本上的知识3.课题的难度要适宜。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比较低,要是难度太大,学生会失去研究的兴趣。4.课题最好有实用性。如果学生的研究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用,这将对学生以后的研究性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搜集资料
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步骤,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真正体现。第一手资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这对中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派发问卷、采访、实地考察、观察、上网等方法取得第二手资料,然后进行整理。教师在这过程中要给予指导,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对疑难问题具体指导、关注活动的整个过程,组织活动,为学生提供文献书籍的名称、网站名称等。
(三)研究分析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演绎、归纳、统计等方式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研究的目的。
(四)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步骤,学生或深或浅地总结出研究的结论,即成果。学生经过活动后,把课题写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在班级里展示,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在讨论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今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五)点评升华
教师则应该注重对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的点评,首先对学生的研究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然后才是对他们的成果的点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所需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