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化学中合作学习的培养策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ticlis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验是高中化学的核心部分,小组合作是完成实验的主要形式,也是实施合作学习教学,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不二平台。“酸碱中和滴定”作为高中化学中定量分析的重点实验,其中的原理、操作和误差分析都需要深层地探究才能做到理解透彻、运用灵活,合作学习点燃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构建了新课标下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 高中化学 酸碱中和滴定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20 0072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相互帮助,其核心是学生思维的交流,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实现能力的提高。本文以“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为例,略谈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应用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创设情境,针对实验原理进行合作讨论
  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是整个实验的灵魂,学生只有深层地进行理解,才能真正地了解实验操作中每一步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准确分析不当操作造成的误差。在原理讨论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进行导入,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合作、参与讨论。
  课堂情境:现有一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以及已知浓度的盐酸溶液,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测定该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开放性问题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纷纷地利用自己原有认知进行分析、思考。教师可以顺势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都想到了“利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来测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这个方法,但是却遇到了许多问题,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成及时对问题进行汇总,以实现合作学习的高效性。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利用盐酸来滴定氢氧化钠溶液时,如何测定消耗盐酸的体积?
  2.如何判断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即滴定终点的判断?
  学生重点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合作探究,积极地寻找适合该实验的仪器和试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仪器设计中认识了酸(碱)式滴定管,在终点判定中对酸碱指示剂作了探究,从而准确地理解了原理的实质和实验的关键。
  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对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的大讨论,从酸碱滴定pH值变化图中,感受了定量分析的严谨和化学实验的实用,学会了相互倾听、相互启发和交流,感受到合作讨论中的那份愉悦。
  二、过程探究,针对实验操作进行合作学习
  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和数据的科学性,特别是对于酸碱中和滴定这样的定量分析,一个不小心就会给实验造成很大的误差。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操作,针对学生不同的操作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正确操作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不同操作:在滴定过程中学生的眼睛或注视滴定管或注视锥形瓶;在滴定终点时,有的学生不小心多滴几滴,有的学生看见变色就进行读数;在读数时或仰视或俯视。
  相互之间进行讨论、辨析和借鉴,最终正确的掌握了实验操作的要领和成功的关键:在滴定过程中,眼睛应该观察锥形瓶内溶液的颜色变化;在滴定终点时,应该做到一滴定终点,且半分钟内锥形瓶内溶液颜色不再变化;在读数时,应该做到眼睛平视,与滴定管中溶液的凹液面相切。
  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在操作中的相互比较、相互探讨和相互切磋,使学生感受到正确操作的科学性、合理性,找到自己在操作上的不足,从而培养严谨的实验作风,准确规范的实验操作。
  三、评价反思,针对实验误差进行合作整合
  反思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酸碱中和滴定中误差分析的基础,学生许多不经意的操作,都会给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误差。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组内成员的操作进行回顾,然后结合小组内成员的真实操作,来进行细致、全面的误差分析。
  反思主题:现在请大家回顾自己组内成员的不同操作,然后讨论这样操作会对结果造成什么影响。
  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感到非常的兴奋,纷纷地开始讨论组内成员在操作过程中的不同,从开始的洗涤、润洗、赶气泡,到操作过程中的滴定、终点判断,以及读数,整个过程学生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操作方法。结合学生的合作学习,对以上的操作进行一一的分析,利用原理判断这样操作对实验造成的影响。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偏大、偏小中学生再一次深刻理解了实验的原理,对误差进行了细致、清晰的整合。
  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的操作对比,在相互评价中反思了自己的做法,改正了自己的不足,吸收了优秀的经验,有效地将动手操作转化为了一种思想、一种能力。
  总之,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使学生实现了思维上的高度合作,在自我突破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只要教师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验特点,综合机智地面对学生的生成,就能够使合作学习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高中实验课堂的高效性、实用性。
  (责任编辑 罗 艳)
其他文献
[摘 要]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实验,传统实验教学中,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环节,大都是从正面引导学生猜想的——即如何保持杠杆平衡,这样做教师不易把握、调控猜想环节。文章尝试突破传统思路,反向引导学生,从破坏杠杆原有平衡的角度去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突破传统 反向引导 平衡条件[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
[摘 要]关爱生命的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物理课堂教学备受关注的话题。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物理课堂教育意义的升华。[关键词]关爱生命 平安校园 安全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63校园安全问题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校园安全涉及学生的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传统的物理课堂只注重知
[摘 要]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一种方式,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因此,“如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综合性,选择恰当教学内容,实施因材施教”“如何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丰富表现力,优化知识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融合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功能,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益”等问题成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必须深入思考的几个侧面。[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 化学 学科教学 融合
[摘 要]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因此要对探究的形式、探究的过程、探究的结果等进行思考,提倡探究形式多样化、探究教学常态化、探究思维习惯化。  [关键词]探究的方法 探究能力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74  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环保安全,最重要的是拓展了实验功能,强调了科学探究实验的作用。实
[摘 要]初中化学用语由于内容枯燥、理论性强,且用符号表征等特点,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难点及分化点。根据初中化学用语的系统性和可归纳性,使用范例教学,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用语 范例教学[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92一、问题的提出化学用语不仅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作为中
[摘 要]职高教育是培养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相符合的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普通高等院校对优异生源的大幅度录取,职高生源相对而言显得参差不齐,甚至可以说较差.在职高,学生学业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语、数、英这三个重点科目的偏差更为明显.对于职高数学教学,如果统一教学计划,用“一锅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必然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导致两极分化更为严重.假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
[摘 要]“以学定教”和“因材施教”是新课程中的重点理念,同时也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在这个基础上渗透分层教学理念,能为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奠定基础.[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以学定教 因材施教[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00022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既要兼顾全体学生,又要满足个体需求,实现
[摘 要] 高考对物理教学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作者结合命题经验,就2015年高考题,分析命题意图,强调高三物理复习要回归基础、关注教材,走进生活。[关键词] 回归基础 关注教材 走进生活[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20 00402015年高考已降下帷幕,笔者也抢在第一时间去欣赏了这些物理高考试题,从中直接体验与感受了命题者的思路与意图
[摘 要] 传统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常用重复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印象,这不利于学生有效理解概念。研究表明,概念构建是需要表象作为支撑的,这些表象可以是直接感知后形成的,也可以是想象形成的。本文以平抛运动为例,阐述表象的构建。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概念教学 表象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20 0048  概念是物理教
[摘 要] 物理教材是物理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物理,学生学物理的重要依据。每一次课程改革,都能极大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让人耳目一新,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人教版教科书中依然有几个值得质疑的地方,在此谈谈个人的拙见,与同仁们共商。[关键词] 质疑 估读 吸热能力 平面镜成像 大气压强[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