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过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反映了目标导向的偏离,而且反映了学生生命的畸形发展。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对生命的完整理解,而且也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自身创造潜能的开发。因此我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课题研究,探索出了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一般方法和途径。
一、营造人文性的课堂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在人性流淌的氛围里,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感到自己的尊严。在教学引导中,教师放下架子,和学生共同商量好办法,学生自然无拘无束,愿意说出自己的方案。
二、组织人文性的数学内容
1.挖掘数学中的德育因素
赫尔巴特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教育性的教学。”因此,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发挥数学学科人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比如,我们组的一位老师在“年月日”一课的课末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资料,请看(出示灭绝动物的名称、所在地和年份,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静)。
当学生看到动物灭绝的资料时,原本热闹的课堂一下子静了下来。在那安静的片刻里,学生的感受是复杂的,情感是丰富的,思想上受到的震动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随后自主地提出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要求,从而学生学会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2.感受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我国是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国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讲祖冲之的圆周率、刘徽的极限思想,还有古代著作《九章算术》、现代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以及“鸡兔同笼”“七巧板”等中国经典的数学问题。相信,这些丰富的背景资料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美妙、数学源远流长的光辉历史。国外的也可涉及,如阿拉伯数字的由来,莫斯乌比带的妙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热爱,培养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捕捉数学中的生活因素
数学既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亦与生活息息相关。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自然美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从四个季节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进行启发:“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学生举例后,老师说:“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试算:⑴1÷3,⑵……。”在计算和讨论中,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学习“循环小数”这一概念,关键是理解什么是“循环”,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为“循环小数”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要用心挖掘教材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采用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对学生而言,究竟怎样的学习方式是具有人文性的呢?
1.自主探索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做数学”才能使他们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如教学“13-9”,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各自独立操作学具,寻找13-9的方法,最后学生一共探索出六种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自己根据思维习惯探索得到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对人的个性的关怀,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2.合作交流
如教学《一堆纸有几张》时,可这样设计:让学生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台秤、白纸、直尺等,估计出这堆纸的总张数。个人完成费时费力,只能小组合作。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3.动手操作
如有位教师在“圆的认识”中“画圆”这一环节是这样教学的:“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借用圆形物体(如硬币、墨水瓶盖等)或圆规画圆。这种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及学习兴趣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
4.设计人文性的数学实践活动
人教版第八册“实践和综合应用”中有一节——“可怕的白色污染”,我抓住这个好时机,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里一天要用塑料袋的个数,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制作统计图表,估算全校学生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用掉塑料袋的个数,一年所用塑料袋铺开后的占地面积。通过实践,学生不仅提高了用数学的能力,而且自己得出了触目惊心的数字,从而深刻认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
我们只要从人文的视角观察与思考数学教学,就能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终培养出丰满而有个性的高素质人才。转贴
(作者单位:636168四川省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鸡坪小学)
一、营造人文性的课堂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在人性流淌的氛围里,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感到自己的尊严。在教学引导中,教师放下架子,和学生共同商量好办法,学生自然无拘无束,愿意说出自己的方案。
二、组织人文性的数学内容
1.挖掘数学中的德育因素
赫尔巴特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教育性的教学。”因此,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发挥数学学科人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比如,我们组的一位老师在“年月日”一课的课末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资料,请看(出示灭绝动物的名称、所在地和年份,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静)。
当学生看到动物灭绝的资料时,原本热闹的课堂一下子静了下来。在那安静的片刻里,学生的感受是复杂的,情感是丰富的,思想上受到的震动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随后自主地提出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要求,从而学生学会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2.感受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我国是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国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讲祖冲之的圆周率、刘徽的极限思想,还有古代著作《九章算术》、现代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以及“鸡兔同笼”“七巧板”等中国经典的数学问题。相信,这些丰富的背景资料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美妙、数学源远流长的光辉历史。国外的也可涉及,如阿拉伯数字的由来,莫斯乌比带的妙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热爱,培养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捕捉数学中的生活因素
数学既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亦与生活息息相关。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自然美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从四个季节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进行启发:“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学生举例后,老师说:“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试算:⑴1÷3,⑵……。”在计算和讨论中,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学习“循环小数”这一概念,关键是理解什么是“循环”,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为“循环小数”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要用心挖掘教材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采用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对学生而言,究竟怎样的学习方式是具有人文性的呢?
1.自主探索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做数学”才能使他们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如教学“13-9”,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各自独立操作学具,寻找13-9的方法,最后学生一共探索出六种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自己根据思维习惯探索得到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对人的个性的关怀,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2.合作交流
如教学《一堆纸有几张》时,可这样设计:让学生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台秤、白纸、直尺等,估计出这堆纸的总张数。个人完成费时费力,只能小组合作。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3.动手操作
如有位教师在“圆的认识”中“画圆”这一环节是这样教学的:“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借用圆形物体(如硬币、墨水瓶盖等)或圆规画圆。这种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及学习兴趣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
4.设计人文性的数学实践活动
人教版第八册“实践和综合应用”中有一节——“可怕的白色污染”,我抓住这个好时机,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里一天要用塑料袋的个数,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制作统计图表,估算全校学生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用掉塑料袋的个数,一年所用塑料袋铺开后的占地面积。通过实践,学生不仅提高了用数学的能力,而且自己得出了触目惊心的数字,从而深刻认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
我们只要从人文的视角观察与思考数学教学,就能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终培养出丰满而有个性的高素质人才。转贴
(作者单位:636168四川省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鸡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