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与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和深化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的高中数学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本文就是根据高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的尝试。
【关键词】高中教育 数学教学 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65-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与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和深化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的高中数学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以往高中数学教学中强调以老师为主体,学习为被动接受知识,由于一味地追求高考成绩,出现赶进度及应试教学现象,教学也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步骤进行的,课堂上教师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定义、定理、计算、证明、推导”,过于侧重传授理论知识,极少留给学生发挥个性空间,学生很少有机会发展及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针对这种状况,作为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有利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方法。
1 通过设疑,唤起学生的创造动机
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热衷于担任富于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完成任务时敢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造动机,通过在上立体几何的引言课,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平淡无味,于是我让学生思考:①你能用3支铅笔摆出几个直角?②给你6支铅笔能摆出几个正三角形?这两个问题在平面中是无法得到最佳答案的,学生和老师共同演示,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这种布设疑阵,引起悬念的方法,能较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并积极主动投入到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去.独立自主获取的知识和能力,独立自主建构的新的认知体系,独立自主地加工信息而获得信息思维组块,要比“听”来的或者“看”来的要牢固许多倍,生动、鲜活许多倍。
2 以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史上不少的数学发现来源于直觉思维,如笛卡尔坐标系、费尔马大定理、歌德巴赫猜想、欧拉定理等,应该说它们不是任何逻辑思维的产物,而是数学家通过观察、比较、领悟、突发灵感发现的。通过数学建模教学,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如善于发现问题,沟通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通过教者设疑引导反映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通过有效地训练使学生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创的见解。
3 以探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用好用活现行教材,着眼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把陈述性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的素材。由“传道、授业、解惑”型的老师向“迷惑、激励、求知”转换.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学生“解惑”,有时甚至需要“迷惑”学生,把学生引入“歧途”,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出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可以创设如下师生活动情境来探究判定定理:请同学们拿出一块三角形纸片,过三角形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
(1)AD与桌面垂直吗?
(2)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3)如果不经过A点能否得到折痕DE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4)如果我们把折痕抽象为直线,把BD、CD抽象为直线,把桌面抽象为平面,那么你认为保证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5)将纸片绕直线AD(点D始终在桌面内)转动,使得直线CD、BD不在桌面所在平面内.问:直线AD现在还垂直于桌面所在平面吗?
(6)根据试验,请你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又离不开教师事先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授得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学习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高中阶段的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在解题方面已经具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很多同学对于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这样就导致在做题目的时候过度依赖以前陈旧的经验,使得思维僵化,陷入思维定势的局面。例如,很多学生在刚接触到立体几何的时候总是会把平面几何中的一些经验引用过来,像是在说到两条直线是相互垂直的关系时,很多同学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两条直线一定相交。显然,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会给我们的学生在解题的一开始就带错了方向,从而导致后面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总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不仅成为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只有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真正做到以科学而有激励作用的方法吸引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活动;以有趣味又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也才能真正放开手脚,导引学生最大限度地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操作或者相互研讨、展开争辩等方式自主地获取知识与技能,得到相关的科学思想与方法。只有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程序,把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才能真正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动进取,取得训练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最好效果。
【关键词】高中教育 数学教学 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65-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与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和深化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的高中数学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以往高中数学教学中强调以老师为主体,学习为被动接受知识,由于一味地追求高考成绩,出现赶进度及应试教学现象,教学也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步骤进行的,课堂上教师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定义、定理、计算、证明、推导”,过于侧重传授理论知识,极少留给学生发挥个性空间,学生很少有机会发展及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针对这种状况,作为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有利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方法。
1 通过设疑,唤起学生的创造动机
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热衷于担任富于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完成任务时敢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造动机,通过在上立体几何的引言课,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平淡无味,于是我让学生思考:①你能用3支铅笔摆出几个直角?②给你6支铅笔能摆出几个正三角形?这两个问题在平面中是无法得到最佳答案的,学生和老师共同演示,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这种布设疑阵,引起悬念的方法,能较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并积极主动投入到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去.独立自主获取的知识和能力,独立自主建构的新的认知体系,独立自主地加工信息而获得信息思维组块,要比“听”来的或者“看”来的要牢固许多倍,生动、鲜活许多倍。
2 以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史上不少的数学发现来源于直觉思维,如笛卡尔坐标系、费尔马大定理、歌德巴赫猜想、欧拉定理等,应该说它们不是任何逻辑思维的产物,而是数学家通过观察、比较、领悟、突发灵感发现的。通过数学建模教学,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如善于发现问题,沟通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通过教者设疑引导反映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通过有效地训练使学生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创的见解。
3 以探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用好用活现行教材,着眼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把陈述性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的素材。由“传道、授业、解惑”型的老师向“迷惑、激励、求知”转换.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学生“解惑”,有时甚至需要“迷惑”学生,把学生引入“歧途”,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出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可以创设如下师生活动情境来探究判定定理:请同学们拿出一块三角形纸片,过三角形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
(1)AD与桌面垂直吗?
(2)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3)如果不经过A点能否得到折痕DE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4)如果我们把折痕抽象为直线,把BD、CD抽象为直线,把桌面抽象为平面,那么你认为保证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5)将纸片绕直线AD(点D始终在桌面内)转动,使得直线CD、BD不在桌面所在平面内.问:直线AD现在还垂直于桌面所在平面吗?
(6)根据试验,请你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又离不开教师事先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授得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学习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高中阶段的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在解题方面已经具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很多同学对于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这样就导致在做题目的时候过度依赖以前陈旧的经验,使得思维僵化,陷入思维定势的局面。例如,很多学生在刚接触到立体几何的时候总是会把平面几何中的一些经验引用过来,像是在说到两条直线是相互垂直的关系时,很多同学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两条直线一定相交。显然,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会给我们的学生在解题的一开始就带错了方向,从而导致后面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总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不仅成为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只有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真正做到以科学而有激励作用的方法吸引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活动;以有趣味又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也才能真正放开手脚,导引学生最大限度地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操作或者相互研讨、展开争辩等方式自主地获取知识与技能,得到相关的科学思想与方法。只有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程序,把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才能真正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动进取,取得训练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最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