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萨尔图畅想曲》是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吕痴先生于1992年根据歌曲《萨尔图,月亮升起的地方》改编成的一部二胡作品,他将歌曲中的民族元素,通过二胡的演奏技法完美地展现出来。本文通过对《萨尔图畅想曲》中的曲式结构、情感表现以及新文化的音乐注释等多方面研究,充分阐述了此首乐曲的艺术性。
【关键词】《萨尔图畅想曲》;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新文化音乐注释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萨尔图畅想曲》的创作背景
曾经,一首《萨尔图,月亮升起的地方》在大庆地区传唱三十余载,经久不衰。这是作曲家王连才先生于1983年创作的一首歌唱萨尔图、赞美大庆的抒情歌曲。这首歌唱出了东北平原冷峻的气质,也唱出了东北文化中深沉幽寂的底色。同时,这首歌也作为那古老草原与新兴工业文化的见证者而载人中国新音乐的史册。1992年,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吕痴先生改编了这首歌曲,用二胡独特的气质重新诠释了这部作品,让这部作品有了更新鲜的生命力和更加深刻的内涵。
蒙语中的“萨尔图”意为“月亮升起的地方”,那是大庆地区文化的一个标志。由此扩展出的音乐意象,与蒙族音乐的宽广苍凉特质相融合,正是全曲的主体构思之所在。从通篇布局上,引子与第三乐段两个自由速的1adenza是一种独特的构想,与中间的慢板第二乐段相结合,塑造出从草原到月光再回归草原的艺术构思。引子的宽广,让曲式有如自由天使,在不拘一格中迸发出理性的火花。Cadenza段的颤音和吟弦、绰音和注音,是“诺古拉”与二胡极具个性音色的结合,恰如一首蒙族长调,在空阔的苍冥与碧浪中晕染出孤独的色调。第二个Cadenza段落,更是注明“模仿马头琴”。马头琴音色与二胡差别很大,如果说马头琴是被风吹散天际的髻鬣,从那隐约的形式中闻到牧人奶茶的清香,那么二胡则是晓月下独锁清秋的沉思,哀婉中透着演奏者的乡音。此曲用二胡展现马头琴的特色,包含了众多冷峻的音乐意象,更加突出了凄凉哀婉的情思。
通篇看去,这部作品采用不拘一格的曲式特点,形散神聚,每一段中都蕴含着主题的影子,但若即若离间,是情与思的延续。它可以看作包含引子、华彩段和三个主体段落的ABA曲式,也可看作是奏者的一种即兴,一种畅想。
二、《萨尔图畅想曲》的曲式结构及情感表现
(一)引子
乐曲开始于d调,羽调式。引子是自由的,曲作此处不断用上下滑音,在羽与角上缠绵,羽调式与角调式互相交织的宽阔与苍凉油然而生。在引子最后,意外新颖地停在商调式上,随着速度不断变化,在一串下行的音型中,结束在羽调式上。这为全曲打下底色,成为全曲的基调。二胡的滑音前疏后密,在曲调中掀起波澜,如蒙古少年秋水般的情眸,在皎皎月光之下,望着远处的蒙古包中的心上人,黯然神伤。考验技法的地方,往往就在于演奏者的情感均匀铺洒在音群之间的空隙上。近乎普通的下回滑音收住情思,之后回归到羽调式,引入主题部分。最后的羽音没有吟弦,就像朴素的月光,轻轻在原野之表逗留着。
(二)具有蒙古族音乐特色的慢板段
引子之后是主题段,这是一个简单的复乐段,两个单段均是主题的变奏。主题采用《萨尔图,月亮升起的地方》原曲素材,首句羽调式,次句是商调式,并且将首句情绪进一步升华,旋律线以逆行、模进方法进行对主句情绪的进一步深化,显示出乐句上的方整感,然后,第三句突破了方整感的束缚,以后半句重复咏叹,像是对上句的重复咏叹,第四句的转折,像是对第三句的回答,商、羽、角调式的互相交替让音乐充满张力。在这之后是对主题的扩展,以情的连绵不断来带动曲子戏剧性的吟唱和对主题的变奏模仿。起承转合自然贴切,犹如一首歌颂草原的诗篇,在月光中不断延宕,追索着银色的梦境。
主题段的第二单段依旧是歌曲主题模仿,这次较上次情绪更加激烈。这一次是首段的合头换尾,在乐句上采用明显的起承转合句法构思,起承句是第二段的一、二句,转是三句至六句,最后在一串下行的结句中结束在羽调式。在板上经常会看到作者故意使用有意的颤指,这些技法在音乐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就像是在谱面上演奏着音乐一样,把他的激情传达给所有的听众。
在这之后,是第二个自由速度的Cadenza段,与引子的凄凉相比,这一段更像是在风中的马头琴声。长夜中呼啸的银浪,飞过纯净的草原,长空下幽蓝的颜色诉说着曾经的孤寂。
(三)新文化注释的快板段
大庆萨尔图,这里拥有辽阔草原和万顷湿地,但是,在古老的土地上诞生了新的工业文明,这是一股新风,为音乐中增添了新的元素,在乐曲中体现出舞蹈的特点,人们载歌载舞一片欢腾热闹的景象。这在音乐中表现为紧凑的小快板段落,逻辑缜密而又不失旷达豪放。
《萨尔图,月亮升起的地方》歌词中写道:“月光下井房座座牛羊遍地,高楼林立街灯明亮街灯明亮。”这一生机盎然的副歌主题在二胡曲《萨尔图畅想曲》中展现出夺目的光彩,一串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如飞旋的舞步,在人们击节而歌的和鸣中将全曲推向戏剧性的高潮,与前半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整个欢腾的场面只有飞旋的舞步,没有主角,每个人都是歌颂者,每个人都在诉说着自己内心的喜悦。
然后是如歌的行板,全曲转为下属调,依旧是羽调式与合头换尾的写法,但整个情绪为之一变,一对舞姿卓然不同的情侣登上舞台,不禁使大家都驻足观赏,而之后却悄然隐匿。这种三拍子的舞蹈感觉很好地控制了全曲的节奏,使之张弛有度。
之后是快板部分,这里将前面人们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进一步升华,让大家在看到绝妙的双人舞蹈之后,情绪再一次高涨,在钻机的轰鸣声中,围着篝火欢闹一堂。同时,这也是考验二胡技巧的一段,主要考验演奏者的活指和音准,把位的快速变换与弓子触弦的瞬间,要爆发出弹性极强的声音,将二胡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两根弦上跳出了无穷涌动的激流。
在热烈的气氛安静了,人们回家安睡之时,那亘古不变的月光,重新轻轻散落,散落在这片古老而又崭新的土地上。那是永恒的月光,那地方是永恒的“萨尔图”,一切传说竞相消散,只有一抹低沉的擦弦声还在耳畔回响。主题再现了,这一次来的更加幽隐,但更加深沉。
音乐回到了主调,不同的是主题在商调式重新再现,商调式的运用让人们看到了五声调式转调与大小调转调的根本不同,前者是语气的抑扬,后者是戏剧性的对比。音乐意象重新回到了苍茫的草原上,寂寥的月光映衬着平原上的井架,既是和谐,也是无奈。全曲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更加深远的地方,每一步都记录下“让河道转弯”。在第219小节出现的Eb的似乎是向下属方向的一种挣扎,模糊了调性,全曲结束在下属调上。最后钢琴的四度叠置和弦,将主调与下属调统一在一起,塑造出神秘幽微的境界。
三、结语
《萨尔图畅想曲》是一首蒙古族风格的二胡作品,整首作品运用了大量的二胡滑音技巧和颤音技巧,使整首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曲式结构上又借鉴了西方曲式结构,使整首作品中西融合,具有鲜明的特色。吕痴先生自己曾经说过,在与著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禹济哲教授探讨时,二人不禁为最后的结尾拍案叫绝。这的确是神来之笔,将调性模糊了,这或许是泛调性到多调性的一种连接性尝试吧,如同德彪西的音乐一样,只能抓住那种若即若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吕痴.吕痴民族器乐作品精选(一)[M].香港: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1998(02).
[2]赵寒阳.学习二胡问答[J].小演奏家,2004(01).
[3]李沐晓.论二胡演奏中技术与情感的融合[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7.
作者简介:邵丹,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萨尔图畅想曲》;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新文化音乐注释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萨尔图畅想曲》的创作背景
曾经,一首《萨尔图,月亮升起的地方》在大庆地区传唱三十余载,经久不衰。这是作曲家王连才先生于1983年创作的一首歌唱萨尔图、赞美大庆的抒情歌曲。这首歌唱出了东北平原冷峻的气质,也唱出了东北文化中深沉幽寂的底色。同时,这首歌也作为那古老草原与新兴工业文化的见证者而载人中国新音乐的史册。1992年,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吕痴先生改编了这首歌曲,用二胡独特的气质重新诠释了这部作品,让这部作品有了更新鲜的生命力和更加深刻的内涵。
蒙语中的“萨尔图”意为“月亮升起的地方”,那是大庆地区文化的一个标志。由此扩展出的音乐意象,与蒙族音乐的宽广苍凉特质相融合,正是全曲的主体构思之所在。从通篇布局上,引子与第三乐段两个自由速的1adenza是一种独特的构想,与中间的慢板第二乐段相结合,塑造出从草原到月光再回归草原的艺术构思。引子的宽广,让曲式有如自由天使,在不拘一格中迸发出理性的火花。Cadenza段的颤音和吟弦、绰音和注音,是“诺古拉”与二胡极具个性音色的结合,恰如一首蒙族长调,在空阔的苍冥与碧浪中晕染出孤独的色调。第二个Cadenza段落,更是注明“模仿马头琴”。马头琴音色与二胡差别很大,如果说马头琴是被风吹散天际的髻鬣,从那隐约的形式中闻到牧人奶茶的清香,那么二胡则是晓月下独锁清秋的沉思,哀婉中透着演奏者的乡音。此曲用二胡展现马头琴的特色,包含了众多冷峻的音乐意象,更加突出了凄凉哀婉的情思。
通篇看去,这部作品采用不拘一格的曲式特点,形散神聚,每一段中都蕴含着主题的影子,但若即若离间,是情与思的延续。它可以看作包含引子、华彩段和三个主体段落的ABA曲式,也可看作是奏者的一种即兴,一种畅想。
二、《萨尔图畅想曲》的曲式结构及情感表现
(一)引子
乐曲开始于d调,羽调式。引子是自由的,曲作此处不断用上下滑音,在羽与角上缠绵,羽调式与角调式互相交织的宽阔与苍凉油然而生。在引子最后,意外新颖地停在商调式上,随着速度不断变化,在一串下行的音型中,结束在羽调式上。这为全曲打下底色,成为全曲的基调。二胡的滑音前疏后密,在曲调中掀起波澜,如蒙古少年秋水般的情眸,在皎皎月光之下,望着远处的蒙古包中的心上人,黯然神伤。考验技法的地方,往往就在于演奏者的情感均匀铺洒在音群之间的空隙上。近乎普通的下回滑音收住情思,之后回归到羽调式,引入主题部分。最后的羽音没有吟弦,就像朴素的月光,轻轻在原野之表逗留着。
(二)具有蒙古族音乐特色的慢板段
引子之后是主题段,这是一个简单的复乐段,两个单段均是主题的变奏。主题采用《萨尔图,月亮升起的地方》原曲素材,首句羽调式,次句是商调式,并且将首句情绪进一步升华,旋律线以逆行、模进方法进行对主句情绪的进一步深化,显示出乐句上的方整感,然后,第三句突破了方整感的束缚,以后半句重复咏叹,像是对上句的重复咏叹,第四句的转折,像是对第三句的回答,商、羽、角调式的互相交替让音乐充满张力。在这之后是对主题的扩展,以情的连绵不断来带动曲子戏剧性的吟唱和对主题的变奏模仿。起承转合自然贴切,犹如一首歌颂草原的诗篇,在月光中不断延宕,追索着银色的梦境。
主题段的第二单段依旧是歌曲主题模仿,这次较上次情绪更加激烈。这一次是首段的合头换尾,在乐句上采用明显的起承转合句法构思,起承句是第二段的一、二句,转是三句至六句,最后在一串下行的结句中结束在羽调式。在板上经常会看到作者故意使用有意的颤指,这些技法在音乐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就像是在谱面上演奏着音乐一样,把他的激情传达给所有的听众。
在这之后,是第二个自由速度的Cadenza段,与引子的凄凉相比,这一段更像是在风中的马头琴声。长夜中呼啸的银浪,飞过纯净的草原,长空下幽蓝的颜色诉说着曾经的孤寂。
(三)新文化注释的快板段
大庆萨尔图,这里拥有辽阔草原和万顷湿地,但是,在古老的土地上诞生了新的工业文明,这是一股新风,为音乐中增添了新的元素,在乐曲中体现出舞蹈的特点,人们载歌载舞一片欢腾热闹的景象。这在音乐中表现为紧凑的小快板段落,逻辑缜密而又不失旷达豪放。
《萨尔图,月亮升起的地方》歌词中写道:“月光下井房座座牛羊遍地,高楼林立街灯明亮街灯明亮。”这一生机盎然的副歌主题在二胡曲《萨尔图畅想曲》中展现出夺目的光彩,一串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如飞旋的舞步,在人们击节而歌的和鸣中将全曲推向戏剧性的高潮,与前半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整个欢腾的场面只有飞旋的舞步,没有主角,每个人都是歌颂者,每个人都在诉说着自己内心的喜悦。
然后是如歌的行板,全曲转为下属调,依旧是羽调式与合头换尾的写法,但整个情绪为之一变,一对舞姿卓然不同的情侣登上舞台,不禁使大家都驻足观赏,而之后却悄然隐匿。这种三拍子的舞蹈感觉很好地控制了全曲的节奏,使之张弛有度。
之后是快板部分,这里将前面人们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进一步升华,让大家在看到绝妙的双人舞蹈之后,情绪再一次高涨,在钻机的轰鸣声中,围着篝火欢闹一堂。同时,这也是考验二胡技巧的一段,主要考验演奏者的活指和音准,把位的快速变换与弓子触弦的瞬间,要爆发出弹性极强的声音,将二胡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两根弦上跳出了无穷涌动的激流。
在热烈的气氛安静了,人们回家安睡之时,那亘古不变的月光,重新轻轻散落,散落在这片古老而又崭新的土地上。那是永恒的月光,那地方是永恒的“萨尔图”,一切传说竞相消散,只有一抹低沉的擦弦声还在耳畔回响。主题再现了,这一次来的更加幽隐,但更加深沉。
音乐回到了主调,不同的是主题在商调式重新再现,商调式的运用让人们看到了五声调式转调与大小调转调的根本不同,前者是语气的抑扬,后者是戏剧性的对比。音乐意象重新回到了苍茫的草原上,寂寥的月光映衬着平原上的井架,既是和谐,也是无奈。全曲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更加深远的地方,每一步都记录下“让河道转弯”。在第219小节出现的Eb的似乎是向下属方向的一种挣扎,模糊了调性,全曲结束在下属调上。最后钢琴的四度叠置和弦,将主调与下属调统一在一起,塑造出神秘幽微的境界。
三、结语
《萨尔图畅想曲》是一首蒙古族风格的二胡作品,整首作品运用了大量的二胡滑音技巧和颤音技巧,使整首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曲式结构上又借鉴了西方曲式结构,使整首作品中西融合,具有鲜明的特色。吕痴先生自己曾经说过,在与著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禹济哲教授探讨时,二人不禁为最后的结尾拍案叫绝。这的确是神来之笔,将调性模糊了,这或许是泛调性到多调性的一种连接性尝试吧,如同德彪西的音乐一样,只能抓住那种若即若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吕痴.吕痴民族器乐作品精选(一)[M].香港: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1998(02).
[2]赵寒阳.学习二胡问答[J].小演奏家,2004(01).
[3]李沐晓.论二胡演奏中技术与情感的融合[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7.
作者简介:邵丹,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