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被动学习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学多少,不能主动地利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现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
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1.重视充分表达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应试教育注重结论和结果,课上以讲为主,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要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促使学生自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从体会并感悟数学的真谛,逐步形成学生自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重视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教会学生使用教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同时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数学教材和其他教材一样,是根据教学目标用科学的连贯的叙述来说明教学的内容,也有它独特的词汇、不同的叙述格式和语言特点,因此,必须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这不仅能大大减少接受新教材的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因而得到提高。同时,还为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创造了条件,学生就能不断地扩大视野。
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操作技能是指需要利用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在训练中,要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教师进做边讲解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有的需要手把手地去指正,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测量这样的操作,要重视让学生到现场去练习,实地演练的效果会更好。
二、端正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学习
事实证明,小学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首先,针对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他们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科学家是怎样从小立志成才的,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成功人士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事业上的伟大成就的。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知道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
其次,由于小学学生观察力相对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情趣易变。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数学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2.认真观察。用心去记;3.规范书写,准确计算;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等。另外还要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
小学学生多数在做题时缺少检查的习惯,甚至不会检查。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如看是否抄错题或数;看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再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一题多解则是体操中常用的动作了。尤其应用题教学中,更应教给学生一题多解的方法。通过一题多解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小学年级,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要训练学生把验算看作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后一个步骤。验算中,学生经过“自我反思”,不仅可以保证解答的正确性,而且可以进一步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调节解答思路,巩固和提高解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势在必行。如果我们能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奚定华 数学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洪明 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被动学习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学多少,不能主动地利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现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
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1.重视充分表达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应试教育注重结论和结果,课上以讲为主,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要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促使学生自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从体会并感悟数学的真谛,逐步形成学生自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重视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教会学生使用教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同时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数学教材和其他教材一样,是根据教学目标用科学的连贯的叙述来说明教学的内容,也有它独特的词汇、不同的叙述格式和语言特点,因此,必须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这不仅能大大减少接受新教材的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因而得到提高。同时,还为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创造了条件,学生就能不断地扩大视野。
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操作技能是指需要利用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在训练中,要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教师进做边讲解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有的需要手把手地去指正,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测量这样的操作,要重视让学生到现场去练习,实地演练的效果会更好。
二、端正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学习
事实证明,小学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首先,针对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他们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科学家是怎样从小立志成才的,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成功人士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事业上的伟大成就的。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知道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
其次,由于小学学生观察力相对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情趣易变。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数学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2.认真观察。用心去记;3.规范书写,准确计算;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等。另外还要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
小学学生多数在做题时缺少检查的习惯,甚至不会检查。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如看是否抄错题或数;看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再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一题多解则是体操中常用的动作了。尤其应用题教学中,更应教给学生一题多解的方法。通过一题多解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小学年级,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要训练学生把验算看作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后一个步骤。验算中,学生经过“自我反思”,不仅可以保证解答的正确性,而且可以进一步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调节解答思路,巩固和提高解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势在必行。如果我们能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奚定华 数学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洪明 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