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美工刀割包带抢包应如何定性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7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情:任某和潘某系无业青年,两人经预谋后,由任某骑摩托车载着潘某,靠近骑电动车的女子,趁该女子不备,潘某拽住她斜背着的挎包,女子转头看到潘某用刀刃长约十厘米的美工刀割断包带,将包抢走。
  分歧:关于本案任某、潘某二人行为的定性存在两种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任某、潘某的行为构成抢夺罪。理由如下:一、任某、潘某趁被害人不备,以较快的速度割断包带将包抢走,被害人意识到包带被割断的时候往往实行行为已经完成,因此没有给被害人造成心理上的威胁和恐惧;二、任某、潘某使用美工刀是为了迅速割断包带,而不是为了给被害人造成胁迫,是直接作用于物的,而不是针对被害人人身安全的,主观上没有侵犯人身权利的故意。三、任某、潘某使用的是长约10厘米的美工刀,其危害作用较小,且非管制刀具,不属于凶器的范畴。
  第二种意见:任某、潘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理由如下:任某、潘某携带并使用了美工刀,符合法定携带凶器抢夺的情况,且被害人有看到刀,此种情况下,嫌疑人持刀对被害人心理将产生一定影响,令被害人产生恐惧感而不敢反抗,美工刀虽不属于管制刀具,但较为锋利,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对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已经构成威胁。
  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具体分析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7条第二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即携带凶器抢夺的,构成抢劫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携带凶器抢夺指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或者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行为”。
  首先,何谓“凶器”?“凶器”是指在性质上或者用法上,足以杀伤他人的器具。最高法解释将凶器分为两种情况。一类为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另一类为行为人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的任何可作为“凶器”使用的其他器械。因此,最高法的司法解释在“凶器”的定义上并不囿于管制刀具等国家明令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其所设定的“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的其他器械”无疑将作为兜底条款适用。更进一步说,最高法的解释恰恰是针对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器械进行概括规定,从而适应实践中难以涵盖的各种可能的“凶器”。本案中,美工刀虽然不是管制刀具,但其能迅速割断包带,相当锋利,具备杀伤他人的性能,是嫌疑人的主要作案工具,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显然符合《抢劫解释》规定的第二种情形,即“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
  其次,携带美工刀割断包带的行为无形中对被害人造成了强烈的心理强制。从犯罪构成上说,该行为能否构成抢劫罪,不仅应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方面,也应将被害人是否感知其凶器作为重要衡量标准。搶夺行为的表现通常是乘人不备、公然夺取,既然是“趁人不备”,也就不存在显示或者暗示凶器的现象。纵观本案,行为人割断包带的过程虽然短暂,但被害人往往立即能够感知,并由于行为人持刀而不敢反抗,眼睁睁地看着包被抢走,此时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已经受到了威胁。反之,如果本案中嫌疑人携带了刀具但放在口袋中,一直没有使用或者根本没打算使用,被害人也从来没有看到刀具,那么其行为仅仅侵犯了被害人的财产权利,而没有对被害人的人身权利造成可能的危害,此种定性则更接近于抢夺。因此,任某、潘某使用美工刀割断包带抢包的行为既侵犯了被害人的财产权利,同时也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综上,笔者认为,本案应定性为抢劫罪。
  (作者通讯地址: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检察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其他文献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是国家司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律实践运行的重要一环,在进行法制宣传、推进法治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检察机关如何结合办案加强法制教育,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是新时期检察工作的一大课题。  一、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加强
期刊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73条第4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在总则明确“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基本原则情况下,刑事诉讼法再对其中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规定由人民检察院实行监督,成为了此次修改刑诉法的一个亮点。此前,社会各界对新刑事诉讼法增加“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多有非议,主要理由是这一制度事实上违反现行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且由人大常委会
期刊
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之规定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从字面上看,认定一个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犯罪似乎不存在什么难度。但在实践中,由于千变万化的案情,诈骗犯罪与其他罪名以及一般经济纠纷之间的区别有时并不那么明显。这时在认定此罪与彼罪、罪与非罪问题上就会存在一定的分歧,笔者从实践中的案例入手,分析诈骗犯罪与其他罪名的区别,就诈骗犯
期刊
检察委员会(以下简称检委会)是检察机关内部的最高业务决策机构,检委会工作的规范开展对提升检委会议事决策水平,保证案件质量,推动检察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在不少检察院尤其是基层检察院,检委会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从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厘清职能等多方面不断推进。  一、当前检委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1、办事机构不完善。目前,基层检察院检委会机构设置上存在多种形式,少部分检察院成立
期刊
随着轰鸣的联合收割机到来,新一轮三夏工作又拉开序幕。在上级关于秸秆焚烧文件逐级送达的同时,各乡镇政府也积极配合召开各级关于配合实施《关于三夏期间禁止焚烧秸秆的若干意见》。我院本着关注民生,对三夏期间的环境污染情况开展一次焚烧秸秆调查报告。更多的是听取百姓心声,关注环境污染。希望找到百姓利益与政府执政为民的最佳结合点,让秸秆焚烧不再死灰复燃,恢复农村三夏期间清新空气。  问卷调查时间  5月25—6
期刊
一、信息情报部门设置应予明确  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必须建立专门的情报部门与情报人员。但是,如何设置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最高检也没有规范性或政策性指导意见。有的认为应当将情报部门设置在举报中心;有的认为在反贪部门设置专职情报人员;有的则认为抽调反贪、举报中心、预防科人员,新成立情报中心等等。笔者认为,对情报中心设置问题制定规范性指导文件是当务之急。信息情报部门最适宜设置在举报中心。现行举报中心职能存在
期刊
检察委员会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检察制度。在国外没有检察委员会这一检察制度。我国的检察委员会制度在上世纪 50 年代正式确立,几十年来,检委会制度在推进我国的法制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检察委员会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在一些基层检察院,检委会组织结构不合理、议事过程不规范、职能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并不少见,因此,
期刊
笔者就如何扎实有效地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做粗浅探讨。  一、关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检察环节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是一项十分棘手的工作,政策性、法律性很强,需要各级组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建立责任分明,上下联动的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是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基础工作,必须首先抓实打牢。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要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从“机制——预测——预防——调处”环环相扣的严密
期刊
徇私舞弊是指贪图钱财、袒护亲友、照顾关系或为其他私情私利而违背事实和法律处理公务的行为。徇私舞弊犯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司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的一种严重渎职犯罪。对照我国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可知渎职罪中的大部分罪名都属徇私舞弊犯罪的范畴。  一、国家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徇私。徇私包括:徇金钱、徇私情、徇私利、徇特权。徇金钱,即直接谋取金钱,亦及贪赃。徇私情,即维护亲情、乡亲、
期刊
摘要:我国《公务员法》规定了对于上级决定或命令的执行制度,司法机关同样适用《公务员法》,那么对于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司法过程中执行上级的错误决定或命令究竟应当如何认定,是否属于徇私枉法罪的动机——“徇私、徇情”的范畴?对此,理论界并无明确的认识,故笔者拟对其加以探析。  关键词:违法决定;“徇私、徇情”;明显错误;徇私枉法罪  一、问题的提出  《公务员法》第12条第3款规定:“公务员应当履行忠于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