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作文评改“劳而少功”的现象是语文作文教学的一大窘境,教师想要改变现状,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作文评改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在课堂上适时采用导生制互评互改的方式,使得作文教学迈向学生“自能作文,不待师改”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语文作文教学 导生制互评互改 评改能力 写作水平
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的一大负担,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校改不完回家改,尽管如此,因为教师每次要评改大量的作文,所以,不可能对每一篇作文都进行细致的评改,只能大致对其进行粗略的点评,这慢慢地就挫败了学生写作的兴致,如此,教师花了大把力气,却收效甚微,这种“劳而少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作文训练的数量和质量,针对这种现象,我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尝试导生制互改互评法,希望为作文教学注入活水。
一、导生制的起源和概念
“导生制”又叫“贝尔——兰斯特制”,是由英国的贝尔和兰卡斯特所开创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的组织形式是:教师上课时,率先选择一些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新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实践表明,有了导生的帮助,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减轻了,因而能够教育更多的学生。
二、导生制实施的必要性
1.从教学时间来看
传统的作文写作训练,是由教师监督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作文,然后上交由教师批改,等到下周作文课时,再对上周的作文进行点评。从时间上看,学生在本周写完作文,教师在下周进行点评,这中间隔了较长一段时间,学生自然会对自己原先的习作印象淡化,随之教师评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另外,教师每次作文课在课堂上对上周作文进行评讲,由于时间有限,根本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点评,指出的只是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想要具体到某一位学生,教师做不到给予细致的指导。而实践则告诉我们,若只是简单的给学生记分数、划等第只会削减学生写作的兴趣,但是理想化的本本精批,或是普及面批,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教师想要走出窘境,就需明确认识到:评改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2.从师生关系来看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似乎代表着权威,在学生看来,教师若以长者的身份指出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他们在修改自己作文时往往会缺乏主动性,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给出的评改意见,即使教师这般让学生修改,囿于学生的写作水平,短时间内也很难有新的发现,甚至会产生焦虑情绪,这显然没有在同等年龄层次或是同等心理状态下容易沟通。《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要“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也指出“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学生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学生点评与教师相比较而言,顾虑会少些,往往不留情面,因而更容易引起作者内心的震动。若通过导生制小组互评互改训练写作,即使意见有摩擦,也会变成灵感的火花,这样集大家的智慧,便会成就更多的好作文。
三、导生制实施的准备
1.导生的选拔
导生制成败的关键在于导生的选拔,教师必须挑选出语文学习成绩优良,写作能力较强,并愿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学生作为导生,然后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结对就近”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四至六人为宜。其中,“组间同质”为全班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而“组内异质”为小组中每个成员提供互帮互助的可能。教学活动以导生为组长,每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2.导生的培训
在导生制正式实施前,对导生的培训也是相关重要的。教师要让导生明白自己的职责,同时也让导生明白:当导生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对自己更深入地掌握所学,发展自己的组织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在作文评改方面,该如何培养、训练导生呢?在当学生有了评改的欲望时,若没有正确的方法是无从下手的,学生评文、改文的能力并不是说有就有的,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评改方法的合理引导,要让导生对作文评价标准有个初步的认识,由此,教师先从导生开始,认真评改导生的作文,并给导生做细致的讲评,然后再由导生教给整组同学如何评改同学习作。
教师组织导生讨论范文时,需出示评改标准,即先求“通”,再求“好”,所谓“通”就是语言通顺,要求扫除错别字、病句以及错误的标点符号,在此基础上,再求写得“好”,即看,①文体是否符合;②结构是否完整;③中心是否明确;④选材是否恰当;⑤内容是否具体;⑥条理是否清晰;⑦详略是否得当。先着眼全局,再研究局部。另外,还要看书写是否端正,卷面是否整洁。这过程必须使导生明确教师的要求在作文评改中是怎样反映出来的,此时,这些比较抽象的要求,不仅能化为学生头脑中具体的感性认识,而且让学生明白了怎样做才能达到这种要求。
四、导生制的课堂实施
在作文课上,实施导生制互评互改模式,一般先由导生朗读组员作文,然后指导小组成员对每一篇作文进行“会诊”,勾画出错别字、病句,或是好词佳句,接着再从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依照评改要求逐项评改。学生写评语,要求是对作文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做出恰当而准确的评价,既要有针对性,也要客观公正,即肯定优点的同时又要指出不足。作文评改后,有导生将评改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出此次评改发现的问题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地方。当然,小组也可以采用流水评改的方式,导生让组员独立评改每篇作文,评改时不受他人评改的约束,最后仍由导生总结情况。但是,由于学生的水平限制,他们对作文的高低有时不能了然于胸,不能及时觉察到作文有哪些不妥,也就不能指出问题所在,或者在写评语时会表现得有些茫然而不知从何落笔,因此,在导生制互评互改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帮助学生解决评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最后,教师可让每一小组的导生推荐佳作在全班朗读,并由导生朗读小组成员共同商议拟写的推荐词。之后,教师可随机点评,抓住文章本身或评改意见的主要优缺点进行评议,我想,这样的作文课才是较为理想的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导生制实施的意义
导生制互评互改,使学生有机会看到他人的作文,这样的课堂给学生的思想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懂得发现美,共同来欣赏,懂得发现错,一起来修改”,这过程使学生逐步领悟到该怎样写和不该怎样写,学生在对他人作文給予评改时,充分感受到他人的写作经验,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长处,从而改进自身的不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又使学生个人有了作文评改的经验,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写作,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六、导生制应注意的问题
导生制互评互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自能作文,不待师改”的教学目标,在语文作文评改的实施中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但我们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导生制作文评改模式只是教师评改的一种补充形式,不能作为语文作文评改的主要方式;
(2) 教师在实施导生制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导生的管理,做到及时指导、及时监控,不可对其放任自流。
这种导生制互评互改的作文批改方式,使得作文教学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以新课改的理念武装起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既发挥了群体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积极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了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更是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为语文作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水。
(作者单位:苏州市平江中学校)
【关键词】语文作文教学 导生制互评互改 评改能力 写作水平
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的一大负担,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校改不完回家改,尽管如此,因为教师每次要评改大量的作文,所以,不可能对每一篇作文都进行细致的评改,只能大致对其进行粗略的点评,这慢慢地就挫败了学生写作的兴致,如此,教师花了大把力气,却收效甚微,这种“劳而少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作文训练的数量和质量,针对这种现象,我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尝试导生制互改互评法,希望为作文教学注入活水。
一、导生制的起源和概念
“导生制”又叫“贝尔——兰斯特制”,是由英国的贝尔和兰卡斯特所开创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的组织形式是:教师上课时,率先选择一些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新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实践表明,有了导生的帮助,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减轻了,因而能够教育更多的学生。
二、导生制实施的必要性
1.从教学时间来看
传统的作文写作训练,是由教师监督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作文,然后上交由教师批改,等到下周作文课时,再对上周的作文进行点评。从时间上看,学生在本周写完作文,教师在下周进行点评,这中间隔了较长一段时间,学生自然会对自己原先的习作印象淡化,随之教师评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另外,教师每次作文课在课堂上对上周作文进行评讲,由于时间有限,根本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点评,指出的只是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想要具体到某一位学生,教师做不到给予细致的指导。而实践则告诉我们,若只是简单的给学生记分数、划等第只会削减学生写作的兴趣,但是理想化的本本精批,或是普及面批,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教师想要走出窘境,就需明确认识到:评改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2.从师生关系来看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似乎代表着权威,在学生看来,教师若以长者的身份指出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他们在修改自己作文时往往会缺乏主动性,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给出的评改意见,即使教师这般让学生修改,囿于学生的写作水平,短时间内也很难有新的发现,甚至会产生焦虑情绪,这显然没有在同等年龄层次或是同等心理状态下容易沟通。《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要“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也指出“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学生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学生点评与教师相比较而言,顾虑会少些,往往不留情面,因而更容易引起作者内心的震动。若通过导生制小组互评互改训练写作,即使意见有摩擦,也会变成灵感的火花,这样集大家的智慧,便会成就更多的好作文。
三、导生制实施的准备
1.导生的选拔
导生制成败的关键在于导生的选拔,教师必须挑选出语文学习成绩优良,写作能力较强,并愿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学生作为导生,然后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结对就近”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四至六人为宜。其中,“组间同质”为全班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而“组内异质”为小组中每个成员提供互帮互助的可能。教学活动以导生为组长,每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2.导生的培训
在导生制正式实施前,对导生的培训也是相关重要的。教师要让导生明白自己的职责,同时也让导生明白:当导生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对自己更深入地掌握所学,发展自己的组织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在作文评改方面,该如何培养、训练导生呢?在当学生有了评改的欲望时,若没有正确的方法是无从下手的,学生评文、改文的能力并不是说有就有的,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评改方法的合理引导,要让导生对作文评价标准有个初步的认识,由此,教师先从导生开始,认真评改导生的作文,并给导生做细致的讲评,然后再由导生教给整组同学如何评改同学习作。
教师组织导生讨论范文时,需出示评改标准,即先求“通”,再求“好”,所谓“通”就是语言通顺,要求扫除错别字、病句以及错误的标点符号,在此基础上,再求写得“好”,即看,①文体是否符合;②结构是否完整;③中心是否明确;④选材是否恰当;⑤内容是否具体;⑥条理是否清晰;⑦详略是否得当。先着眼全局,再研究局部。另外,还要看书写是否端正,卷面是否整洁。这过程必须使导生明确教师的要求在作文评改中是怎样反映出来的,此时,这些比较抽象的要求,不仅能化为学生头脑中具体的感性认识,而且让学生明白了怎样做才能达到这种要求。
四、导生制的课堂实施
在作文课上,实施导生制互评互改模式,一般先由导生朗读组员作文,然后指导小组成员对每一篇作文进行“会诊”,勾画出错别字、病句,或是好词佳句,接着再从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依照评改要求逐项评改。学生写评语,要求是对作文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做出恰当而准确的评价,既要有针对性,也要客观公正,即肯定优点的同时又要指出不足。作文评改后,有导生将评改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出此次评改发现的问题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地方。当然,小组也可以采用流水评改的方式,导生让组员独立评改每篇作文,评改时不受他人评改的约束,最后仍由导生总结情况。但是,由于学生的水平限制,他们对作文的高低有时不能了然于胸,不能及时觉察到作文有哪些不妥,也就不能指出问题所在,或者在写评语时会表现得有些茫然而不知从何落笔,因此,在导生制互评互改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帮助学生解决评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最后,教师可让每一小组的导生推荐佳作在全班朗读,并由导生朗读小组成员共同商议拟写的推荐词。之后,教师可随机点评,抓住文章本身或评改意见的主要优缺点进行评议,我想,这样的作文课才是较为理想的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导生制实施的意义
导生制互评互改,使学生有机会看到他人的作文,这样的课堂给学生的思想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懂得发现美,共同来欣赏,懂得发现错,一起来修改”,这过程使学生逐步领悟到该怎样写和不该怎样写,学生在对他人作文給予评改时,充分感受到他人的写作经验,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长处,从而改进自身的不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又使学生个人有了作文评改的经验,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写作,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六、导生制应注意的问题
导生制互评互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自能作文,不待师改”的教学目标,在语文作文评改的实施中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但我们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导生制作文评改模式只是教师评改的一种补充形式,不能作为语文作文评改的主要方式;
(2) 教师在实施导生制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导生的管理,做到及时指导、及时监控,不可对其放任自流。
这种导生制互评互改的作文批改方式,使得作文教学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以新课改的理念武装起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既发挥了群体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积极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了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更是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为语文作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水。
(作者单位:苏州市平江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