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的质量决定着一堂课的质量,也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的投入情况。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进行着成千上万次提问,但真正善于提问的教师少之又少。在课堂上如何来把握学生的心理,很好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堂提问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通过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技巧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一)能了解学情,及时反馈
提问在课堂上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与交换的双边活动。一方面,提问可以帮助师生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如通过了解,选择学生的学习难点着重讲解,对学生易理解的地方只作略微补充就行。这样既可以使师生双方互相了解、共同进步,又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能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
教师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教师通过提问能实现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尽快进入教学情境之中,师生分别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共同配合达到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的提问是不可或缺的。在学习中,好奇心是支配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使其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和归纳整理。有研究表明,学生对通过教师的提问而获得的知识的记忆比较深刻。由此可见,提问能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学生答案的正误告诉他们问题该如何解决、怎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能提振信心,激励奋进
教师要深入班级,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做到知彼知己,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切中学生要害,抓住学生心理,提一些适合的问题,使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或讨论能回答上来。学生答完以后,教师要给予合理的评价,肯定学生回答的正确性,鼓励或表扬其表现,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加充满信心、更加激励奋进。
(四)克服思维惰性,促进学习
在课堂上,学生思想开小差是常有的事。有些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觉得自己脑子好,不需要思考,甚至不需要听讲也可以考出好成绩;而部分差生则担心自己答错问题会丢脸,以致不敢发言。要改变这样的现象,教师应该适当地激活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克服学习中的种种障碍。
二、课堂提问的方法技巧
(一)课堂提问应具有实效性
课堂提问是我們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老师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那么,教师的课堂提问就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使所提的问题具有实效性。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讲究实效,我们所提的问题是要教给学生怎样的方法,或是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又或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做到心中明了。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二)课堂提问应浅显易懂
我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颇费神。这是一篇写景抒怀的文章。作为刚入初中的孩子,要引导他们品析词句、感悟情感、领会写法……这么多要求,如果让他们自己解决,肯定不可能。怎样提问才能让孩子们觉得没有那么难,充满兴趣和信心去精读呢?我设计了一个浅显的问题“孩子们,你们认真研读春花图部分,说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且说明你为什么喜欢”,这个问题抛出后,孩子们非常活跃、兴奋。大家认真阅读,积极地寻找句子,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许多答案,至今我还记忆犹新。课堂教学中,许多很难的要求不能一开始就抛给学生,那会让孩子产生畏难心理,从容易的问题入手,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从而在对文本的分析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课堂提问应具有层次性
我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深有体会。《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小说,既有内容的广度,也有思想的深度,怎样教学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呢?我设计了几个主问题和探究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学习能力差的同学能完成粗读和品读,学习能力强的也能把他们的感悟表达出来。一堂课下来,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的乐趣。
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同,只有教师在上课之前精心准备问题,做到对学生情况心中有数,对每个问题心中有数,才能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孩子参与到质疑中,参与到答问中,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四)课堂提问应规范学生的表达习惯
许多同学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问题,随意回答,或简单地用一个词“好”、“不好”、“可以”、“不可以”等回答。在学生答题时,教师应规范学生的表达习惯。
长期坚持,学生逐渐养成正确的表达习惯,语言通畅,语法规范,这对学生的交流与作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可以明确教学目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有技巧的提问能快速地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善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严振国.重视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助力学生成长成才[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59.
[2]周璟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157.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技巧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一)能了解学情,及时反馈
提问在课堂上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与交换的双边活动。一方面,提问可以帮助师生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如通过了解,选择学生的学习难点着重讲解,对学生易理解的地方只作略微补充就行。这样既可以使师生双方互相了解、共同进步,又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能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
教师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教师通过提问能实现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尽快进入教学情境之中,师生分别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共同配合达到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的提问是不可或缺的。在学习中,好奇心是支配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使其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和归纳整理。有研究表明,学生对通过教师的提问而获得的知识的记忆比较深刻。由此可见,提问能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学生答案的正误告诉他们问题该如何解决、怎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能提振信心,激励奋进
教师要深入班级,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做到知彼知己,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切中学生要害,抓住学生心理,提一些适合的问题,使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或讨论能回答上来。学生答完以后,教师要给予合理的评价,肯定学生回答的正确性,鼓励或表扬其表现,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加充满信心、更加激励奋进。
(四)克服思维惰性,促进学习
在课堂上,学生思想开小差是常有的事。有些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觉得自己脑子好,不需要思考,甚至不需要听讲也可以考出好成绩;而部分差生则担心自己答错问题会丢脸,以致不敢发言。要改变这样的现象,教师应该适当地激活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克服学习中的种种障碍。
二、课堂提问的方法技巧
(一)课堂提问应具有实效性
课堂提问是我們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老师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那么,教师的课堂提问就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使所提的问题具有实效性。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讲究实效,我们所提的问题是要教给学生怎样的方法,或是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又或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做到心中明了。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二)课堂提问应浅显易懂
我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颇费神。这是一篇写景抒怀的文章。作为刚入初中的孩子,要引导他们品析词句、感悟情感、领会写法……这么多要求,如果让他们自己解决,肯定不可能。怎样提问才能让孩子们觉得没有那么难,充满兴趣和信心去精读呢?我设计了一个浅显的问题“孩子们,你们认真研读春花图部分,说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且说明你为什么喜欢”,这个问题抛出后,孩子们非常活跃、兴奋。大家认真阅读,积极地寻找句子,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许多答案,至今我还记忆犹新。课堂教学中,许多很难的要求不能一开始就抛给学生,那会让孩子产生畏难心理,从容易的问题入手,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从而在对文本的分析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课堂提问应具有层次性
我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深有体会。《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小说,既有内容的广度,也有思想的深度,怎样教学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呢?我设计了几个主问题和探究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学习能力差的同学能完成粗读和品读,学习能力强的也能把他们的感悟表达出来。一堂课下来,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的乐趣。
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同,只有教师在上课之前精心准备问题,做到对学生情况心中有数,对每个问题心中有数,才能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孩子参与到质疑中,参与到答问中,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四)课堂提问应规范学生的表达习惯
许多同学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问题,随意回答,或简单地用一个词“好”、“不好”、“可以”、“不可以”等回答。在学生答题时,教师应规范学生的表达习惯。
长期坚持,学生逐渐养成正确的表达习惯,语言通畅,语法规范,这对学生的交流与作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可以明确教学目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有技巧的提问能快速地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善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严振国.重视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助力学生成长成才[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59.
[2]周璟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