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屋沟村按行政区划属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双槽乡。商洛是革命老区,也是地道的边远山区。丹凤县的很多乡镇还可以说是深山区、石山区,属于“九山半水半分田”之地。岩屋沟村村中心距离312国道丹凤段最近处约20公里,距离丹凤县城约25公里。该村位于双槽乡北部,与此村毗邻的有双槽乡的宽坪村、何家店村、大庄村,峦庄镇的王家庄村和赵川乡的姜坪村等。这些村子基础设施条件都很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特别是岩屋沟村。这些村子的基本生产生活状况和村民的致富愿望大体上是一样的。研究岩屋沟村农民的致富愿望及其实现情况对于研究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像湖北、湖南、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等省市的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典型意义。
一、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造就了岩屋沟村农民强烈的致富愿望
岩屋沟村农民致富愿望的兴起和逐步强化是受外界信息刺激的结果。从建国后一直到“文革”时期和稍后的两年徘徊时期,岩屋沟村农民对社会发展的政治关怀超乎经济关怀,人的致富本性及其愿望处于潜在的萌芽状态,其显形化过程受到社会政治运动的束缚。改革开放后,尽管各种政策信息、经济信息、创业信息、打工信息等传送到岩屋沟村要比其他地方慢得多,但其所发挥的刺激与诱发作用却丝毫没有减弱。相比其他信息而言,政策信息所起的导航、引领与保证作用更大。
深入分析改革开放后岩屋沟村农民的社会经济活动,可以把他们的致富愿望及其实现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至1983年。标志性事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80年得到落实和贯彻。这一阶段体现的是种地致富。人们对土地抱有极大的兴趣和希望。全力以赴种地是所有农民家庭的理想选择。土地分配到户激发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虽然尚未打开现代农民的视野,但两年左右的时间就基本解决了吃饭和温饱问题。这为当地农民完成在思想上从政治人向经济人的转变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1984年至1990年。标志性事件是1984年西北地质勘探局182地质队进驻岩屋沟村。这一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为各种信息的进入打开了大门,在更深层次上和更高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农民的思维与生活方式。从1984年地质队进来到1990年撤走,整整六年。这是岩屋沟村从保守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工业的重要分界点。一方面是公路修通了,汽车开进了,电视出现了,机器的轰鸣声响起来了。原本的宁静、安详变得异常吵杂、热闹,偏远的小山村增添了几分城市的气息。另一方面是竞争增加了,知识和信息增值了,人际关系复杂了。但人们最大的感受却是东西好卖了,钱好挣了,去县城买年货方便了。隔绝于大山之中孤立于城市之外的偏僻村落第一次感受到了现代化的流行与时髦。地质工作人员带来了城里人的现代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些生产与生活信息改变了山民们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他们更加意识到了物质财富对日常生活的实际控制力和影响力。这一阶段突出体现的是做生意致富。很多农民深切地感受到努力赚钱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社会责任。部分农民开始走出家门去寻找和探索实现致富愿望的途径和发展出路,掀起了在农村本地经商做生意的热潮。做小生意的贩鸡蛋、贩药材、贩土特产栗子、核桃、木耳、香菇等,做得大一点的大批量贩猪贩牛贩羊等等。一部分有头脑的农民开始拉关系,凭各种渠道摆摊铺、办经销店。整个村子呈现出一派家家经商的局面,但在整个80年代始终没有诞生“万元户”。
第三个阶段是1990年至2000年。标志性事件是地质队撤走后个别农村青年冒险上河南灵宝金矿和陕西渭南煤矿“淘金”。这个阶段体现的是打工致富。外出打工是岩屋沟村农民从农村走向城镇的转折点。首批出去打工到金矿“淘金”的往往是前几年在农村做生意亏了本欠了债的人。他们不得已带着希望与恐慌外出谋生的第一次尝试拉开了当地农民外出打工的序幕。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金矿“淘金”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造就了岩屋沟村的第一批少数几个百万富翁。个别“淘金者”一度拥有的资产高达数百万。由于其巨大的示范和辐射效应,此后上金矿打工的农民不断增多,日渐形成潮流。金矿“淘金”浪潮一直持续到2000年前后,最终因国家对金矿开采的有效管理与政策限制落幕了。那些百万富翁由于个人经营管理不善、风险投资缺乏理性以及寻租失败等原因纷纷破产,仅有三五个人还持有数十万资产。金矿和煤矿是90年代岩屋沟村农民在外地打工的两大主战场。上煤矿打工的历史最为持久,从1990年一直延续到现在,但通过煤矿打工始终没有产生所谓的大款。
第四个阶段是2000年至今。标志性事件是2000年春节前该村首富方某因严重超载造成的山西临汾车祸案。其他老板也受到惊吓,纷纷撤资或者拍卖转让,在外投资办厂由此偃旗息鼓。这个阶段体现的是除极个别人回乡投资办厂致富外,绝大多数农民只能选择上煤矿打工。实际上,农民通过外出打工实现致富的愿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没人上金矿了,大量城镇民营企业经营效益滑坡,大城市遭遇下岗风潮,原本就处于边缘化状态无力融入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的农民们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现在,每年仍有上百名身强力壮的中青年男子到陕西渭南北部的韩城、澄城、蒲城以及山西太原、运城等地的私人煤矿上打工。但没有一个人可以靠在煤矿上下苦力赚到大钱,很多人下了10多年井手头也不过攒了五六万块钱。2006年5月途经丹凤的西安至合肥铁路线开通,标志着商洛山区的交通运输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也将成为岩屋沟村农民通往外界的重要渠道,将为山区农民实现致富愿望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帮助。
二、岩屋沟村农民实现致富愿望在就业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边缘化特征
回顾岩屋沟村农民实现致富愿望20多年的过程,大体上依次经历了种地致富、就地做生意致富、在外打工与创业致富、回乡创业致富等几个阶段。虽说这些形式有时是兼而有之,但不同时期的确侧重不同。并且表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体力型到资本型的发展、演变与探索过程。当前岩屋沟村农民的致富愿望极其强烈,但在如何实现愿望上却面临复杂的问题。这是一个大的循环的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循环的开始。综观已经过去的循环过程,岩屋沟村农民实现致富愿望在就业选择上明显趋向边缘化。这种边缘化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始终没有能够融入主流劳动力市场。岩屋沟村产业结构极不合理,没有工业和大宗服务业,农业也极其落后。在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很多家庭以养猪养鸡、采摘天然药材和外出打工作为收入来源。在1984年未修通公路以前,很多农民为了获得日常开销曾经到乡政府和县城卖过柴禾,一百斤劈柴挑到县城仅卖两块钱左右。该村信息闭塞,打个电话都很困难。在这种条件下,上世纪80年代没有人能够通过创业实现白手起家的愿望,90年代的少数几个“淘金”者也是昙花一现。几乎没有人能够进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很少有人打入外资企业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熏陶,甚至连搭便车和打擦边球的机会也没有。
二是始终没有能够获得竞争优势。作为贫困山区的农民,他们没有知识,没有学历,没有技能,没有社会网络,有的只是一腔热血和满腔热情。当个别人在通过冒险获得暂时资金优势后,由于缺乏足够的理性和生产经营知识,没有把握住难得的时机实现资本扩张,反而迅即亏损无几。绝大多数农民都具有淳朴老实以及安分守己的性格特征,骨子里隐藏着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敢为人先的竞争意识、寻求机遇的冒险意识和谋求团结和合作的领导意识,无法驾驭复杂多变的客观形势,出于自身能力以及地域社会环境的限制,难以把握转瞬即逝的实现事业发展和改变命运的机会。
三是始终没有获取资源优势。就组织资源而言,社会交际面太小,掌握不了政治权力,与各界社会精英缺乏直接的联系,没有社会影响力,绝大部分人都艰难地奋斗在社会底层。就经济资源而言,本为贫困农民,赤手空拳创天下,原始资本的积累极其困难,并且没有来自任何方面的帮助。按照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道理,他们无力克服个体的先天不足去广结良缘,汇聚人脉,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在社会环境。就文化资源而言,没知识没文化,学历低无文凭,很多人不会讲普通话,到外地打工沟通都有难处,就是有一些独到深刻的见解也难以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支持。虽然这些农民内心的致富愿望十分强烈,但鉴于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制约,要想使这种愿望得到实现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三、岩屋沟村农民致富愿望实现情况的分类研究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岩屋沟村农民家庭总体经济收入水平非常低。根据当地价格水平计算,就单个家庭而言,包括房子、家具、农具、银行存款、手头现金等在内的各类资产总额,超过20万元的不到5%,超过10万元的不到10%,超过5万元的不到25%,位于1万至3万之间的约占50%,1万以下的约占10%。由此可见,85%的农民家庭都处于贫困、温饱或刚刚进入小康状态。对大多数家庭而言,食粮是自产的,食油是自制的,家具是自做的,只有衣服和少量调味品才会到市场上去买。根据当地物价水平,家庭月均支出一般在150-250元之间,主要支出项目如孩子学费、招待客人的烟酒钱、行门户的礼钱、医疗费用等。
按收入多少的不同可以把他们的经济生活水平分成最好、较好、中等、较差和很差等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经济条件最好的,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冒险出去打工并取得成功的,主要是那些金矿“淘金者”。二是在农村做生意取得成功的,主要是贩牛贩(下转第4页)(上接第47页)猪、贩干菜(如木耳)和贩药材(如天麻)等大宗商品的。三是靠家庭副业取得成功的。如果运气好,少数家庭一年可靠天麻、木耳等卖到一两万元。第二层次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打工赚了点钱的;二是在农村做生意多少赚了些钱的;三是靠家庭副业获得一定收入的。第三层次是经济条件属于中等水平的,包括三类。一是匠人,如泥水匠、木匠、席匠等等,经济情况勉强过得去。二是乡村民办教师。乡村教师收入不高,月薪不过三四百块,但仍旧是大多数普通农民尊重和羡慕的对象。三是小商贩。如贩卖天然药材五味子、柴胡、猪苓、党参等。第四层次是经济条件较差的普通农民家庭。他们以种地为主,偶尔出去打点零工,家里也多少搞点副业。艰难维持生计而已,甚至面临巨大生存生活压力。粮食只能解决吃饭问题,而解决不了盖房子、结婚、生病住院、上学等大宗经济生活问题。第五层次是经济条件最差的。主要包括核心劳动力遭遇病逝或重大伤亡的、贷款做生意赔了本长期还不清的、一家有两三个孩子上初中高中的等等。
四、岩屋沟村农民的社会心理已经从崇尚政治向崇尚经济转化
大多数农民对政治比较冷漠,政治参与热情不足。集体性政治活动越来越少,政治观念逐渐淡化。最近二十多年里,岩屋沟村政治活动日益减少,农民政治灵敏度日益降低,党员人数逐步减少。人们看电视仅仅是为了娱乐,很少有人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特意去了解和获得政治信息的敏感度。党支部和村委会缺乏有能力的领导人。
人们变得更加实际,崇尚实用,讲求实惠,强调基础性物质利益,一心一意想办法挣钱过日子。民风十分淳朴,普通农民争到钱了也不糟蹋,侧重于盖房子和娶媳妇等基本需求方面,然后千方百计改善生活条件。实际生活水平并不高,吃的穿的都非常简单。总体上说是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花钱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很少有青壮年劳动力一年四季呆在家里务农的。有钱了首先就买电视机、摩托车、缝纫机等实用性消费品。聊天、说笑的话题也多为打工、赚钱、做生意等经济生活方面。
改革开放在政策上赋予了当地农民致富的合法性地位。致富愿望从思想上、心理上、兴趣上等多个方面成为一种追求。这种愿望和追求通过家庭、村组等不同组织形式得以实践,化为巨大的生产力量。可以说,个人、家庭、村组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出来,从整体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此以后,农民的致富愿望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鼓励和保护,并在其后经济改革的不同发展阶段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开发。
(本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杜福洲
一、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造就了岩屋沟村农民强烈的致富愿望
岩屋沟村农民致富愿望的兴起和逐步强化是受外界信息刺激的结果。从建国后一直到“文革”时期和稍后的两年徘徊时期,岩屋沟村农民对社会发展的政治关怀超乎经济关怀,人的致富本性及其愿望处于潜在的萌芽状态,其显形化过程受到社会政治运动的束缚。改革开放后,尽管各种政策信息、经济信息、创业信息、打工信息等传送到岩屋沟村要比其他地方慢得多,但其所发挥的刺激与诱发作用却丝毫没有减弱。相比其他信息而言,政策信息所起的导航、引领与保证作用更大。
深入分析改革开放后岩屋沟村农民的社会经济活动,可以把他们的致富愿望及其实现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至1983年。标志性事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80年得到落实和贯彻。这一阶段体现的是种地致富。人们对土地抱有极大的兴趣和希望。全力以赴种地是所有农民家庭的理想选择。土地分配到户激发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虽然尚未打开现代农民的视野,但两年左右的时间就基本解决了吃饭和温饱问题。这为当地农民完成在思想上从政治人向经济人的转变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1984年至1990年。标志性事件是1984年西北地质勘探局182地质队进驻岩屋沟村。这一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为各种信息的进入打开了大门,在更深层次上和更高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农民的思维与生活方式。从1984年地质队进来到1990年撤走,整整六年。这是岩屋沟村从保守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工业的重要分界点。一方面是公路修通了,汽车开进了,电视出现了,机器的轰鸣声响起来了。原本的宁静、安详变得异常吵杂、热闹,偏远的小山村增添了几分城市的气息。另一方面是竞争增加了,知识和信息增值了,人际关系复杂了。但人们最大的感受却是东西好卖了,钱好挣了,去县城买年货方便了。隔绝于大山之中孤立于城市之外的偏僻村落第一次感受到了现代化的流行与时髦。地质工作人员带来了城里人的现代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些生产与生活信息改变了山民们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他们更加意识到了物质财富对日常生活的实际控制力和影响力。这一阶段突出体现的是做生意致富。很多农民深切地感受到努力赚钱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社会责任。部分农民开始走出家门去寻找和探索实现致富愿望的途径和发展出路,掀起了在农村本地经商做生意的热潮。做小生意的贩鸡蛋、贩药材、贩土特产栗子、核桃、木耳、香菇等,做得大一点的大批量贩猪贩牛贩羊等等。一部分有头脑的农民开始拉关系,凭各种渠道摆摊铺、办经销店。整个村子呈现出一派家家经商的局面,但在整个80年代始终没有诞生“万元户”。
第三个阶段是1990年至2000年。标志性事件是地质队撤走后个别农村青年冒险上河南灵宝金矿和陕西渭南煤矿“淘金”。这个阶段体现的是打工致富。外出打工是岩屋沟村农民从农村走向城镇的转折点。首批出去打工到金矿“淘金”的往往是前几年在农村做生意亏了本欠了债的人。他们不得已带着希望与恐慌外出谋生的第一次尝试拉开了当地农民外出打工的序幕。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金矿“淘金”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造就了岩屋沟村的第一批少数几个百万富翁。个别“淘金者”一度拥有的资产高达数百万。由于其巨大的示范和辐射效应,此后上金矿打工的农民不断增多,日渐形成潮流。金矿“淘金”浪潮一直持续到2000年前后,最终因国家对金矿开采的有效管理与政策限制落幕了。那些百万富翁由于个人经营管理不善、风险投资缺乏理性以及寻租失败等原因纷纷破产,仅有三五个人还持有数十万资产。金矿和煤矿是90年代岩屋沟村农民在外地打工的两大主战场。上煤矿打工的历史最为持久,从1990年一直延续到现在,但通过煤矿打工始终没有产生所谓的大款。
第四个阶段是2000年至今。标志性事件是2000年春节前该村首富方某因严重超载造成的山西临汾车祸案。其他老板也受到惊吓,纷纷撤资或者拍卖转让,在外投资办厂由此偃旗息鼓。这个阶段体现的是除极个别人回乡投资办厂致富外,绝大多数农民只能选择上煤矿打工。实际上,农民通过外出打工实现致富的愿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没人上金矿了,大量城镇民营企业经营效益滑坡,大城市遭遇下岗风潮,原本就处于边缘化状态无力融入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的农民们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现在,每年仍有上百名身强力壮的中青年男子到陕西渭南北部的韩城、澄城、蒲城以及山西太原、运城等地的私人煤矿上打工。但没有一个人可以靠在煤矿上下苦力赚到大钱,很多人下了10多年井手头也不过攒了五六万块钱。2006年5月途经丹凤的西安至合肥铁路线开通,标志着商洛山区的交通运输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也将成为岩屋沟村农民通往外界的重要渠道,将为山区农民实现致富愿望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帮助。
二、岩屋沟村农民实现致富愿望在就业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边缘化特征
回顾岩屋沟村农民实现致富愿望20多年的过程,大体上依次经历了种地致富、就地做生意致富、在外打工与创业致富、回乡创业致富等几个阶段。虽说这些形式有时是兼而有之,但不同时期的确侧重不同。并且表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体力型到资本型的发展、演变与探索过程。当前岩屋沟村农民的致富愿望极其强烈,但在如何实现愿望上却面临复杂的问题。这是一个大的循环的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循环的开始。综观已经过去的循环过程,岩屋沟村农民实现致富愿望在就业选择上明显趋向边缘化。这种边缘化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始终没有能够融入主流劳动力市场。岩屋沟村产业结构极不合理,没有工业和大宗服务业,农业也极其落后。在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很多家庭以养猪养鸡、采摘天然药材和外出打工作为收入来源。在1984年未修通公路以前,很多农民为了获得日常开销曾经到乡政府和县城卖过柴禾,一百斤劈柴挑到县城仅卖两块钱左右。该村信息闭塞,打个电话都很困难。在这种条件下,上世纪80年代没有人能够通过创业实现白手起家的愿望,90年代的少数几个“淘金”者也是昙花一现。几乎没有人能够进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很少有人打入外资企业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熏陶,甚至连搭便车和打擦边球的机会也没有。
二是始终没有能够获得竞争优势。作为贫困山区的农民,他们没有知识,没有学历,没有技能,没有社会网络,有的只是一腔热血和满腔热情。当个别人在通过冒险获得暂时资金优势后,由于缺乏足够的理性和生产经营知识,没有把握住难得的时机实现资本扩张,反而迅即亏损无几。绝大多数农民都具有淳朴老实以及安分守己的性格特征,骨子里隐藏着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敢为人先的竞争意识、寻求机遇的冒险意识和谋求团结和合作的领导意识,无法驾驭复杂多变的客观形势,出于自身能力以及地域社会环境的限制,难以把握转瞬即逝的实现事业发展和改变命运的机会。
三是始终没有获取资源优势。就组织资源而言,社会交际面太小,掌握不了政治权力,与各界社会精英缺乏直接的联系,没有社会影响力,绝大部分人都艰难地奋斗在社会底层。就经济资源而言,本为贫困农民,赤手空拳创天下,原始资本的积累极其困难,并且没有来自任何方面的帮助。按照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道理,他们无力克服个体的先天不足去广结良缘,汇聚人脉,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在社会环境。就文化资源而言,没知识没文化,学历低无文凭,很多人不会讲普通话,到外地打工沟通都有难处,就是有一些独到深刻的见解也难以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支持。虽然这些农民内心的致富愿望十分强烈,但鉴于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制约,要想使这种愿望得到实现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三、岩屋沟村农民致富愿望实现情况的分类研究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岩屋沟村农民家庭总体经济收入水平非常低。根据当地价格水平计算,就单个家庭而言,包括房子、家具、农具、银行存款、手头现金等在内的各类资产总额,超过20万元的不到5%,超过10万元的不到10%,超过5万元的不到25%,位于1万至3万之间的约占50%,1万以下的约占10%。由此可见,85%的农民家庭都处于贫困、温饱或刚刚进入小康状态。对大多数家庭而言,食粮是自产的,食油是自制的,家具是自做的,只有衣服和少量调味品才会到市场上去买。根据当地物价水平,家庭月均支出一般在150-250元之间,主要支出项目如孩子学费、招待客人的烟酒钱、行门户的礼钱、医疗费用等。
按收入多少的不同可以把他们的经济生活水平分成最好、较好、中等、较差和很差等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经济条件最好的,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冒险出去打工并取得成功的,主要是那些金矿“淘金者”。二是在农村做生意取得成功的,主要是贩牛贩(下转第4页)(上接第47页)猪、贩干菜(如木耳)和贩药材(如天麻)等大宗商品的。三是靠家庭副业取得成功的。如果运气好,少数家庭一年可靠天麻、木耳等卖到一两万元。第二层次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打工赚了点钱的;二是在农村做生意多少赚了些钱的;三是靠家庭副业获得一定收入的。第三层次是经济条件属于中等水平的,包括三类。一是匠人,如泥水匠、木匠、席匠等等,经济情况勉强过得去。二是乡村民办教师。乡村教师收入不高,月薪不过三四百块,但仍旧是大多数普通农民尊重和羡慕的对象。三是小商贩。如贩卖天然药材五味子、柴胡、猪苓、党参等。第四层次是经济条件较差的普通农民家庭。他们以种地为主,偶尔出去打点零工,家里也多少搞点副业。艰难维持生计而已,甚至面临巨大生存生活压力。粮食只能解决吃饭问题,而解决不了盖房子、结婚、生病住院、上学等大宗经济生活问题。第五层次是经济条件最差的。主要包括核心劳动力遭遇病逝或重大伤亡的、贷款做生意赔了本长期还不清的、一家有两三个孩子上初中高中的等等。
四、岩屋沟村农民的社会心理已经从崇尚政治向崇尚经济转化
大多数农民对政治比较冷漠,政治参与热情不足。集体性政治活动越来越少,政治观念逐渐淡化。最近二十多年里,岩屋沟村政治活动日益减少,农民政治灵敏度日益降低,党员人数逐步减少。人们看电视仅仅是为了娱乐,很少有人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特意去了解和获得政治信息的敏感度。党支部和村委会缺乏有能力的领导人。
人们变得更加实际,崇尚实用,讲求实惠,强调基础性物质利益,一心一意想办法挣钱过日子。民风十分淳朴,普通农民争到钱了也不糟蹋,侧重于盖房子和娶媳妇等基本需求方面,然后千方百计改善生活条件。实际生活水平并不高,吃的穿的都非常简单。总体上说是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花钱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很少有青壮年劳动力一年四季呆在家里务农的。有钱了首先就买电视机、摩托车、缝纫机等实用性消费品。聊天、说笑的话题也多为打工、赚钱、做生意等经济生活方面。
改革开放在政策上赋予了当地农民致富的合法性地位。致富愿望从思想上、心理上、兴趣上等多个方面成为一种追求。这种愿望和追求通过家庭、村组等不同组织形式得以实践,化为巨大的生产力量。可以说,个人、家庭、村组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出来,从整体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此以后,农民的致富愿望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鼓励和保护,并在其后经济改革的不同发展阶段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开发。
(本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杜福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