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兰克空间形式的具体内涵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d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兰克最早提出“空间形式”这个概念,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研究文献中对于空间形式的理解仍较为模糊,也存在一定分歧。本文通过梳理弗兰克《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的写作背景,从弗兰克的文本出发阐释弗兰克特指的“空间”,并分析“空间形式”的具体内涵。
  时间和空间问题一直是艺术理论里非常重要的论题。但长期以来,多数的理论批评著作,特别是叙事学著作,都有着更重视时间问题而忽视空间问题的倾向。1945年,弗兰克在《西旺伊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的文章,最早提出了“空间形式”这一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世纪末随着人文社科领域出现的“空间转向”,空间叙事学逐渐凸显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弗兰克的《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也被视为空间叙事学的滥觞之作。
  但空间形式和空间叙事学是什么关系,弗兰克在何种意义上成为空间叙事学发展的先驱?关于这个问题,国内现有的研究出现了分歧。以程锡麟、龙迪勇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空间形式是空间叙事学发展的源头,他们也积极介绍空间叙事学,并从空间叙事学的角度研究弗兰克的空间形式;而以陈德志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空间形式和空间叙事学有很大的区别,应严格区分。可见,弗兰克提出的“空间形式”这一概念具有模糊性和争议性。现今,空间理论发展迅速,不同的理论家虽然都使用“空间”一词,但内涵和使用对象等皆有不同。所以,要厘清弗兰克空间形式的内涵和指涉。
  一、空间形式产生的背景
  弗兰克对于“空间形式”的阐释散见于《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一书中,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有些模糊不清。随后,弗兰克的“空间形式”这一概念引起了学界的争议。面对争议,弗兰克在1977年、1978年分别发表了《对空间形式批评的回应》《关于空间形式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两篇文章,回应学界的批评。弗兰克将空间形式同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理论进行对比,认为这是一种能够应用于现代先锋派文学的理论范型。弗兰克认为自己的理论同热奈特、雅各布森等的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可见,弗兰克提出的空间形式概念更接近形式主义文论。而这是因为弗兰克受到了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和先锋派美学等的影响,所以空间形式提出的语境和空间叙事学产生的语境有所不同。
  弗兰克在《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的前言中提到自己熟悉艺术理论,并且坦言受到了沃尔夫林和沃林格的影响。弗兰克不仅受到现代艺术理论的影响,像沃格林的《抽象与移情》,还受到了文学理论和现代文学作品的影响,而这也充分体现在弗兰克的作品中。莱辛的《拉奥孔》、埃德温·谬尔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庞德的意象理论、艾略特的现代诗、朱娜·巴恩斯的《夜间的丛林》等,都充分影响到了弗兰克构建的空间形式理论。
  更值得注意的是,弗兰克是在传统小说理论发生严重危机的情况下提出空间形式的,他试图建立一种新的理论范型以期能够阐释新的文学创作实践。20世纪现代主义思潮异军突起,特别是文学领域,现代主义文学和19世纪主潮的现实主义文学迥然不同。现代主义小说运用了与之前传统小说完全不同的创作手法,如时空交叉、时空倒置等方法,打破了单一的时间顺序,展现出反传统、追求空间化趋势的倾向。从意义上说,小说可以被视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尤其是在传统小说中,读者理解小说主要从理解故事发生的内在因果逻辑,而这背后其实隐藏的就是一种时间顺序。所以,传统的小说理论更关注小说内的时间问题。而当《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这些现代主义小说出现的时候,传统小说理论就面临无法阐释这样的创作实践的问题。
  所以,弗兰克的空间形式产生于现代主义思潮,更偏重于实践,试图建立一种理论范型解读现代主义文学。而空间叙事学是在整个人文学科“空间转向”的背景下兴起的,受到多门学科的影响,更加关注文学的社会历史性。而且,弗兰克的空间形式同空间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内涵也有所不同。弗兰克认为,所谓的“空间形式”就是“与造型艺术里所出现的发展相对应的……文学补充物。二者都试图克服包含在其结构中的时间因素”。因此,“空间”是针对文学中的时间提出的,但二者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文学文本的结构形式,弗兰克认为,只是对于这两个展开小说的基本要素,现代小说和传统小说有不同的偏重。传统小说侧重于讲故事,所以时间形式被放置在了突出的位置;而现代小说突出了空间形式,时间形式只是被削弱了,并不是被取消了。正如弗兰克分析普鲁斯特,他既是一位卓越的时间小说家,更是一位空间形式实践者。所以,弗兰克的“空间”并不是平时谈及的物理意义层面上的物质空间,而是针对叙事文本内部包括空间在内的各要素之间的时间性关系,一种文本的特殊结构形式。显然,空间叙事学的对象和内涵都更广一些,它包括现實层面空间的所有属性。
  二、空间形式的具体内涵
  弗兰克在《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中具体分析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和朱娜·巴恩斯的《夜间的丛林》。在阐释过程中,空间形式的具体内涵也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性,可以归纳为文本空间、叙事空间和读者心理空间三个不同层面。
  (一)文本空间
  “纯粹的空间性”类似“纯诗”一样,是一种理想状态,小说中的叙述行为和连续性过程都似乎与空间形式相悖。理想状态不可实现,空间形式却是存在的。小说家以打破传统的叙述技巧和小说创作实践,实现“克服实践的愿望”。作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愿望,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社会日益凸显的空间化的倾向。不论是不断拓展的地理空间和城市空间,还是迅猛发展的媒介网络空间,现代社会对人的空间感受、认知和想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超过感受时间的要求。所以当作家产生“克服时间的愿望”时,传统小说的叙述顺序已经满足不了作家,作家就开始了新的创作实践。作家致力于构建一个情景化的空间,这是一个由作者和读者共享的想象空间,作家将读者放置在叙述者的位置上,让读者不再被故事叙述的时间流所淹没,从而能够真正感受和想象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空间。   弗兰克分析《尤利西斯》,认为乔伊斯最为明显的意图就是“给读者一幅被视为一个整体的都柏林的图画”。这“都柏林”就是乔伊斯想要建构的情景化的空间。在小说中,乔伊斯对于都柏林的描述和暗示散落在各个片段之中,他希望读者能够把各种暗示和参照在空间上连接起来,从而能够在读完小说的时候有一个对都柏林的整体印象。虽然乔伊斯希望建立的是一个作者和读者共享的空间,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获得,但是,《尤利西斯》这样的作品对读者有一定要求,读者需要和作者共享一个社会背景,他们在认知上有共同的空间作为背景。
  所以,空间形式首先指的是存在的、作者与读者共享的文本空间。
  (二)叙事空间
  现代小说的叙事空间主要体现在叙事手段和叙事结构上。
  现代小说为了“克服时间”,运用了新的叙事手段。
  第一,现代小说打乱了传统小说线性的时间顺序,运用“来回切入”“插入事件”等方式,造成时序混乱,形成一种同时性存在的空间。弗兰克指出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在同一个情节的不同层次之间来回切断,取消了时间顺序,让读者的注意力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被固定在各种联系的相互作用之中。
  第二,现代小说缩短时间跨度,通过各个瞬间、各个片段让读者感受“纯粹时间”。而弗兰克认为,“‘纯粹时间’根本就不是时间——它是瞬间的感觉,也就是说,它是空间”。“纯粹时间”让读者从知觉上感受到整部作品在瞬间被凝缩成了一幅空间化的图片。弗兰克分析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他认为普鲁斯特在小说中力图把握的就是“纯粹时间”。普鲁斯特认为,在人一生的感受中,总有那么些瞬间是与众不同、超乎寻常的,这样的瞬间是能够把握、凝结在其他情况下自己所不能理解的东西的。作家通过凝结时间或者放慢时间,让经验和细节都呈现出来,形成一个感受空间。
  第三,现代小说还通过叙事语言的空间化来创造叙事空间。现代小说中,空间性的隐喻描述代替了时间性的换喻叙事,并且利用语言“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造成语言的碎片化。文学用语言去表达的时候,“所指”就存在语言空间,就是一种“诗中有画”的感觉。而现代小说会打破传统小说中相对稳定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指涉关系,大量的象征和意象让所指变得不明确,也正是因为这种指涉关系的任意性造成了语言的碎片化。读者想要理解现代主义文学,需要在空间中并列地放置这些碎片化的象征和意象,从整体上感知。
  在叙事结构上,现代小说主要使用“并置”的手法,打破原来情节按因果逻辑顺序发展的线性结构,将一个总体性情节不同侧面的表现并置在一起。“并置”是弗兰克提出的一个创作批评概念,他是针对时间变化而言的。作者并列地置放各种意象、暗示和象征,使得文本的同一性不再存在于时间关系之中,而是存在于空间关系之中。弗兰克借用了庞德意象派诗论中“并置”这个概念。在现代派诗歌中,各种意象时常不按逻辑顺序排列,被并列地置放在一起,读者对于现代派诗歌的理解更依赖于对意象的整体把握和空间感知能力。但是并置在现代小说中的使用往往会发生变形,并置会展现为更为具体的形式,而情节并置则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包法利夫人》中著名的农产品展览会的场景,就是将三个不同层次的情节被并置在一起:街道上看展览会的人群、讲台上发表演说的官员以及从窗户俯瞰的农家女爱玛,营造了一个事件同时性存在的空间。
  (三)读者空间
  空间形式这样新的创作实践对读者的阅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弗兰克特别重视读者阅读体验,只有读者通过自反参照和创造性阅读的办法获得了空间阅读感受,空间形式的构建才是完整、成功的。读者通过阅读获得一种心理上的空间感受,是空间形式非常重要的内涵之一。
  “反应参照”是弗兰克提出的又一重要概念。空间形式小说将许多分散的但又相互关联的象征、意象等意义单位构成一个整体,又或是打破时间顺序,通过情节并置展现一个总体性情节的不同方面。这样理解每个意义单位或者小情节都不能仅仅理解它本身,而是要看到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读者需要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记住各种象征、意象,把那些没有被时间顺序联系起来的各个参照片段在空间中连接起来,在整体中反观各个意义单位。“这些联系游离叙述过程之外而被并置着;该场景的全部意味都仅仅由各个意义单位之间的反应联系所赋予。”这就需要读者运用反应参照的方法,而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反应阅读”或者“重复阅读”。因此,弗兰克提出了“乔伊斯是不能被读的——他只能够被重读”这样的观点。
  现象学的哲学家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图式结构,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最终能在读者头脑里留下的不是具体的文本或者细节,而是一个浓缩的格式塔。这其实强调了读者阅读的主观建构性。而这与空间形式强调的是一样的。在扭曲的时序和复杂的意象面前,读者需要感知故事,重新在空间中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在这过程中,读者除了运用反应参照的方法之外,还需要进行创造性阅读。比起传统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更具有开放性,指向不那么明确,作者期待读者能够介入到文学作品之中,发挥主观感知和想象补充的能力,从而给文学文本更丰富的涵义空间。
  所以,空间形式特别强调通过阅读文本,读者能够建立一个心理空间,通过反应参照、想象补充等办法从整体上感知和思考文本,从而能够创造性地赋予文本更广阔的涵义空间。
  三、结语
  弗兰克是在传统小说理论遭遇严重危机的情况下,提出“空间形式”这个概念的。弗兰克提出的空间形式受到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和先锋美学等的影响,旨在创造一种新的理论范型能够阐释现代主义文学。弗兰克所指的“空间”并不是物理层面的地理空间,而是一种抽象空间、感知空间,是建立在文学文本基础上的。结合弗兰克的分析,空间形式主要包括文本空间、叙事空间和读者空间这三个部分。现代文学作品,特别是现代小说,通过构建文本空间、叙事空间和读者空间,来达到“空间转向”和“空间化”的实践。
  虽然弗兰克的理论并不是纯思辨的,却非常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尤其是对解读现代主义小说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现在人文学科的“空间转向”热,特别是空间叙事学不断受到重视,弗兰克的空间形式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但是,由于“空間”一词被使用的太过广泛,时常造成理解上的一定偏差,所以需要在使用前辨析概念。“空间化”在文学作品中越来越凸显,弗兰克的空间形式能够更好地帮助研究者和读者解读文本。
  (重庆大学)
  作者简介:俞柔雪(1995-),女,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其他文献
女性悲剧命运在文艺作品中的体现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李纨与蘩漪分别是《红楼梦》和《雷雨》中的两个悲剧性人物。这两个人充分体现了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从封建旧式女性向资产阶级女性过渡的趋势,也即传统女性向现代女性的过渡。从表面上看,李纨和蘩漪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一个是封建礼节的恪守者,一个则是伦理道德的违背者。这两部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的真实面貌。本文通过文本研读的方式,就李纨和
期刊
微电影创作在新世纪影视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视觉表达符码的精彩运用、对影片叙事内核及主体表达意义的呈现,镜头、光影与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故事更显张力,具有极强的表意作用。  微电影创作凭借精悍的镜语传递深刻的电影主题。导演运用丰富多元的镜头丰富观众视觉审美感知,借助多种光影变化表情达意,而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更使剧情跌宕起伏、细腻生动。  一、丰富多元的镜头运用  电影作为一种活动影像,它的画面时刻
期刊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2003年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作品,这部电影是金基德电影风格的一次大转变。他早期的作品多带有一种暴力美学的意味,表达一种深深的民族之恨。从《春夏秋冬又一春》开始,他电影中的那种愤恨之情便开始减弱,多了一种幽静空灵之感,带有淡淡的东方式的禅意之美。本文浅析《春夏秋冬又一春》电影中的禅意之美,由禅意透视到人性的探索。  一、《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禅的意象  电影的开篇是从极富宗教意味的寺
期刊
清代是中华传统养生发展的鼎盛时期,养生理论和方法日渐完善,也是古典小说的成熟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本文以清代部分小说中的养生内容为切入点,归纳清代小说中的养生类型,探讨清代小说养生观的特点。  从古至今,健康长寿是一直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指通过养生活动来预防疾病和减少疾病,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养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的养生意识产生直至
期刊
红色西柏坡革命题材油画作品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美术史不可或缺的部分。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经历了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全国土地会议等重大事件,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迹。这些都为中国油画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红色西柏坡革命题材的创作中,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内容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统一、内容和构图形式的统一,主观情感的巧妙运用,都是画家创作追求的目标。在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下,画家们会创作出
期刊
20世纪80年代,将文学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的论调和“文学是政治的附庸”“文学为政治服务”等错误的口号,在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本质论争中,迅速被淹没,这归功于大众对具有独特审美特性文学的呼唤。文学的政治性渐渐不再被当做是主流的文学本质。而在论争中,“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等论调的呼声最高,关于这两个论题的研究也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领域的重大讨论,产生影响深远。  一、审美意识形态
期刊
中日两国的儿童文学作品都热衷于对动物形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在众多动物形象中,中日两国文人墨客尤其青睐狐狸这一动物形象。然而,中日两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却迥然不同。本文通过对比两国不同时期的狐狸形象,进一步体会两国的历史文化差异。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引领导向的重要作用。中国和日本的儿童文学受历史和文化等影响,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经常出现在作品中的拟人动物形象也有所差异。本文
期刊
笔者本人对塞尚的最初印象是:笔触笨拙生涩,反透视,无视了许多作画的规律,仿佛是一个没有准确造型基础的艺术家。笔者带着自己的疑惑——为什么塞尚这么出名,为什么他的画可以得到这么多人的赞扬进行探索,找寻其原因与成功之道。  《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一书,是罗杰·弗莱对塞尚艺术的经典研究成果。弗莱以一个艺术家、画家的身份来发言,将塞尚的作品当作自己艺术上的标杆,可以说是塞尚塑造了弗莱的美学。这种巨大的影响
期刊
莫扎特是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其短暂的一生为人类创造和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莫扎特先后创作出了20余部歌剧作品,诸如《魔笛》《唐璜》《费罗的婚礼》等都是其创作的经典歌剧作品。作品体现出了莫扎特音乐艺术创作的思想和理念,散发着古典主义音乐独特的魅力,具有极大的欣赏价值和音乐美学价值。本文对莫扎特的《魔笛》《唐璜》《费罗的婚礼》这三部歌剧作品进行了简单地音乐赏析。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期刊
爱德华·蒙克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他通过自己对苦难的深刻体会,将之付诸画面,创作出了其成名作《病孩》。蒙克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所经历过痛苦的真实写照。  一、蒙克童年阴影与《病孩》  1863年,蒙克出生于挪威的海德马克郡洛伊坦镇。蒙克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父亲是军医,母亲是一位慈善且热爱艺术的人,这个富足的家庭本来应该使蒙克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在蒙克五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因为肺结核去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