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推进课堂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cyso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读懂 学生
  内容摘要: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过程。教决定学,学取决于教。教师要“读懂学生、读懂教材,才能达到高效课堂”。而读懂学生就要尊重学生,读懂学生的语言,读懂学生的表情。只有直面学生现实,才能整体全面把握教材,从而生成动态高效的课堂。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决定学的方向、内容和方法;而能否学好又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方法,两者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缺一不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读懂学生,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只有“读懂学生”才能把握教材;只有“读懂学生”才能推动高效课堂。
  一、读懂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道德经验和生活认知
  。只有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现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等进行创造性的编写,教材希望基于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和认知,以思想认知中尚存的和真实的困惑、矛盾、冲突为突破口,更深入的探讨道德与法治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彰显了人文性,注重了实践性,体现了综合性。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从教材中受影响,必须首先了解自己学生的道德经验和生活认知,用自己学生的认知和教材内容产生一定的体验共鸣和思想冲突。
  比如,《爱在家人家》这一框题有一目的内容是“爱的碰撞”。说到亲子碰撞,这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初中生渴望得到爱,更渴望得到理解、信任、和尊重。现实却恰恰相反,一些父母在爱的旗帜下,不约而同的推行“专制”。两代在爱与被爱之间发生了“爱的碰撞”,有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心理。学生对父母不理解,也不能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体谅、理解父母的苦衷。总之发生冲突、碰撞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认识爱的碰撞,学会与父母沟通。我们在教学中只有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考虑他们的生活体验、思维障碍(心里矛盾),教师的引导才能帮助正在成长的他们。
  在这节课中我是这么做的:课前热身时先让学生在纸条上写下自己与父母的冲突,然后收起来。(一来尊重学生让学生有个宣泄,二来为后面环节解决冲突奠定基础)。上课第一环节体味亲情,让学生回忆父母关心自己的一件事情并且分享自己幸福。(在分享中学生体味了亲情,其实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从情感上认同父母,尊重他们的体验。)第二环节爱的碰撞。请一名学生读一个中学生的独白,老师追问:你曾经怀疑过父母的爱吗?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愿意分享你的感受吗?(此环节学生因独白的真实具体让他们感同身受,由课前的笔下宣泄到语言表露,有感而发,学生积极性高。)紧接着老师问,在你感到难受冤枉生气的时候你的父母呢?我们听听父亲的独白,当读完父亲的独白,再让学生谈感受时,学生不再义愤填膺,而是开始思考。老师追问:你觉得家长爱孩子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究为什么会发生碰撞呢?(因为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学生从信中感受到自己平时的疏忽(他们开始反思)。第三环节沟通传递爱,四人小组解决课前写的冲突。此时的学生心情已经静下来,他们开始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了,化解冲突理解父母的情感目标顺利达成。整节课就是在尊重学生生活体验、心理矛盾的基础上解读了教材,学生学有所获。
  二、读懂学生要读懂学生的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最有观察价值的元素之一,教师要读懂学生语言表象背后的信息。学生的语言直接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性格特征,直接反映了思维与情感的需求。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谈来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不仅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还可以使教师及时,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采用谈话法,尤其《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更多的就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语言,从学生的语言中捕捉信息,有的信息是正确的观点,有的信息是生成的新问题,有的信息成为下一环节的过渡。
  如在《家的意味》的学习中,我采取的就是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教学。
  片段一:
  师: 说到家,你能用一个比喻来说说你眼里的“家”
  生:家是一个避风港,当我们伤心的时候,家是一个依赖的地方
  生:家是亲情,家人都是互相关心、互相体谅的
  生:家是一座房子,替我们遮风挡雨
  生:家是一群人,有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还有我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的马老师也想到了(多媒体显示:是地域、居所、吃饭的地方、一大家人·y),你还想到家是什么?
  生:家是玩耍的地方
  生:家是我们诉说心灵的地方
  师:对,家是心灵的港湾,家是我们的身心寄居之所。
  从对话中感受学生对家的认识,引出家的内涵
  师:那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家。
  生:我家是一个四口之家,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我和哥哥
  生:我们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我
  师:通过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介绍,就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家庭的亲属关系。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属于婚姻关系,爸爸妈妈和我是血缘关系。(大屏出示: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引出家庭的内涵)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收养关系?
  生:打个比方说,一个孩子流浪街头,你们家收养了,他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就是收养关系。
  师:那是不是随便在街头领回来就是你们家的了。(生成新的问题)
  生:摇头不语
  师:同学们不说,我告诉大家收养也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有法律认可你才能收养,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才能收养孩子。(再次将婚姻关系的结婚证、血缘关系的出生证、说收养关系的收养证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向大家做介绍)
  从对话生成家庭的概念这一新知识,拓展新知识,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规定的事情必须去做。
  有时候我们可以从真情境中提出小问题,从小问题中寻求解答,从学生的语言中总结出高观点,再将高观点应用到真情境中。教师只有读懂学生的语言,才能更好的读懂教材,从而读懂课堂,有效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
  三、读懂学生要读懂学生的表情
  。表情是人无声的语言,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有时课堂上你会发现有的老师喜欢问“你听懂了吗”?这时学生会异口同声的说“听懂了”。如果你是有心人你会发现有的学生一脸茫然,有的学生满脸通红,有的学生异常兴奋,有的学生低头思考,还有的学生念念有词··……·这些表情就告诉你有的听懂了,有的似懂非懂,有的压根没听懂。可是往往这时候有的老师就会误认为学生懂了,继续新的知识点,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与学生的差异就会越来越明显。为此教师要会解读学生的喜悦、忧虑、惊讶、茫然、期待、渴望、满足、需求等表情。这就需要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感受学生的心理状态。要是学生学习状态高涨,那就继续推进;反之,则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若能真正把学生这个“人”的发展放到中心地位去考虑、去研究,那么我们的课堂才有根,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和谐、高效,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放中心 编著2016年9月第一次次印刷
其他文献
一、绪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促进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出:“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求。”本着“教师和幼儿共成长”以及着眼于幼儿“终生学习,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以“幼儿发展为本”,创设幼儿发展所需要的主
期刊
摘要:唐代盛行的琵琶为曲项琵琶,即胡琵琶。琵琶是唐边塞诗中常出现的意象,著名的边塞诗人如王昌龄、王之涣、岑参等,他们所作的边塞诗常借琵琶之声描写边塞军旅生活之苦,抒发征战的将士思念家乡妻儿之愁。由唐边塞诗可知塞上琵琶的特点是:马上之音、胡中之乐,常与其他乐器如笛、琴相伴,琵琶起舞、伴之美酒。从边塞诗的角度研究琵琶。可窥见琵琶在唐代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情况。  关键词:琵琶 唐边塞诗 马上之音 胡中之乐
期刊
摘 要:本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手机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手机文化等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手机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通过建立有效机制、优化校园环境、培养教师队伍、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主导力量等途径,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大学生手机文化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手机文化 引领 建设  一、大学生手机文化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里说,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然而,表示真正喜欢阅读的学生很少,课外真正经常阅读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初中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现状更不容乐观。而这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学素养及文字感悟能力都是不利的,更影响了对学生美的启迪。  名著阅读对学生教育意义虽大,但是在初期阶段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也相当大。更何况时下网络文学V
期刊
当前小学生作文存在诸多问题:或套用范文,毫无特点;或追求新颖而口是心非,不切实际;或硬着头皮而为,不知所云。究其原因,是因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观察和积累的习惯,或者是不得其法,没有写作兴趣,所以就出现了作文时“无米下锅”的现象。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對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
期刊
内容提要:打好打赢教育扶贫脱贫攻坚战之思考: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认真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既扶学生志又扶学生智,完善精准扶贫制度,切实执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  关键字:理想信念 控辍保学 精准扶贫  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中指出:今年教育部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实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① 
期刊
在当今网络流行的时代,手机和电脑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闲暇时间大家基本上是在玩手机,很少有人能拿起一本书进行认真的阅读。,家长的这种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由于缺少家长的陪伴,电视似乎成了幼儿童年最好的玩伴,幼儿与大人之间的语言交往逐渐减少,很多幼儿变得沉默寡言,不善于表达。,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扭转这一局面,引导幼儿走向正确的轨道,所以,教师在这一时期起着重要的作用。3~-6岁是语言发
期刊
参与式教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和推崇的一种教学理念和策略。它的基本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平等参与。”在教师的主导下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育教学等活动中去,从而使受教育者在道德、知识、技能、身心等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正因为参与性学习的以上特点。它受到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并被应用于实践。我也在长岭镇平林中学对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
期刊
一、概念界定  (一)蒙学  蒙,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童蒙,即初入学的儿童。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蒙学文献。  (二)《千字文》  《千字文》为南朝梁代周兴嗣撰,用一千个互不重复的汉字,贯通有序地吟咏了有关天文、博物、社会、历史、伦理
期刊
摘要“口语是一种以有声语言为信息载体的,以口说耳听为表达媒介的语言形态,它是诉诸听觉的语言,它是人类社会最常用最方便的交际工具。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1〕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本文通过文献法、举例法等方法从心理、环境与课内课外两个纬度来浅谈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口语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 口语表达 培养途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