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中材料论据的使用辨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ianxin1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中,议论文是一种常考文体,很多学生认为议论文难得分,其实不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证,论据严密、充分、论点准确、鲜明。如果一篇文章无法使用有力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那么我们很难承认这是一篇合格的议论文。而材料论据的使用则是议论文中证明中心论点的关键步骤。如何使用修辞、使用正反对比和论据,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都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组成。
   一、论据典型,增强文章说服力
   论据典型指的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尽量选择那些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论据,尽可能少用那些普通的论据。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典型的论据更能够起到以少服多的效果,尽量少用不具普遍意义和代表性的个别事例或是偶然性事件尽量不用,否则很有可能造成中心论点的偏移。更要避免使用多个论据对同一论点进行阐述,否则很有可能造成论点的谬误。如果能从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出发进行论据的选择,就可以有效增加论据的信息量和典型性,有利于道理的闡述,会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贝多芬在面对耳聋时,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仍然顽强拼搏,最后终成“乐圣”;苏东坡在面对苦闷的仕途时,作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名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爱迪生在经历了以前多次失败以后,仍然坚持不懈,最后为世界带来了光明……是挫折,让他们原本平凡的人生熠熠生辉;是挫折,用他们的理想之音创造出了华丽的乐章……这些名人实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典型论据,而这些论据的使用证明了我们要直面挫折的中心论点,增强了论据的论证力度。
   在进行议论文的写作时要注意,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同一个论点中论据的重复使用,从而失去其原有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也就是说一个文章力如果很多人都用这个论据,就会出现“撞车”的现象,我们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问题;一方面就是,有一部分生僻的论据,虽然具有典型性,但知道的人却不多,这就会造成论据的典型性缺失,使写作效果大打折扣。
   二、正反对比,突出中心论点
   在一篇议论文中,从正反两方面使用论据来剖析、论证同一论点,能够使中心论点更加突出,使作者所阐述的道理更具有说服力、更加深刻。好与坏的对比,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真与假的对比,能够存真去伪;是与非的对比,能够拨乱反正。因此,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正反论据的使用能够使文章的观点更鲜明,具有说服力。
   例如,在《情感与理智》一文中,浙江考生的写作是“试想,由古到今,有多少君王因为‘兼听’‘选贤与能’而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太平盛世:刘备三顾茅庐,成就了后来的三国鼎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萧何月下追韩信,才成就了刘邦,但是,又有多少君王因为‘偏听’、轻信谗言,最后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楚怀王远贤能、亲小人,最后屈原投江,国家也开始衰亡、没落。”用楚怀王的“偏听”和刘备、周公的“兼听”来对比,更能够论证国家的兴亡之道。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观点鲜明,说理充分。
   三、学会使用修辞,巧妙表达观点
   在进行议论文的写作时,作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三个或多个语气一致、内容相关、结构相似或相同的句子或短语排列在一起,不仅能够使文章读起来更加文采飞扬、大气磅礴,还能够有效增强文章的语势,让作者将自己的观点更巧妙表达出来。
   例如,在《勿以好恶论断之》中,山东考生这样写道:“房玄龄曾经献计想要暗害李世民,李世民怎能不恨?然李世民却不计前嫌,任用房玄龄为相,最后才有了‘贞观之治’之盛世;韩信曾对刘邦出言不逊,但刘邦任人唯贤,韩信征讨四方,统兵作战,最后灭了西楚霸王雄霸一方;公子小白不计较管仲箭射衣带钩,重用管仲,成了天之骄子。”一个接一个的排比举例说理充分、简洁明了,让人对其中的中心论点不能不信服。这样一来,不仅使文章更具有深度和内涵,还避免了不必要的叙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在使用修辞之前,作者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平时要多读书报、关注时事,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更多的材料。此外,还要注意多开放思路,强化自己的联想能力,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联想的范围可以无所不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电视报刊中获得的信息、各门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都可以利用起来,尽可能选用典型的论据,确保论点鲜明。
  马艳荣,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在对跨媒介阅读方式进行了解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跨媒介的定位以及其优势,通过了解跨媒介的定位及其优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跨媒介阅读能够有效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而“跨媒介阅读”这种方式实质上应当是高中生在进行阅读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一种语文素养,跨媒介的阅读方式能够对发展高中生的语文素养起到多方面的影响,如:学会将一定的作品置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从而加深对作品的学习和理解;学会以一种审慎思维的态度对
姜毅在《〈台阶〉综述: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多维》中,梳理了《台阶》中父親的形象的几种常见解读,最主要有两种:一是追求虚妄的等级观念的父亲是一个悲剧人物;二是父亲是人性觉醒的农民形象,要求获得社会地位,获得人们的尊重。我认为这两种解读均有商榷的地方。  其一,父亲是否在追求所谓的虚妄的等级观念?持这观点或许是缘于文中“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一说。但很明显,文章开篇,极力地描写了父亲在台阶上休息
可怜的艾米丽,用“那胜过一切爱情的煎熬折磨、比爱情更长久的长眠彻底驯服了他”——荷马·巴伦。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福克纳小说名篇《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艾米丽是一个可怜的人,她至死都不明白,是否得到过爱情。父亲在她身上施下百般阻挠的魔咒,把她养在贵族门第的高庭里,没有人敢爬上来向她求爱,一旦有人想爬上来,父亲就“手攥马鞭、叉腿兀立”地用审判的鞭子,清扫干净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男士。这个魔咒“过
在山区中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文学类文本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究其原因是文学类文本中散文类的文章较难把握其思想,小说类的篇幅较长,一般为中长篇小说中的节选,对于
<正> 德国一家公司研究出一种饲料先膨化后制粒的新工艺,即使用膨化机先将饲料原料进行膨化,然后再用颗粒机制成颗粒饲料。生产能力最大为每小时35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修养。我认为思维能力可以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清晰,深刻犀利,那他的思维应该也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   因此,要让议论文写作深刻,我觉得我们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引入比较思维,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界定概念:在比较中辨清论点   议论文一般都是围绕某个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包括“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内的4个学科核心素养,并把“思辨性閱读与表达”作为必修的7个任务群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当务之急,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这一旨意,尤其是怎样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开展思辨性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