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和担当。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秉持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关系着中国的未来,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专设“抱负与使命”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单元(第五单元),所选四篇文章或剖析社会矛盾,宣示历史使命;或概括伟人贡献,致以崇敬之情;或是上书言事,谏阻逐客;或为临终绝笔,直抒心志。这些文章或重在沟通,或意在鼓舞,或旨在劝说,但无不凭借“意”之高远和“文”之高妙,很好地做到了文意共生、情理交融,均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值得我们仔细赏析、反复品味。
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领略志士仁人、革命导师顺应历史潮流、勇担时代使命的风采,体会实用性文本切于实际、关注特定对象、满足社会交往互动的写作特点。同时,我们还将从写作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以提升大家鉴赏及写作实用性文本的能力。
逻辑严谨 说理生动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两篇演讲词是演讲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演讲稿和政论文有机融合的典范之作。它们用严谨的逻辑力量、生动鲜活而充满情感的语言为我们诠释了时代使命与个人抱负的要义。下面我们以《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为例,一起来感受革命导师的伟大人格与深沉理念,从中获得人生启迪,汲取精神力量。
课本点击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节选)
1856年4月14日在伦敦
马克思
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但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
……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作者简介
马克思,德国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其中《资本论》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理想、为人类解放奋斗的一生。他的理论贡献有两个方面: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促进了社会科学的近现代转型。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写作背景
这篇课文的原文载于1856年4月19日《人民报》第207期。该报是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6年4月14日,应《人民报》编辑部的邀请,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代表,马克思参加了该报创刊4周年纪念会。他被邀请第一个讲话,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演说。
马克思发表这篇演说时,离1848年那场轰轰烈烈、震撼全欧洲的大革命(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锻炼了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后来欧洲工人运动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已有8年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正处于低潮时期。作为亲身参加过1848年革命的马克思,在演讲中对这次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全文赏析
马克思的《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一篇即席演讲实录(事先没有稿子,《人民报》发表的是演讲记录),思想睿智,语句优美,震撼人心。
首先,认识深刻,揭示出时代的根本矛盾。马克思以1848年革命作为引子,指出了19世纪所显露出的衰颓征兆“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他在演讲中列举了一系列无可辩驳的社会矛盾,并强调所有这一切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根本对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种深刻的认识、睿智的思想是马克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及长期观察社会和从事革命实践而提炼出的,是影响深远的探讨社会历史的方法论。
其次,提出解决根本矛盾的办法。马克思指出,“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唯有用新时代孕育的新人——工人来打破这一切才是清醒的、有力的、坚决的。工人本身就带有时代特征,更新的前提就是认识自我并予以解决。社会矛盾的程度也与工人的力量成正比,当他们成为大多数人或最大的力量,就是再进步的开始。工人既不困守于偏见和陈规,也能对时代的隐忧给予坚决的自新。马克思还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执刑者。这无疑让听众兴趣盎然,极大地振奋了人心,鼓舞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士气。
学习札记
善用典故、比喻,让理论鲜活起来
在一般人心目中,表达睿智思想、深刻理论的文章多“艰深”,让人望而生畏,但好的理论文章却往往深入浅出,语言鲜活,极具感染力。如《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两篇文章都对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了一针见血的剖析和真诚庄严的呼告,读来却不晦涩、不枯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因为作者提供了形象可视、完整精准的理论参照系,所有的典故和比喻都是情感的喷薄,是最精炼的表述,而不是衍生的表达技巧。 1. 典故的运用。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强语言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表达委婉含蓄,避免平直。如马克思在论证“‘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认出了革命”这一观点时,引用了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中的典故,适应欧洲社会的文化语境,风趣亲切,便于社会各阶层理解接受。此外,马克思还在演讲结束阶段运用了凝重的历史典故“菲默法庭”,呼应了开头——“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同时也将整个演说推向最后的呼告——“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震撼人心,久久回响。
2. 比喻的运用。在写作中,运用比喻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生动,能给人丰富的联想。如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恩格斯写到马克思面对各国政府和资产者的驱逐、诽谤的态度时用了“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个比喻,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恩格斯想要表達的意思是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同时,这个比喻也提供了丰富的前后文思考环境:一是前文的“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如此严格、全面的舆论环境既是密不透风的网络,也是在时代大图景下不堪一击的联盟;二是后文的“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跨度之广,壮怀激烈,气韵隽永;三是体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磊落人格的尊重和钦佩,呼应文章开头“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理足辞雄 顺情入机
《谏逐客书》《与妻书》均为“书”,却是不同的文体。前者是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后者是传寄亲人、吐露心声的书信。因为对象不同、目的各异,在“书”中展现出的态度、语气、表达方式、语体选择便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以《谏逐客书》为例,来看看李斯在写给秦王的奏疏中运用了哪些特定的表达方式和策略,才最终令秦王收回了逐客令。
课本点击
谏逐客书(节选)
李 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作者简介
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师从于荀子,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楚国小吏,看到厕鼠与仓鼠天差地别的生存处境,感叹人之贵贱穷通“在所自处耳”。他不甘平庸没世,因此从荀子学,后入秦辅佐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官至丞相,巩固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权。秦始皇于沙丘暴卒,李斯受赵高胁迫,矫诏迫公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后被赵高诬为谋反,身死族灭。现存散文四篇(《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另有刻石和书法作品传世。
写作背景
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地缘上位于秦国东扩要塞的韩国迫于亡国之忧,派水利专家郑国到秦游说秦王兴建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大型灌溉渠,以期消耗秦国的国力。虽然韩国的“疲秦之计”被秦国发觉,但是筑就一条足以与都江堰媲美的通渠,建万世之功,恰好契合了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雄心壮志。于是秦王最终允许郑国主持完成修渠工程。然而,此事被秦国宗室贵族所利用,他们挑唆秦王,说“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来打击那些威胁到宗室贵族既得利益的入秦客卿。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郑国渠即将大功告成,秦王也已成年亲政,一手促成游士入秦的相国吕不韦又因受嫪毐谋反牵连而失势,秦王便接受了宗室贵族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客卿。
李斯原为楚国人,也曾为吕不韦门下舍人,因此也在被驱逐之列。在此危急存亡之秋,他挥笔写就《谏逐客书》,力挽狂澜,阻秦逐客。
全文赏析
《谏逐客书》共四段,观点掷地有声,思路清晰畅达,说理酣畅淋漓,运用多种手法,极尽劝说之能事。
首先,李斯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逐客为过”。然后以四个史实为据,举例论证客卿对秦国先君功业皆有卓越贡献。再以秦王的偏好来类比,直击逐客之过。他先正面设问秦王为何喜好非秦所产之宝,再反面假设出产于秦的东西才可以使用,则秦王将痛失所爱,从而揭示了“非秦则斥”的荒谬。进而以秦王喜好异国音乐为喻,点出秦王取物的标准是“快意适观”,乐享异国美物,与选人上不论“可否曲直”一概拒绝异国人才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此重“物”轻“人”,已然危害到秦国“跨海内、制诸侯”的霸业。接着通过“用客”和“逐客”的正反对比晓以利害,论证今日秦国“却宾客”只会资敌益仇,进一步证明逐客将危害到秦国的利益。
《谏逐客书》的成功离不开其巧妙的说理策略。李斯深谙个人身份和对象心理在劝谏中的重要性,因此不囿于个人的进退困境,也不纠缠于客卿的具体问题(如不谈郑国渠一事),更回避抨击与自己对立的秦国宗室贵族和发布逐客令的秦王(如以“吏议”一笔带过),而是以一个客观中立的忠臣身份,站在成就统一大业、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上,反复阐明逐客之过,顺应君主渴望一统天下的心理,让其明白客卿对成就伟业而言利大于弊,从而放弃逐客。此外,《谏逐客书》多用对偶句和排比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优美的语言对观点的有效传达亦有加成作用。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指出:“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此说之本也。”正是李斯理足辞雄、顺情入机的说理艺术,使他最终成功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学习札记
古代奏疏类文体的演变
奏疏是古代最重要的应用写作文体之一,其作者为古代士人精英,其内容涉及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因而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奏疏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下名称繁多,有书、奏、表、章、谏、议、策、启等,其中的格式和内容也略有不同。但究其本意,《说文解字》分别解释为“奏,进也”和“疏,通也”。可见,奏疏是指古代臣子向君王建言献策的一种文体。
奏疏文体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先秦、秦朝和汉代三个阶段。
奏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上书”。北齐文学家颜之推说:“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風流弥广。”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急于招贤纳士,争霸天下,因而一批善权谋、通辩辞的策士应运而生,他们常常上书诸侯以“兜售”自己的制敌方法和强国战略,“书”便从传情达意的普通手段发展成为一种旨在方便君臣沟通的特殊文体。李斯《谏逐客书》便是其中翘楚。
秦统一天下后,改“上书”为“奏”,“奏”成为臣僚劝谏皇帝的正规公牍文体,为后世王朝所袭用。至汉,奏事又称上疏,后世一般将“奏”和“疏”合二为一称为“奏疏”,作为朝臣上奏各类文书的总称。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云:“汉以来有表、奏、疏、议、上书、封事之异名,其实一类。”其就是这一化繁为简、舍异求同趋势的明证。
总而言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充分发展,奏疏这种文体逐渐成熟起来,成为一种臣僚向皇帝劝谏的文体总称,有着明确的阅读对象、写作目的和问题针对性,同时也是有识之士施展政治才华的重要载体。
技法延伸
如何撰写一篇演讲稿
一场鼓舞人心的演讲由许多细节组成,演讲稿就好似串着珍珠的细绳,通过对思路的精心梳理、对材料的精心组织,把控着每一个关键的节点,使演讲内容更加深刻且富有条理。更重要的是,演讲稿本身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故而有效运用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能使文章充满更强的感染力,使听众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那么,该如何撰写一篇演讲稿呢?大家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基于听众
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双向交流活动。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演讲者要在特定的情境中阐述观点,就不得不考虑信息接收者(听众)的感受。在撰写演讲稿之前,演讲者需要提前了解和掌握听众的受教育背景、对演讲抱有的期待、对演讲者阐述的观点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等。只有对听众的期待和接受能力有正确的判断,才能有取舍地确定合适的话题,有的放矢地根据听众的特点调整演讲内容,使处在被动接受地位上的听众能主动地参与到演讲的过程中,给予热情、积极的反馈。
如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以中国青年代表身份,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一考生这样写道:
尊敬的各位代表:
大家好!
有幸受邀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发言,我深感荣幸。作为一名中国青年代表,站在这里面对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兄弟姐妹,我想说: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这个世界越来越小,希望我们青年人能够携起手来,共创地球美好的未来。
——摘自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优秀作文《携手共创,天下大同》
在这个题目中,“世界青年”“社会发展”“同一世界”等材料中的关键词引导着考生立足于中国青年的身份,在全球的舞台上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在文章开头,考生基于演讲兼具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根据题目设置的情境,主动交代写作身份、代入交际情境、描绘交际画面,提高认知层面,更为深入地对论坛主题进行了阐释。
二、细化内容
演讲的最终目的是演讲者用其思想、感情、事例、理论和人格魅力传达信息、阐明事理,其目的在于使人知道、明白、了解、认同。故而演讲内容必须要有现实针对性,要做到思想深刻、态度明确。对于听众抱有心理期待的问题,在演讲稿中的评论或论辩部分要立足听众熟知的理论常识,体现出雄辩的逻辑力量,用真实而典型的事例、确切的数字、新颖的角度,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听众对其渴望了解的内容更好地接收,言简意赅,促使听众不断思考和回味。
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以复兴中学学生的身份面向学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对此,一位考生在提出观点“大道至简,劳动为要”后,在文章主体部分这样写道:
《诗经·大雅》有言:“夙兴夜寐,洒扫庭内。”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热爱劳动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不曾间断。且看革命时期,百万民众用小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且看建设岁月,河南林县的农民腰悬绳索,一锤一锤在山崖上凿出红旗渠;且看改革年代,“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让一座新城从南海之滨拔地而起。这些蕴藏在人民之中的劳动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便会创造改天换地的丰功伟绩。
中国现在正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高铁风驰电掣,“天宫”瑰丽壮观,“天眼”美目流盼……大国重器是工匠们灵感迸发的智慧结晶,更是劳动的结晶。工匠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制器、修器,正是劳动精神支撑他们不断迸发出自己的能量。
……
青春的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拔节育穗期,是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修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更要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今日的“洒扫庭内”正是明日劳动创造的基石。不劳动,怕苦怕累,以后怎成大事?如何担起国家富强的重任?今日以学业繁忙、科技进步、金钱买卖为由推脱劳动,明日的我们又有何人可雇、何技可依、何才可用? 在全国劳代会上,习总书记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同学们,要相信“人世间美好梦想,只有通過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生命里的一切光辉,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同学们,要相信“人在世莫嗜懒,嗜懒之人才智短”。
大道至简,劳动为要……
——摘自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优秀作文《大道至简,劳动为要》
在这几个文段中,考生摆事实,讲道理。其中摆事实用排比手法,比如三个“且看”,信息密度大,气势足,让人无可辩驳;更为重要的是,考生不仅举例,而且注意在举例之后进行分析,论述自然、充分、透彻。又如考生对同学的劝说,从未来着眼,多用反问,感情强烈真挚,让人读后不仅会认同其观点,而且极易受感染,想着有所行动。如此,演讲稿便做到内容充实,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三、锤炼语言
演讲的本质在于“讲”,以有声语言为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针对具体的问题发表主张、抒发情感。听众听演讲的整个过程,是需要调动听觉、视觉、大脑三方的综合活动。听众对信息接收的选择性,决定了撰写演讲稿一定要把握“上口入耳”的语言风格,多用简洁有力的短句表达观点;少用结构复杂的长句,以免增加受众对信息接收的难度;尽量不用生僻字,以免造成口语表述时的理解障碍或歧义;适当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加强语势,增强感染力,调动听众情绪……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对演讲的语言进行锤炼。如:
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构建大同世界需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面对他国危难,看热闹和贴标签者,最终会殃及自身;面对自己国家的问题,不设法解决而只想着甩锅,以推卸责任的态度做事者,只会让事态恶化。“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今天我站在这里呼吁:让我们青年一代承担起时代的责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而努力。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让全世界青年人联合起来,共同建设我们的大家园——地球。
——摘自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优秀作文《携手共创,天下大同》
在这两个文段中,无论是论述墨子的“兼爱”思想,还是呼吁世界青年要共同努力去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用更为广阔的胸襟共创可期的未来,考生都言简意赅、情真意切、激情澎湃,这样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极易引发听众的共鸣。
写作示范
课本原题
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佳作示例
我们的使命
文/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 朱宸颉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的使命”。
我们无数次被告知自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一代,是“我们所热爱的,就是我们的生活”的一代。我们是希望,是未雕琢的玉,是奔涌的“后浪”。可是“后浪”们啊,我们沉浸在被理解与赞美的自豪感中,却忘了问自己一句:我们的生活,真的就是我们所热爱的吗?
耽溺在溢美之词中的人啊,醒来吧!
这无疑是最好的时代。上至神州大地奔驰的复兴号、荧屏间跃动的5G标志,下至深夜时送达门口的一杯奶茶和附赠的一句暖心鼓励,无不是助我们“决起而飞”的六月之息。
这也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时代。那租赁外壳下花枝招展的“上海名媛”及其镜头背后的追随者,那日渐“消瘦”的芯片库存与“碍国者”盲目自信的鼓吹……太多人挣扎、沉沦、迷失,异化为匍匐在钢筋丛林中的甲虫。我们前赴后继,跃入人海,却忘了扪心自问:我们的使命又在哪里?
怠惰于反思与奉献的人啊,顿悟吧!
点开一篇篇推销“成功学”的文章,我们的使命是摒弃这些庸俗的论调,去辨析与探讨真正的成功——那是无须掌声的;面对日益盛行的精致利己主义,我们的使命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做出取舍,点亮自己的思想,照亮他人的夜路;目睹灾难降临,我们的使命是做一个“逆行者”,用自己的决心与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去支援一个等待着我们支援的时代。
可是啊,我们不止一次感到力不从心。当我们鼓起勇气,向世界大胆地喊出自己的声音时,收到的反馈却多是质疑与否定。留守女孩报考北大考古系的果敢,被他人的一句“冷门专业没有前途”质疑着。我们常常遭遇阻力,人生道路似早就被安排妥当,我们对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也似微不足道。可真的是这样吗?
请永远铭记,为社会做出贡献,依靠的是独立意识的觉醒与独特活力的迸发。无论这个世界怎样,都不要忘了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我们可以以极具个性的方式去爱我所爱,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的羽翼将会日渐丰满,阻碍我们的顽石也会被时代的浪潮击碎。因此,永远不要放弃完成使命的希望。可能你的生活非你所爱,但请在黑暗中秉烛夜游,让心中之光长明。
不远矣,我看到远处闪耀着的正是我们碰撞出的生生不息的火光。我们不拒绝“前浪”给予我们的鼓励,但我们也有选择自己前行道路的勇气与力量,就让我们奔涌而往、耀世而来。我们的使命,是在变局中破局,在飞奔后飞翔;我们的使命,是在奋起中实现自己的幸福,实现所有人的幸福。不惑于现实与理想的人啊,启航吧!
谢谢大家。
点评:这篇演讲稿从红极一时的“后浪”话题切入,呈现了不一样的视角,即“这也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时代”。作者不回避现实,剖析深刻细腻,从而使演讲内容真实可信、不造作,极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此外,在回应“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和“如何实现使命”部分,通过反复使用呼告手法,使文章在理性之余又富有激情,将演讲稿的逻辑力量和鼓动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失为一篇演讲稿佳作。
思路点拨:“我们的使命”这样的演讲内容其实属于宏大主题了,写作时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宏大叙事,从而使文章失去真诚,变得“假大空”,并因此失去打动人心的力量。因此如何找准切入口、如何构思段意起承、如何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如何做到“文”之高妙和“意”之高远,就成为关键。写作时,大家不妨从自身出发,以己推人,紧密联系当下社会生活,回答好“我们肩负什么样的使命”“我们怎样肩负自己的使命”等问题。当然,既然是演讲稿,就得按照演讲稿的格式进行写作,做到要素齐全。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专设“抱负与使命”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单元(第五单元),所选四篇文章或剖析社会矛盾,宣示历史使命;或概括伟人贡献,致以崇敬之情;或是上书言事,谏阻逐客;或为临终绝笔,直抒心志。这些文章或重在沟通,或意在鼓舞,或旨在劝说,但无不凭借“意”之高远和“文”之高妙,很好地做到了文意共生、情理交融,均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值得我们仔细赏析、反复品味。
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领略志士仁人、革命导师顺应历史潮流、勇担时代使命的风采,体会实用性文本切于实际、关注特定对象、满足社会交往互动的写作特点。同时,我们还将从写作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以提升大家鉴赏及写作实用性文本的能力。
逻辑严谨 说理生动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两篇演讲词是演讲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演讲稿和政论文有机融合的典范之作。它们用严谨的逻辑力量、生动鲜活而充满情感的语言为我们诠释了时代使命与个人抱负的要义。下面我们以《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为例,一起来感受革命导师的伟大人格与深沉理念,从中获得人生启迪,汲取精神力量。
课本点击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节选)
1856年4月14日在伦敦
马克思
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但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
……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作者简介
马克思,德国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其中《资本论》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理想、为人类解放奋斗的一生。他的理论贡献有两个方面: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促进了社会科学的近现代转型。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写作背景
这篇课文的原文载于1856年4月19日《人民报》第207期。该报是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6年4月14日,应《人民报》编辑部的邀请,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代表,马克思参加了该报创刊4周年纪念会。他被邀请第一个讲话,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演说。
马克思发表这篇演说时,离1848年那场轰轰烈烈、震撼全欧洲的大革命(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锻炼了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后来欧洲工人运动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已有8年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正处于低潮时期。作为亲身参加过1848年革命的马克思,在演讲中对这次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全文赏析
马克思的《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一篇即席演讲实录(事先没有稿子,《人民报》发表的是演讲记录),思想睿智,语句优美,震撼人心。
首先,认识深刻,揭示出时代的根本矛盾。马克思以1848年革命作为引子,指出了19世纪所显露出的衰颓征兆“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他在演讲中列举了一系列无可辩驳的社会矛盾,并强调所有这一切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根本对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种深刻的认识、睿智的思想是马克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及长期观察社会和从事革命实践而提炼出的,是影响深远的探讨社会历史的方法论。
其次,提出解决根本矛盾的办法。马克思指出,“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唯有用新时代孕育的新人——工人来打破这一切才是清醒的、有力的、坚决的。工人本身就带有时代特征,更新的前提就是认识自我并予以解决。社会矛盾的程度也与工人的力量成正比,当他们成为大多数人或最大的力量,就是再进步的开始。工人既不困守于偏见和陈规,也能对时代的隐忧给予坚决的自新。马克思还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执刑者。这无疑让听众兴趣盎然,极大地振奋了人心,鼓舞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士气。
学习札记
善用典故、比喻,让理论鲜活起来
在一般人心目中,表达睿智思想、深刻理论的文章多“艰深”,让人望而生畏,但好的理论文章却往往深入浅出,语言鲜活,极具感染力。如《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两篇文章都对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了一针见血的剖析和真诚庄严的呼告,读来却不晦涩、不枯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因为作者提供了形象可视、完整精准的理论参照系,所有的典故和比喻都是情感的喷薄,是最精炼的表述,而不是衍生的表达技巧。 1. 典故的运用。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强语言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表达委婉含蓄,避免平直。如马克思在论证“‘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认出了革命”这一观点时,引用了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中的典故,适应欧洲社会的文化语境,风趣亲切,便于社会各阶层理解接受。此外,马克思还在演讲结束阶段运用了凝重的历史典故“菲默法庭”,呼应了开头——“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同时也将整个演说推向最后的呼告——“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震撼人心,久久回响。
2. 比喻的运用。在写作中,运用比喻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生动,能给人丰富的联想。如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恩格斯写到马克思面对各国政府和资产者的驱逐、诽谤的态度时用了“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个比喻,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恩格斯想要表達的意思是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同时,这个比喻也提供了丰富的前后文思考环境:一是前文的“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如此严格、全面的舆论环境既是密不透风的网络,也是在时代大图景下不堪一击的联盟;二是后文的“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跨度之广,壮怀激烈,气韵隽永;三是体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磊落人格的尊重和钦佩,呼应文章开头“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理足辞雄 顺情入机
《谏逐客书》《与妻书》均为“书”,却是不同的文体。前者是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后者是传寄亲人、吐露心声的书信。因为对象不同、目的各异,在“书”中展现出的态度、语气、表达方式、语体选择便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以《谏逐客书》为例,来看看李斯在写给秦王的奏疏中运用了哪些特定的表达方式和策略,才最终令秦王收回了逐客令。
课本点击
谏逐客书(节选)
李 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作者简介
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师从于荀子,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楚国小吏,看到厕鼠与仓鼠天差地别的生存处境,感叹人之贵贱穷通“在所自处耳”。他不甘平庸没世,因此从荀子学,后入秦辅佐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官至丞相,巩固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权。秦始皇于沙丘暴卒,李斯受赵高胁迫,矫诏迫公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后被赵高诬为谋反,身死族灭。现存散文四篇(《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另有刻石和书法作品传世。
写作背景
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地缘上位于秦国东扩要塞的韩国迫于亡国之忧,派水利专家郑国到秦游说秦王兴建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大型灌溉渠,以期消耗秦国的国力。虽然韩国的“疲秦之计”被秦国发觉,但是筑就一条足以与都江堰媲美的通渠,建万世之功,恰好契合了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雄心壮志。于是秦王最终允许郑国主持完成修渠工程。然而,此事被秦国宗室贵族所利用,他们挑唆秦王,说“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来打击那些威胁到宗室贵族既得利益的入秦客卿。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郑国渠即将大功告成,秦王也已成年亲政,一手促成游士入秦的相国吕不韦又因受嫪毐谋反牵连而失势,秦王便接受了宗室贵族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客卿。
李斯原为楚国人,也曾为吕不韦门下舍人,因此也在被驱逐之列。在此危急存亡之秋,他挥笔写就《谏逐客书》,力挽狂澜,阻秦逐客。
全文赏析
《谏逐客书》共四段,观点掷地有声,思路清晰畅达,说理酣畅淋漓,运用多种手法,极尽劝说之能事。
首先,李斯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逐客为过”。然后以四个史实为据,举例论证客卿对秦国先君功业皆有卓越贡献。再以秦王的偏好来类比,直击逐客之过。他先正面设问秦王为何喜好非秦所产之宝,再反面假设出产于秦的东西才可以使用,则秦王将痛失所爱,从而揭示了“非秦则斥”的荒谬。进而以秦王喜好异国音乐为喻,点出秦王取物的标准是“快意适观”,乐享异国美物,与选人上不论“可否曲直”一概拒绝异国人才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此重“物”轻“人”,已然危害到秦国“跨海内、制诸侯”的霸业。接着通过“用客”和“逐客”的正反对比晓以利害,论证今日秦国“却宾客”只会资敌益仇,进一步证明逐客将危害到秦国的利益。
《谏逐客书》的成功离不开其巧妙的说理策略。李斯深谙个人身份和对象心理在劝谏中的重要性,因此不囿于个人的进退困境,也不纠缠于客卿的具体问题(如不谈郑国渠一事),更回避抨击与自己对立的秦国宗室贵族和发布逐客令的秦王(如以“吏议”一笔带过),而是以一个客观中立的忠臣身份,站在成就统一大业、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上,反复阐明逐客之过,顺应君主渴望一统天下的心理,让其明白客卿对成就伟业而言利大于弊,从而放弃逐客。此外,《谏逐客书》多用对偶句和排比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优美的语言对观点的有效传达亦有加成作用。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指出:“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此说之本也。”正是李斯理足辞雄、顺情入机的说理艺术,使他最终成功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学习札记
古代奏疏类文体的演变
奏疏是古代最重要的应用写作文体之一,其作者为古代士人精英,其内容涉及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因而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奏疏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下名称繁多,有书、奏、表、章、谏、议、策、启等,其中的格式和内容也略有不同。但究其本意,《说文解字》分别解释为“奏,进也”和“疏,通也”。可见,奏疏是指古代臣子向君王建言献策的一种文体。
奏疏文体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先秦、秦朝和汉代三个阶段。
奏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上书”。北齐文学家颜之推说:“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風流弥广。”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急于招贤纳士,争霸天下,因而一批善权谋、通辩辞的策士应运而生,他们常常上书诸侯以“兜售”自己的制敌方法和强国战略,“书”便从传情达意的普通手段发展成为一种旨在方便君臣沟通的特殊文体。李斯《谏逐客书》便是其中翘楚。
秦统一天下后,改“上书”为“奏”,“奏”成为臣僚劝谏皇帝的正规公牍文体,为后世王朝所袭用。至汉,奏事又称上疏,后世一般将“奏”和“疏”合二为一称为“奏疏”,作为朝臣上奏各类文书的总称。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云:“汉以来有表、奏、疏、议、上书、封事之异名,其实一类。”其就是这一化繁为简、舍异求同趋势的明证。
总而言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充分发展,奏疏这种文体逐渐成熟起来,成为一种臣僚向皇帝劝谏的文体总称,有着明确的阅读对象、写作目的和问题针对性,同时也是有识之士施展政治才华的重要载体。
技法延伸
如何撰写一篇演讲稿
一场鼓舞人心的演讲由许多细节组成,演讲稿就好似串着珍珠的细绳,通过对思路的精心梳理、对材料的精心组织,把控着每一个关键的节点,使演讲内容更加深刻且富有条理。更重要的是,演讲稿本身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故而有效运用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能使文章充满更强的感染力,使听众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那么,该如何撰写一篇演讲稿呢?大家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基于听众
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双向交流活动。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演讲者要在特定的情境中阐述观点,就不得不考虑信息接收者(听众)的感受。在撰写演讲稿之前,演讲者需要提前了解和掌握听众的受教育背景、对演讲抱有的期待、对演讲者阐述的观点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等。只有对听众的期待和接受能力有正确的判断,才能有取舍地确定合适的话题,有的放矢地根据听众的特点调整演讲内容,使处在被动接受地位上的听众能主动地参与到演讲的过程中,给予热情、积极的反馈。
如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以中国青年代表身份,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一考生这样写道:
尊敬的各位代表:
大家好!
有幸受邀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发言,我深感荣幸。作为一名中国青年代表,站在这里面对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兄弟姐妹,我想说: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这个世界越来越小,希望我们青年人能够携起手来,共创地球美好的未来。
——摘自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优秀作文《携手共创,天下大同》
在这个题目中,“世界青年”“社会发展”“同一世界”等材料中的关键词引导着考生立足于中国青年的身份,在全球的舞台上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在文章开头,考生基于演讲兼具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根据题目设置的情境,主动交代写作身份、代入交际情境、描绘交际画面,提高认知层面,更为深入地对论坛主题进行了阐释。
二、细化内容
演讲的最终目的是演讲者用其思想、感情、事例、理论和人格魅力传达信息、阐明事理,其目的在于使人知道、明白、了解、认同。故而演讲内容必须要有现实针对性,要做到思想深刻、态度明确。对于听众抱有心理期待的问题,在演讲稿中的评论或论辩部分要立足听众熟知的理论常识,体现出雄辩的逻辑力量,用真实而典型的事例、确切的数字、新颖的角度,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听众对其渴望了解的内容更好地接收,言简意赅,促使听众不断思考和回味。
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以复兴中学学生的身份面向学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对此,一位考生在提出观点“大道至简,劳动为要”后,在文章主体部分这样写道:
《诗经·大雅》有言:“夙兴夜寐,洒扫庭内。”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热爱劳动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不曾间断。且看革命时期,百万民众用小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且看建设岁月,河南林县的农民腰悬绳索,一锤一锤在山崖上凿出红旗渠;且看改革年代,“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让一座新城从南海之滨拔地而起。这些蕴藏在人民之中的劳动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便会创造改天换地的丰功伟绩。
中国现在正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高铁风驰电掣,“天宫”瑰丽壮观,“天眼”美目流盼……大国重器是工匠们灵感迸发的智慧结晶,更是劳动的结晶。工匠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制器、修器,正是劳动精神支撑他们不断迸发出自己的能量。
……
青春的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拔节育穗期,是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修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更要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今日的“洒扫庭内”正是明日劳动创造的基石。不劳动,怕苦怕累,以后怎成大事?如何担起国家富强的重任?今日以学业繁忙、科技进步、金钱买卖为由推脱劳动,明日的我们又有何人可雇、何技可依、何才可用? 在全国劳代会上,习总书记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同学们,要相信“人世间美好梦想,只有通過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生命里的一切光辉,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同学们,要相信“人在世莫嗜懒,嗜懒之人才智短”。
大道至简,劳动为要……
——摘自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优秀作文《大道至简,劳动为要》
在这几个文段中,考生摆事实,讲道理。其中摆事实用排比手法,比如三个“且看”,信息密度大,气势足,让人无可辩驳;更为重要的是,考生不仅举例,而且注意在举例之后进行分析,论述自然、充分、透彻。又如考生对同学的劝说,从未来着眼,多用反问,感情强烈真挚,让人读后不仅会认同其观点,而且极易受感染,想着有所行动。如此,演讲稿便做到内容充实,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三、锤炼语言
演讲的本质在于“讲”,以有声语言为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针对具体的问题发表主张、抒发情感。听众听演讲的整个过程,是需要调动听觉、视觉、大脑三方的综合活动。听众对信息接收的选择性,决定了撰写演讲稿一定要把握“上口入耳”的语言风格,多用简洁有力的短句表达观点;少用结构复杂的长句,以免增加受众对信息接收的难度;尽量不用生僻字,以免造成口语表述时的理解障碍或歧义;适当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加强语势,增强感染力,调动听众情绪……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对演讲的语言进行锤炼。如:
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构建大同世界需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面对他国危难,看热闹和贴标签者,最终会殃及自身;面对自己国家的问题,不设法解决而只想着甩锅,以推卸责任的态度做事者,只会让事态恶化。“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今天我站在这里呼吁:让我们青年一代承担起时代的责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而努力。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让全世界青年人联合起来,共同建设我们的大家园——地球。
——摘自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优秀作文《携手共创,天下大同》
在这两个文段中,无论是论述墨子的“兼爱”思想,还是呼吁世界青年要共同努力去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用更为广阔的胸襟共创可期的未来,考生都言简意赅、情真意切、激情澎湃,这样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极易引发听众的共鸣。
写作示范
课本原题
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佳作示例
我们的使命
文/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 朱宸颉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的使命”。
我们无数次被告知自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一代,是“我们所热爱的,就是我们的生活”的一代。我们是希望,是未雕琢的玉,是奔涌的“后浪”。可是“后浪”们啊,我们沉浸在被理解与赞美的自豪感中,却忘了问自己一句:我们的生活,真的就是我们所热爱的吗?
耽溺在溢美之词中的人啊,醒来吧!
这无疑是最好的时代。上至神州大地奔驰的复兴号、荧屏间跃动的5G标志,下至深夜时送达门口的一杯奶茶和附赠的一句暖心鼓励,无不是助我们“决起而飞”的六月之息。
这也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时代。那租赁外壳下花枝招展的“上海名媛”及其镜头背后的追随者,那日渐“消瘦”的芯片库存与“碍国者”盲目自信的鼓吹……太多人挣扎、沉沦、迷失,异化为匍匐在钢筋丛林中的甲虫。我们前赴后继,跃入人海,却忘了扪心自问:我们的使命又在哪里?
怠惰于反思与奉献的人啊,顿悟吧!
点开一篇篇推销“成功学”的文章,我们的使命是摒弃这些庸俗的论调,去辨析与探讨真正的成功——那是无须掌声的;面对日益盛行的精致利己主义,我们的使命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做出取舍,点亮自己的思想,照亮他人的夜路;目睹灾难降临,我们的使命是做一个“逆行者”,用自己的决心与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去支援一个等待着我们支援的时代。
可是啊,我们不止一次感到力不从心。当我们鼓起勇气,向世界大胆地喊出自己的声音时,收到的反馈却多是质疑与否定。留守女孩报考北大考古系的果敢,被他人的一句“冷门专业没有前途”质疑着。我们常常遭遇阻力,人生道路似早就被安排妥当,我们对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也似微不足道。可真的是这样吗?
请永远铭记,为社会做出贡献,依靠的是独立意识的觉醒与独特活力的迸发。无论这个世界怎样,都不要忘了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我们可以以极具个性的方式去爱我所爱,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的羽翼将会日渐丰满,阻碍我们的顽石也会被时代的浪潮击碎。因此,永远不要放弃完成使命的希望。可能你的生活非你所爱,但请在黑暗中秉烛夜游,让心中之光长明。
不远矣,我看到远处闪耀着的正是我们碰撞出的生生不息的火光。我们不拒绝“前浪”给予我们的鼓励,但我们也有选择自己前行道路的勇气与力量,就让我们奔涌而往、耀世而来。我们的使命,是在变局中破局,在飞奔后飞翔;我们的使命,是在奋起中实现自己的幸福,实现所有人的幸福。不惑于现实与理想的人啊,启航吧!
谢谢大家。
点评:这篇演讲稿从红极一时的“后浪”话题切入,呈现了不一样的视角,即“这也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时代”。作者不回避现实,剖析深刻细腻,从而使演讲内容真实可信、不造作,极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此外,在回应“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和“如何实现使命”部分,通过反复使用呼告手法,使文章在理性之余又富有激情,将演讲稿的逻辑力量和鼓动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失为一篇演讲稿佳作。
思路点拨:“我们的使命”这样的演讲内容其实属于宏大主题了,写作时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宏大叙事,从而使文章失去真诚,变得“假大空”,并因此失去打动人心的力量。因此如何找准切入口、如何构思段意起承、如何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如何做到“文”之高妙和“意”之高远,就成为关键。写作时,大家不妨从自身出发,以己推人,紧密联系当下社会生活,回答好“我们肩负什么样的使命”“我们怎样肩负自己的使命”等问题。当然,既然是演讲稿,就得按照演讲稿的格式进行写作,做到要素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