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细心惹的祸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学校考查二年级语文的试卷并不难,可是一道题全班没有几个学生做对。这道题是:“《游子吟》中最出名的一句是_____,_____。”为此,我很纳闷。因为复习时我还特别强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游子吟》中最出名的一句,而且当时我还提问了学生,全班学生也都答对了。孩子们就这么健忘?我迫切地想解开谜团,立刻走进教室问:“《游子吟》中最出名的一句是哪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们都响亮地回答。我说:“试卷上写这句话的人请举手。”只有五六个学生举起了手,而且都是几个平时较为粗心的孩子。我愣住了:“怎么你们平时都会,到了考试时就不会啦?”答错的孩子都低头不语。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这不怪我,因为试卷出错了。”我有点疑惑,问:“试卷出错了?错在哪儿呢?”她说:“我记得书上最后一句用的是感叹号,您还让我们给这首古诗加过标点呢!而试卷上是句号,我就以为不是最后一句啦!”她话音刚落,其他学生也急着说:“老师,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我恍然大悟,仔细一看,试卷上的标点符号确实是句号。同学们都看着我,我没有说话,也不知道说什么。平时,我常对学生说:“你们一定要细心,看清楚题目要求和标点符号,要是标点符号不一样,填的内容就不一样。”学生确实做到了细心,可结果呢?这都是细心惹的祸吗?我陷入了沉思……
  
  一、 教学不是简单地告之
  
  上例中,学生的话让我深思。我为自己的失误而自责,孩子们是没有错的。解读《游子吟》时,我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是名句,并没有通过具体形象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之所以这两句诗流传千年而不衰,是因为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能引起人们心理、情感上的共鸣。我没有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没有让学生获得荡气回肠的情感体验,学生一直游离于文本主旨之外,只是生硬地背诵诗句,答题时自然不能灵活运用。
  
  二、 理性的思考比感性的识记更重要
  
  如果我在课堂上激发学生质疑:“这里为什么用‘!’而没有用‘。’呢?”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完全可以理解这里的“!”是加重语气和感情,用“。”也可以。学生学习、积累知识的过程,应该是理性地生疑、解疑、生成和思辨的过程,教师不能把学习异化成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式地感性识记。
  
  三、 要细心,更要有一颗慧心
  
  教师在培养学生细心品质的同时,更要着力引导学生具有一颗慧心。(1) 细而不僵。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观察、倾听中进行细致、缜密地思考,要求学生做事细针密缕,让人放心,但不能过于呆板、僵硬,要善于灵活变通,不拘一格。(2) 细而独立。教师要谨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学生在倾听中保持自己个性化的思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老师则不如没有老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不能唯老师是从,老师怎么说就怎么记,老师认为哪一句有名就记住哪一句,要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 命题者当有开阔的思维
  
  命题者的思维往往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向和教学方式。如果考查形式过于呆板,则会束缚学生和老师的思维,使师生在教学中陷入亦步亦趋的窠臼。教育者应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命题是要灵活、开放一些。比如,让学生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或者最喜欢的一句,远比让学生写最出名的一句灵活开放和人性化。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命题者不能硬画圈圈让学生去钻。语文教学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个性化理解,要让学生在独立的思考中获得精神滋养、智慧润泽、情感积淀和人格启迪。现代教育要求学生从小具有创新精神,命题者切不可把学习和考试简单理解为知识的“进仓”和“出仓”。
  (作者单位:河南省淅川县寺湾镇西营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多媒体技术”,赢得了广大教育教学人士的青睐。但有一些教育者夸大了多媒体作为辅助性手段的作用,使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产生了许多误区。    一、 精心准备了,学生的思维却被束缚了    教师在语文课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大多都是进行了“精心的制作”。提什么问,板书什么答案,显现什么图像,播放什么视频,都课前设计好
(一) 导入——感知文情  1. 这节课,我们将循着作者的文字走进一个关于水的难忘故事中——  2. (出示)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一组简简单单的数据,却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水的稀少,水的珍贵,水的来之不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3. (视频)崎岖的山路,炙烤的骄阳,浑浊的担水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一盏明亮的灯,即准确有效的教学目标如何才能制定出具体有效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真真实实的字里行间    当我们拿到一篇课文,研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因为语言文字渗透着笔者的心音,释放着笔者的激情。  当我第一次研读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问银河》一课时,我深深地被课题中的“问”字吸引了。“谁在问?问什么?”一系列的疑问充盈着我的脑海。读着这
精彩生成最能彰显课堂教学境界和教学艺术。面对“脱轨”的生成应适时点拨,对话引领,科学评议,让其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一、 适时点拨,学会倾听——柳暗花明又一村  【案例1】 《黄河的主人》教学片段  (指导学生读完课文第6自然段后)  师:面对这样的一位艄公你想怎么称赞他呢?  生1:勇敢的艄公。  生2:镇定自若的艄公。  生3:有勇有谋的艄公。  生4:超乎常人胆量的艄公。  …
张庆先生《感悟语文》诗云:“诵读亦椽笔,绘景复传情。语调曲尽妙,何须假丹青?”《黄河的主人》一文的教学,笔者紧紧扣住一个“读”字,将诵读活动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引领孩子涵泳品味,含英咀华,循文入境;从文字的意义到生活的形象展开联想,领略“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大河气势,体悟主人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精神风范。    一、 诵读开头,领略黄河的磅礴气势    高尔基曾经说过:“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
为了培养同学们养成认真记日记的好习惯,我按时给孩子们批阅日记。每个周日我都要将收上来的日记认真地浏览一遍,用红笔批上等第、评语等。  第二周日记批改的最后一本是宇的,锃亮的黑皮包装,据说那是他爸爸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但宇那手“龙飞凤舞”的字总让我无法赞叹,这也是唯一的一本我从未打过“优”字的日记。信手翻开,潦草的字迹歪斜着。唉!算是没救了。我刚想也“潦草”地打上个“良”字交差,却被这样的内容吸引了:
会展旅游是世界各地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城市旅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开发城市相关产业的一种模式,已经成为各国经济贸易交流的重要渠道。会展旅游在我国发展迅猛,对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