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随班就读教师的职前教育是薄弱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提高随班就读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是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随班就读教师特殊教育能力养成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提升随班就读教师特殊教育能力的支持保障体系,以期为随班就读师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随班就读;特殊教育能力;支持体系
一、背景
随班就读是指残疾儿童少年进入普通学校普通班级进行学习,它是融合教育理念在我国的一种实践模式。目前,随班就读已经成为我国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根据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在普通学校中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已经占到所有在校残疾学生人数的55.06%[1]。可以说,随班就读的质量关系着大多数残疾儿童的教育权利以及由此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随班就读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则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随班就读教师特殊教育能力分析
随班就读教师是指在普通中小学校里,担任随班就读儿童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主要是指随班就读儿童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2]近年来,随班就读师资质量已成为影响随班就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随班就读教师特殊教育能力势在必行。
(一)特殊教育能力分析
在国外,得到学界认可的观点是美国研究者Cooper J E.所归纳的融合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五方面能力,包括障碍儿童相关知识;障碍儿童学科内与学科间的有效教学策略;正确的班级管理与行为干预技能;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估方法;与家庭成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员有效沟通与合作的策略。国内的研究者关于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和素养的观点,有代表性的有“三要素”论(兰继军,2004):融合的态度、价值和期望;民主的教育观;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四要素”论(孟万金,2008):专业理念、专业智能、专业情怀、专业规范。
(二)随班就读教师职前特殊教育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随班就读师资培养主要依托各级师范院校的普通师范类专业,而几乎所有的普通师范类专业都偏重师范生普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特殊教育能力的养成。根据汪海萍2006年对我国师范院校所做的调查显示:137所师范院校中已开设特殊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的仅19所。[3]目前我国针对普通师范生开设的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相关课程大多为选修课,且课程计划中均未为学生提供接触随班就读教学一线的机会,课程内容与随班就读实践的现实诉求存在较大差距。[4]并且,目前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与考核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包含特殊教育成分[5],这又直接导致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类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对于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职前教育显然是薄弱环节。针对目前逐年增加的随班就读学生数量和对高水平随班就读教师的迫切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提高随班就读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是当务之急。
三、随班就读教师特殊教育能力养成
(一)通过培训加强特殊教育理论积累
职后培训是提高普通教师特殊教育能力的重要形式。即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对普通学校中的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主要面向学校教学管理者、资源教师、承担随班就读的学科教师几类对象。目的是帮助培训对象建立融合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随班就读的发展和现状,了解我国随班就读相关政策和规定,进而提高学校中各个层面的随班就读教师的特教理论水平。
(二)依托教研提升特殊教育实践能力
对于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来说,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首要任务也是最高追求。因此,可以依托当地高校、教育局和特殊教育学校的专家资源开展定期教研活动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教研活动可采用不同形式,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技能大赛以及经验交流座谈等,并且要形成常态化的教研模式,使教学和科研始终贯穿教师的实践过程。
(三)鼓励在职研读提高专业素养
目前我国中小学承担随班就读的教师大多数是普通师范专业的学历背景,进一步的学历提升、在职研读、进修则是未来一段时间内解决随班就读教师数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在职的系统性的学习,可以让教师获得更高层次的、更专业的指导。
随班就读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是在工作中逐步养成和提高的,而其特殊教育能力的不断提升离不开职后培训、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更需要教师个体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
四、保障与支持体系
科学化、制度化的职后培训是目前提升随班就读教师特殊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规范化、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则能够使教师培训最大程度获得收益,也才能够真正有效地提升随班就读师资水平。
(一)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
完善的培訓机制既包括组织架构的建立,还涉及到具体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确立。组织架构上,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学科或年级组不定期开展针对性培训,请校外专家作指导;除此之外,建立与特校的对接,应用特校的师资优势开展教学指导和培训;再者,积极获取高等学校的学科资源,依托高校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
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全面性和针对性。首先是基础理论,主要是融合教育的基本理论、特殊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教育需求,进而帮助教师建立起有利于特殊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系和模式。第二,加强特殊教育知识培训,如不同障碍类别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特殊学生的评估知识、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等。第三,有关实践技能的培训。如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方法、随班就读班级管理方法等,帮助教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培训形式上可以采取信息技术与随班就读教师深度融合的方式,建立网络研修社区,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结合常规的讲座、教学示范演示、现场观摩等形式,充分满足随班就读教师的实际需要并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二)形成专业、稳定的培训队伍
在已有的教师培训机构中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特教育教师培训队伍,加强随班就读教师教研、科研队伍建设,以此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率。培训队伍可以由高校的相关专业人员、特殊学校的教师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教研员组成,也可依托专业的培训机构,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开展培训或进行巡回指导。
(三)多方面合作及支持
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度方面的支持之外,随班就读学校内部、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与支持同样可以帮助营造良好的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秩序,从而为教师提供有力的支援。比如,特教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室”、专业服务机构在特殊儿童缺陷补偿和康复训练等方面为随班就读教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指导。
综上,随班就读教师的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是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我国目前随班就读师资职前培养不足的情况下,对教师的职后培训格外重要。与此同时,建立起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才是提升随班就读教师特殊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
[2]李泽慧.近二十年我国随班就读教师培养研究回顾与反思.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第6期.
[3]汪海萍.普通师范院校特殊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12):13-16.
[4]冯雅静,李爱芬,王雁.我国普通师范专业融合教育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6.(1):14-15.
[5]邓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困境与出路探讨[J].现代特殊教育,2009(9).
[6]华国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师资培训用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段雨佳,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随班就读;特殊教育能力;支持体系
一、背景
随班就读是指残疾儿童少年进入普通学校普通班级进行学习,它是融合教育理念在我国的一种实践模式。目前,随班就读已经成为我国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根据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在普通学校中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已经占到所有在校残疾学生人数的55.06%[1]。可以说,随班就读的质量关系着大多数残疾儿童的教育权利以及由此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随班就读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则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随班就读教师特殊教育能力分析
随班就读教师是指在普通中小学校里,担任随班就读儿童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主要是指随班就读儿童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2]近年来,随班就读师资质量已成为影响随班就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随班就读教师特殊教育能力势在必行。
(一)特殊教育能力分析
在国外,得到学界认可的观点是美国研究者Cooper J E.所归纳的融合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五方面能力,包括障碍儿童相关知识;障碍儿童学科内与学科间的有效教学策略;正确的班级管理与行为干预技能;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估方法;与家庭成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员有效沟通与合作的策略。国内的研究者关于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和素养的观点,有代表性的有“三要素”论(兰继军,2004):融合的态度、价值和期望;民主的教育观;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四要素”论(孟万金,2008):专业理念、专业智能、专业情怀、专业规范。
(二)随班就读教师职前特殊教育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随班就读师资培养主要依托各级师范院校的普通师范类专业,而几乎所有的普通师范类专业都偏重师范生普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特殊教育能力的养成。根据汪海萍2006年对我国师范院校所做的调查显示:137所师范院校中已开设特殊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的仅19所。[3]目前我国针对普通师范生开设的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相关课程大多为选修课,且课程计划中均未为学生提供接触随班就读教学一线的机会,课程内容与随班就读实践的现实诉求存在较大差距。[4]并且,目前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与考核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包含特殊教育成分[5],这又直接导致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类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对于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职前教育显然是薄弱环节。针对目前逐年增加的随班就读学生数量和对高水平随班就读教师的迫切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提高随班就读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是当务之急。
三、随班就读教师特殊教育能力养成
(一)通过培训加强特殊教育理论积累
职后培训是提高普通教师特殊教育能力的重要形式。即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对普通学校中的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主要面向学校教学管理者、资源教师、承担随班就读的学科教师几类对象。目的是帮助培训对象建立融合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随班就读的发展和现状,了解我国随班就读相关政策和规定,进而提高学校中各个层面的随班就读教师的特教理论水平。
(二)依托教研提升特殊教育实践能力
对于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来说,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首要任务也是最高追求。因此,可以依托当地高校、教育局和特殊教育学校的专家资源开展定期教研活动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教研活动可采用不同形式,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技能大赛以及经验交流座谈等,并且要形成常态化的教研模式,使教学和科研始终贯穿教师的实践过程。
(三)鼓励在职研读提高专业素养
目前我国中小学承担随班就读的教师大多数是普通师范专业的学历背景,进一步的学历提升、在职研读、进修则是未来一段时间内解决随班就读教师数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在职的系统性的学习,可以让教师获得更高层次的、更专业的指导。
随班就读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是在工作中逐步养成和提高的,而其特殊教育能力的不断提升离不开职后培训、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更需要教师个体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
四、保障与支持体系
科学化、制度化的职后培训是目前提升随班就读教师特殊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规范化、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则能够使教师培训最大程度获得收益,也才能够真正有效地提升随班就读师资水平。
(一)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
完善的培訓机制既包括组织架构的建立,还涉及到具体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确立。组织架构上,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学科或年级组不定期开展针对性培训,请校外专家作指导;除此之外,建立与特校的对接,应用特校的师资优势开展教学指导和培训;再者,积极获取高等学校的学科资源,依托高校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
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全面性和针对性。首先是基础理论,主要是融合教育的基本理论、特殊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教育需求,进而帮助教师建立起有利于特殊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系和模式。第二,加强特殊教育知识培训,如不同障碍类别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特殊学生的评估知识、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等。第三,有关实践技能的培训。如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方法、随班就读班级管理方法等,帮助教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培训形式上可以采取信息技术与随班就读教师深度融合的方式,建立网络研修社区,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结合常规的讲座、教学示范演示、现场观摩等形式,充分满足随班就读教师的实际需要并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二)形成专业、稳定的培训队伍
在已有的教师培训机构中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特教育教师培训队伍,加强随班就读教师教研、科研队伍建设,以此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率。培训队伍可以由高校的相关专业人员、特殊学校的教师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教研员组成,也可依托专业的培训机构,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开展培训或进行巡回指导。
(三)多方面合作及支持
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度方面的支持之外,随班就读学校内部、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与支持同样可以帮助营造良好的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秩序,从而为教师提供有力的支援。比如,特教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室”、专业服务机构在特殊儿童缺陷补偿和康复训练等方面为随班就读教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指导。
综上,随班就读教师的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是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我国目前随班就读师资职前培养不足的情况下,对教师的职后培训格外重要。与此同时,建立起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才是提升随班就读教师特殊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
[2]李泽慧.近二十年我国随班就读教师培养研究回顾与反思.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第6期.
[3]汪海萍.普通师范院校特殊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12):13-16.
[4]冯雅静,李爱芬,王雁.我国普通师范专业融合教育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6.(1):14-15.
[5]邓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困境与出路探讨[J].现代特殊教育,2009(9).
[6]华国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师资培训用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段雨佳,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