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失败,不仅受着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着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时时刻刻都渗透在教学的一切环节中,它悄悄地微妙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吉诺特博士在关于教师的作用和力量的论述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正如《学记》所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作为数学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应具有高超的理解力,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交流渠道,去接纳和呵护每一位学生,做每位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们面临的现实是许多学生自制力差,对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和信心,心理素质较为弱化,情绪极易波动……而学习数学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计算能力等,这确实给学习数学加大了难度,可以说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学好数学是难以想象的。我以情感与兴趣为主要出发点,做了有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
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导着认知学习,实践也证明了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压抑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真诚的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双边活动。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选择恰当方式,灵活把握契机,教师的情感注入才更加有效。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真实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是最能引起态度和个性情绪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利用情感对认知学习的制导作用,来驱动、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为达到目标而迫切学习的心里倾向。
二、通过教师的情绪带动学生的情绪,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为此,教师必须了解你所教的对象—学生,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马明老师说过:“不了解学生的教学本质上不是真正的教学。”深入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应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潜能特征等诸方面出发,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这才是教师智慧的表现。教师要主动地,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通过心里交往去影响他们,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及独立思考的性格。
三、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意志
以现成的体系来教数学,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也能向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但也存在种种负面影响:教学枯燥、数学神秘、数学是书上写的、老师讲的等,很多学生单纯靠记忆学习数学,使数学学习失去应有的魅力。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因数学知识点多,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等学科特点,大部分学生存在畏难心理,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是不可能坚持不懈地学习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意识选择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进行训练,以“课题”的形式组织教学,倡导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让学生在再创造过程中学习,使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体现数学思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华。应用这些数学思考的方式形成学习数学的能力,它是人的智力特征,它能使人判断地阅读,能探查偏见,能估计风险,能提出变通的办法,能使我们了解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充满信息的世界。数学是具有联系的,在强调内部联系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与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恰当的把数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以加强数学源于生活的思想教育。解数学题需要有一定数量的题目训练,这就需要我们把解题过程纳入一个系统,对解题有一个宏观的指导,这便是常说的数学思想。我们要善于抓住教材中所隐含的思想方法,遵循渗透性、科学性、层次性、实践性原则,按从低级到高级,从一般到特殊,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建构起学生的数学思想系统,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从中品味数学的内涵,形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促进学生思维的正确发展。
五、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数学已渗入社会各部门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是现代社会中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了解自己,尊重他人,既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又善于表达和交流,是当代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同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不同结果的问题等,需要安排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每个人都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吸取营养,同时充分自由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不同意见提出争议;既努力使别人赞同自己的看法,又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不仅是自主学习、而且是认知的交换、思想的启迪,也是情感的共鸣、个性的发展,更是对课堂教学人力和时空资源的开发利用。
六、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有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1、主动接近学生,以朋友身份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
2、鼓励学生自制学具,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学数学的直观认识,增强学习兴趣。
3、利用作业评语传递教师的情感,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4、通过积极的肯定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德国的教育家曾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学生当朋友,又要抓住一些教育契机使学生获得高峰体验,情性修养,同时实现教师的教育教学价值。
一、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
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导着认知学习,实践也证明了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压抑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真诚的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双边活动。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选择恰当方式,灵活把握契机,教师的情感注入才更加有效。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真实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是最能引起态度和个性情绪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利用情感对认知学习的制导作用,来驱动、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为达到目标而迫切学习的心里倾向。
二、通过教师的情绪带动学生的情绪,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为此,教师必须了解你所教的对象—学生,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马明老师说过:“不了解学生的教学本质上不是真正的教学。”深入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应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潜能特征等诸方面出发,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这才是教师智慧的表现。教师要主动地,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通过心里交往去影响他们,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及独立思考的性格。
三、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意志
以现成的体系来教数学,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也能向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但也存在种种负面影响:教学枯燥、数学神秘、数学是书上写的、老师讲的等,很多学生单纯靠记忆学习数学,使数学学习失去应有的魅力。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因数学知识点多,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等学科特点,大部分学生存在畏难心理,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是不可能坚持不懈地学习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意识选择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进行训练,以“课题”的形式组织教学,倡导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让学生在再创造过程中学习,使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体现数学思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华。应用这些数学思考的方式形成学习数学的能力,它是人的智力特征,它能使人判断地阅读,能探查偏见,能估计风险,能提出变通的办法,能使我们了解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充满信息的世界。数学是具有联系的,在强调内部联系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与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恰当的把数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以加强数学源于生活的思想教育。解数学题需要有一定数量的题目训练,这就需要我们把解题过程纳入一个系统,对解题有一个宏观的指导,这便是常说的数学思想。我们要善于抓住教材中所隐含的思想方法,遵循渗透性、科学性、层次性、实践性原则,按从低级到高级,从一般到特殊,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建构起学生的数学思想系统,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从中品味数学的内涵,形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促进学生思维的正确发展。
五、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数学已渗入社会各部门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是现代社会中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了解自己,尊重他人,既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又善于表达和交流,是当代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同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不同结果的问题等,需要安排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每个人都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吸取营养,同时充分自由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不同意见提出争议;既努力使别人赞同自己的看法,又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不仅是自主学习、而且是认知的交换、思想的启迪,也是情感的共鸣、个性的发展,更是对课堂教学人力和时空资源的开发利用。
六、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有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1、主动接近学生,以朋友身份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
2、鼓励学生自制学具,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学数学的直观认识,增强学习兴趣。
3、利用作业评语传递教师的情感,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4、通过积极的肯定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德国的教育家曾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学生当朋友,又要抓住一些教育契机使学生获得高峰体验,情性修养,同时实现教师的教育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