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学生每天更多观看到的是漫画、插图、电影、电视剧、广告,他们生活在被视觉景象包裹的世界里。现代视觉文化冲击和渗入到美术教育中,使美术学科教学和教师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现代美术教学课堂,教师不可以再依靠一本美术书来束缚学生的视野。教师的角色复杂化了,不再只是教授美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分辨各种视觉信息。因此,美术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新课程要求,转变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重塑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职能,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一、调整知识结构
美术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人文精神。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以及社会实践的能力。而美术新课程中所突出的美术史论、政治、经济、人文、风俗、地理等,都将决定着美术教师必须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并且要对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学、戏剧、音乐、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和信息技术知识有所了解,学会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开放状的新型知识结构。当今随着图像和影像的激增,美术教学会随着视觉文化的到来,涉及精致艺术、工艺与设计、表演及艺术庆典、大众与电子媒体等方面的内容。因此,美术教师要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人经验去理解和质疑现代视觉文化;关心课程之外流行的视觉文化产品;关心美术学科之外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既不能迁就世俗文化,又不能脱离日常文化生活而过于追求艺术;既要联系生活,又要与生活保持距离。这样才能面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多发的“奇想”,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调整教师角色
现代视觉文化时期美术教师在新的舞台上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在不同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的课堂知识由书本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组成。在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专注地讲教材,而是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如在造型绘画训练中,虽然教材上只是让教师教授用线造型的方法,但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就不拘泥于造型表现的准确,而从“线”是人类表达最便捷的形式导入,从远古岩壁绘画到科学家的实验记录,从军事家的侦察示意图到导演的表演分镜头,从艺术家的构思草图再转回到教材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线有了全面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用线造型。这种教学过程不是只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存在变数的新领域,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个性化的创造的过程。
教师们每天进行的重复性的教学活动,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在“组织教学—检查知识—讲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中,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精心导演”下完成的,师生之间缺少交往、缺少互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便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在教学研究中,研究的内容也多是教师“怎么教”,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怎么学”。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得被动、压抑、缺少自信,自然也就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有研究资料表明,通过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学方式对比发现,教师的行为改变,可造成相异的教学效果,其内涵却是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美术教学特点,建立“赏、问、议、讲、练”五个环节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这里,“赏”是美术学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问”可以是教师问,也可以是学生问;“议”指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讲”指的是教师的针对性讲解;“练”指的是课堂练习,这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同时,还应该特别注意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如临摹教学中,可对临摹的概念进行拓宽,把作品以原作为主进行取舍,使形式、内容、构图、表现对象基本相似即可。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创造的天地,使他们的求异思维、想象力、情感的表现有了舒展的可能,而且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美术教师,只有知道学生所想、所感,才会懂得怎样去爱护他们、引导他们,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饱尝成功的喜悦。
(责任编辑 周侯辰)
一、调整知识结构
美术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人文精神。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以及社会实践的能力。而美术新课程中所突出的美术史论、政治、经济、人文、风俗、地理等,都将决定着美术教师必须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并且要对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学、戏剧、音乐、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和信息技术知识有所了解,学会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开放状的新型知识结构。当今随着图像和影像的激增,美术教学会随着视觉文化的到来,涉及精致艺术、工艺与设计、表演及艺术庆典、大众与电子媒体等方面的内容。因此,美术教师要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人经验去理解和质疑现代视觉文化;关心课程之外流行的视觉文化产品;关心美术学科之外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既不能迁就世俗文化,又不能脱离日常文化生活而过于追求艺术;既要联系生活,又要与生活保持距离。这样才能面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多发的“奇想”,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调整教师角色
现代视觉文化时期美术教师在新的舞台上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在不同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的课堂知识由书本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组成。在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专注地讲教材,而是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如在造型绘画训练中,虽然教材上只是让教师教授用线造型的方法,但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就不拘泥于造型表现的准确,而从“线”是人类表达最便捷的形式导入,从远古岩壁绘画到科学家的实验记录,从军事家的侦察示意图到导演的表演分镜头,从艺术家的构思草图再转回到教材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线有了全面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用线造型。这种教学过程不是只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存在变数的新领域,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个性化的创造的过程。
教师们每天进行的重复性的教学活动,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在“组织教学—检查知识—讲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中,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精心导演”下完成的,师生之间缺少交往、缺少互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便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在教学研究中,研究的内容也多是教师“怎么教”,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怎么学”。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得被动、压抑、缺少自信,自然也就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有研究资料表明,通过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学方式对比发现,教师的行为改变,可造成相异的教学效果,其内涵却是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美术教学特点,建立“赏、问、议、讲、练”五个环节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这里,“赏”是美术学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问”可以是教师问,也可以是学生问;“议”指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讲”指的是教师的针对性讲解;“练”指的是课堂练习,这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同时,还应该特别注意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如临摹教学中,可对临摹的概念进行拓宽,把作品以原作为主进行取舍,使形式、内容、构图、表现对象基本相似即可。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创造的天地,使他们的求异思维、想象力、情感的表现有了舒展的可能,而且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美术教师,只有知道学生所想、所感,才会懂得怎样去爱护他们、引导他们,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饱尝成功的喜悦。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