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应用循证护理模式对患有脊柱骨折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76例脊柱骨折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常规骨折护理模式对对照组实施护理;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观察组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脊柱骨折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住院接受治疗时间和脊柱功能复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明(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模式对患有脊柱骨折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循证护理;脊柱骨折;效果
手术是目前临床对脊柱骨折疾病进行治疗的常规方法,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通常需要较长的康复时间,如果护理方式选择不当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病情会蔓延不愈,甚至导致出现残疾,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根据循证护理的相关要求,对该类患者进行较为细致的护理不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亦能够使得患者预后恢复情况更加能够领人满意。本次研究对本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展开了分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资料和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脊柱骨折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18~83岁,平均(52.6±1.8)岁;脊柱骨折发病时间1~14小时,平均(4.3±0.6)小时;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19~81岁,平均(52.8±1.7)岁;脊柱骨折发病时间1~12小时,平均(4.1±0.5)小时。两组患儿上述三项自然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依照入院的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骨折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模式,实验结束以后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指标:患者住院接受治疗时间、脊柱功能复常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脊柱骨折病情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等。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①临床治愈:患者入院前的所有症状完全消失,能够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②有效:患者入院前部分症状依然存在,但是较之前已有明显好转,脊柱功能显著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略受到影响;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或者病情变得更加严重。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患者年龄、病程、治疗时间等相关计量资料均采取( ±S)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结 果
住院接受治疗时间和脊柱功能复常时间:对照组脊柱骨折发生后共计住院接受治疗(17.84±2.17)天,治疗后(93.41±10.83)天患者的脊柱生理功能恢复正常;观察组脊柱骨折发生后共计住院接受治疗(11.28±2.05)天,治疗后(67.11±7.46)天患者的脊柱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两组住院接受治疗时间和脊柱功能复常时间两项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脊柱骨折病情治疗效果:对照组实施常规骨折护理后脊柱骨折病情控制总有效率68.4%;观察组循证护理后脊柱骨折病情控制总有效率92.1%。两组该项观察指标组间差异显著(P<0.05)。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和护理服务满意度: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者10例,发生率26.3%,对护理服务满意者28例,满意度73.7%;观察组2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5.3%,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者36例,满意度94.7%。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降低(P<0.05),并且其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循证护理模式可以有效避免护理服务工作中出现盲目性与主观性,使护理服务能够真正做到有证可循,有据可依,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通过循证可以使预见性护理的意识不断强化,骨折术后并发症的知识面不断扩到,获得切实可靠的理论实证,制定并落实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护理服务计划,在缩短患者临床住院治疗时间,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同时,可以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降低术后并发症率。
参考文献
[1] 闵桂虹,张培红.脊柱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相关原因分析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09,30(1):98-99.
[2]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护理[J].中国骨科杂志,2009,12(3):155-156.
[3] 冯彪,余良宽,梁玲.循证护理在妇科肿痛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J].护理进修杂志,2010,17(2):135-136.
[4] 张宏,朱光君.循证护理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2009,21(4):154-156.
【关键词】循证护理;脊柱骨折;效果
手术是目前临床对脊柱骨折疾病进行治疗的常规方法,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通常需要较长的康复时间,如果护理方式选择不当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病情会蔓延不愈,甚至导致出现残疾,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根据循证护理的相关要求,对该类患者进行较为细致的护理不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亦能够使得患者预后恢复情况更加能够领人满意。本次研究对本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展开了分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资料和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脊柱骨折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18~83岁,平均(52.6±1.8)岁;脊柱骨折发病时间1~14小时,平均(4.3±0.6)小时;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19~81岁,平均(52.8±1.7)岁;脊柱骨折发病时间1~12小时,平均(4.1±0.5)小时。两组患儿上述三项自然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依照入院的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骨折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模式,实验结束以后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指标:患者住院接受治疗时间、脊柱功能复常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脊柱骨折病情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等。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①临床治愈:患者入院前的所有症状完全消失,能够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②有效:患者入院前部分症状依然存在,但是较之前已有明显好转,脊柱功能显著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略受到影响;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或者病情变得更加严重。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患者年龄、病程、治疗时间等相关计量资料均采取( ±S)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结 果
住院接受治疗时间和脊柱功能复常时间:对照组脊柱骨折发生后共计住院接受治疗(17.84±2.17)天,治疗后(93.41±10.83)天患者的脊柱生理功能恢复正常;观察组脊柱骨折发生后共计住院接受治疗(11.28±2.05)天,治疗后(67.11±7.46)天患者的脊柱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两组住院接受治疗时间和脊柱功能复常时间两项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脊柱骨折病情治疗效果:对照组实施常规骨折护理后脊柱骨折病情控制总有效率68.4%;观察组循证护理后脊柱骨折病情控制总有效率92.1%。两组该项观察指标组间差异显著(P<0.05)。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和护理服务满意度: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者10例,发生率26.3%,对护理服务满意者28例,满意度73.7%;观察组2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5.3%,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者36例,满意度94.7%。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降低(P<0.05),并且其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循证护理模式可以有效避免护理服务工作中出现盲目性与主观性,使护理服务能够真正做到有证可循,有据可依,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通过循证可以使预见性护理的意识不断强化,骨折术后并发症的知识面不断扩到,获得切实可靠的理论实证,制定并落实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护理服务计划,在缩短患者临床住院治疗时间,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同时,可以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降低术后并发症率。
参考文献
[1] 闵桂虹,张培红.脊柱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相关原因分析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09,30(1):98-99.
[2]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护理[J].中国骨科杂志,2009,12(3):155-156.
[3] 冯彪,余良宽,梁玲.循证护理在妇科肿痛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J].护理进修杂志,2010,17(2):135-136.
[4] 张宏,朱光君.循证护理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2009,21(4):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