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要求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因此要想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让历史课堂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灵活多样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好课堂
首先,注重课堂题目的创设,这是引发学生对事件关注的切入口,显得极为重要。对于某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可以通过几个活动题目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对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在活动中一气呵成,毫无乏味之感。例如,在《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中,郑和下西洋是该课的重点,我通过4个活动题来完成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活动一,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各是什么;活动二,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要带领大家进行一次以“了解郑和下西洋”为主题的旅游,你该如何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概况以及经过的具体路线;活动三,如果你要去探访郑和走过的足迹,你能绘出一张简单的路程图吗?活动四,结合给出的一些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以上四个题目的设计,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其次,在设置活动问题时,要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事件当中,这样学生在思考时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思维方式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上面所讲“郑和下西洋”题目的设置,多以“你”为主语来创设。
最后,新教材的图片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形象,教师应充分利用、挖掘图片所隐藏的信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中国历史》第二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时,南方得到开发的原因是此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就让学生分析《耕获图》来获取信息。可以这样设计:“这是南宋的一幅图画,图中有70多个不同形象的人物,仔细观察,看看他们都在从事哪些劳动,由此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南方得到开发的原因是什么?”这幅图虽然很小,但人物众多,个个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学生对此会有极大兴趣,并充分展开讨论,然后再经过老师的指导补充,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
新教材所设立的 “相关史事”“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宽了探索的空间。这也是新教材较之旧教材新颖、实用的地方,对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如学习了《中国历史》第一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后,可以设计一个实践活动——小制作“用橡皮泥或胶泥,模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在学习了《中国历史》第二册《宋词》后,可以设计实践活动——制作历史小画报:“宋词内容广泛,选一首你喜欢的宋词,配上一幅山水式景物画,或几位同学合作,办一期介绍宋词的小画报”。以上这两个实践活动很受学生欢迎,让学生在玩中学历史,在画中了解历史,有助于学生保持对历史的爱好和興趣,增强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参与性。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发展心智
调动学生参与活动,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最终使学生心智得到发展。基于此,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在教学中努力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如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故事会、历史短剧表演、历史手抄报等。
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创设问题情境。如在《三国鼎立》一课中,导入时放录像《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画面,提问:“画面中的人物是谁?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历史与小说是不是一个面目?”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状态。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只有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课堂始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灵活多样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好课堂
首先,注重课堂题目的创设,这是引发学生对事件关注的切入口,显得极为重要。对于某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可以通过几个活动题目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对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在活动中一气呵成,毫无乏味之感。例如,在《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中,郑和下西洋是该课的重点,我通过4个活动题来完成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活动一,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各是什么;活动二,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要带领大家进行一次以“了解郑和下西洋”为主题的旅游,你该如何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概况以及经过的具体路线;活动三,如果你要去探访郑和走过的足迹,你能绘出一张简单的路程图吗?活动四,结合给出的一些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以上四个题目的设计,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其次,在设置活动问题时,要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事件当中,这样学生在思考时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思维方式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上面所讲“郑和下西洋”题目的设置,多以“你”为主语来创设。
最后,新教材的图片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形象,教师应充分利用、挖掘图片所隐藏的信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中国历史》第二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时,南方得到开发的原因是此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就让学生分析《耕获图》来获取信息。可以这样设计:“这是南宋的一幅图画,图中有70多个不同形象的人物,仔细观察,看看他们都在从事哪些劳动,由此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南方得到开发的原因是什么?”这幅图虽然很小,但人物众多,个个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学生对此会有极大兴趣,并充分展开讨论,然后再经过老师的指导补充,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
新教材所设立的 “相关史事”“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宽了探索的空间。这也是新教材较之旧教材新颖、实用的地方,对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如学习了《中国历史》第一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后,可以设计一个实践活动——小制作“用橡皮泥或胶泥,模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在学习了《中国历史》第二册《宋词》后,可以设计实践活动——制作历史小画报:“宋词内容广泛,选一首你喜欢的宋词,配上一幅山水式景物画,或几位同学合作,办一期介绍宋词的小画报”。以上这两个实践活动很受学生欢迎,让学生在玩中学历史,在画中了解历史,有助于学生保持对历史的爱好和興趣,增强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参与性。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发展心智
调动学生参与活动,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最终使学生心智得到发展。基于此,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在教学中努力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如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故事会、历史短剧表演、历史手抄报等。
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创设问题情境。如在《三国鼎立》一课中,导入时放录像《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画面,提问:“画面中的人物是谁?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历史与小说是不是一个面目?”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状态。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只有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课堂始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