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作为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其语言还有更多的功能,也应有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那么教师的语言该具有哪些特性呢?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一、语言的知识性
韩愈早在《师说》中就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尽管这句话的内涵到今天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我以为,能否真正给学生传授知识,始终应是检验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
我们所接触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自觉性还较差,要想普遍地培养他们课外坚持自学的习惯是不容易的。尤其语文学科中口头预复习这样的“软任务”,是极易被他们忽视的。因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的明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由此便使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和大容量性。也即,要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
二、语言的精炼性
我认为教师的语言要达到“精炼”,决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听过所有的优质课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教师的语言非常精炼。该说时才说,不该说时决不去唠叨,说的时候,也一定是字斟句酌,画龙点睛,这就是大师的风范。相反有的老师课堂语言罗里罗嗦,一句话反反复复讲多少遍,使人耳根不得清静,无法静心去思考,话虽多却无效。
三、语言的启发性
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即使是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也需要教师语言具有启发性,更何况我们所实施的自主互动教学模式。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教师会设计出不同的设问方式,而有的提问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有的就起不到这样的作用,也就是没有启发性。所谓有启发性,就是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空间。不少老师都有一个急于将结果或方法抛给学生的毛病,于是反映在语言上就是“直抒胸臆”留给学生的往往只剩下“是”或“不
是”了。
四、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高度知识性和大容量性是不够的,若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原本预期的效果便于无形中大大削弱了。
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即使知识容量再大,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仍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我听过一节课老师语言平平,使前一节课还生龙活虎的学生一下像被打了霜的茄子,更有甚者在下面大呼“催眠曲”,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西方文化通过媒体领域的渐渐“入侵”,语言幽默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插话。这种“碎语”往往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反之,教师语言要忌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 “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要作到: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一、语言的知识性
韩愈早在《师说》中就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尽管这句话的内涵到今天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我以为,能否真正给学生传授知识,始终应是检验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
我们所接触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自觉性还较差,要想普遍地培养他们课外坚持自学的习惯是不容易的。尤其语文学科中口头预复习这样的“软任务”,是极易被他们忽视的。因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的明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由此便使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和大容量性。也即,要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
二、语言的精炼性
我认为教师的语言要达到“精炼”,决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听过所有的优质课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教师的语言非常精炼。该说时才说,不该说时决不去唠叨,说的时候,也一定是字斟句酌,画龙点睛,这就是大师的风范。相反有的老师课堂语言罗里罗嗦,一句话反反复复讲多少遍,使人耳根不得清静,无法静心去思考,话虽多却无效。
三、语言的启发性
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即使是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也需要教师语言具有启发性,更何况我们所实施的自主互动教学模式。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教师会设计出不同的设问方式,而有的提问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有的就起不到这样的作用,也就是没有启发性。所谓有启发性,就是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空间。不少老师都有一个急于将结果或方法抛给学生的毛病,于是反映在语言上就是“直抒胸臆”留给学生的往往只剩下“是”或“不
是”了。
四、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高度知识性和大容量性是不够的,若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原本预期的效果便于无形中大大削弱了。
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即使知识容量再大,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仍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我听过一节课老师语言平平,使前一节课还生龙活虎的学生一下像被打了霜的茄子,更有甚者在下面大呼“催眠曲”,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西方文化通过媒体领域的渐渐“入侵”,语言幽默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插话。这种“碎语”往往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反之,教师语言要忌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 “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要作到: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