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工具性的基础学科,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日用工具。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语文的地位和作用将显得更加突出。语文素质的提高对整个中华民族科学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当前推进的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阅读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且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一种能力。“阅读可以改变人生,改变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也正是对学生阅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在阅读中不断创新的能力的培养,否则就谈不上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适当的训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让学生成为学习和阅读的主体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首先要我们教师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和阅读的主体。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不应持续那种“牵牛式”的提问,也不应传承那种“自以为是”式的课文剖析或能力训练,而应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让他们主动地阅读。在阅读中寻找问题,探究作者意图,探究文章真谛,对文章的艺术特点,写作方式等进行评价,并对之加以吸收和应用,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如:我再讲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时,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自己去寻找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各式各样,丰富而精彩,很有启发性。总结如下;(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数学中的答案不都是唯一的吗?(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3)本文只要论述了什么问题?(4)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的人?(5)我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学生在寻找这些问题的时候,兴趣很高。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求同存异。老师因势利导,问题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我不失时机的引导你们在学习了本文后看事物的思维方式,有无变化?学生很容易想到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我们只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留意细小的想法,就会成为有创造力的人,同时,也探究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老师在平时讲课时,如果稍加留意,给学生创设创造性思维的情景和机会,学生的创新能力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课堂外的延伸可以在同一主题下,让学生自主发掘、自主选择、自主比较,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在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延伸题,九年级一班的学生失掉自信力了。论据是:(1)月考后我看到个别学生自信力不足。(2)个别学生课堂上听讲不认真,发言不积极不高。(3)有的学生完不成作业,有厌学情绪。我的论据能否有力的 证明论点,你将如何反驳?这一题针对本班学生,学生个个不服气。憋足了劲儿要把老师的论点驳倒,学生情绪高涨,发言积极,驳斥的有理有据,把课堂推向了高潮。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亦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样一篇文章,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让学生读出了自己心中的主角特色,与作品中的人物形成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产生阅读的内在驱力。
2. 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平时生活的一部分
教师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有意识的为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的机会,为学生推介有意义的课外读物,如当代时文散文,优秀小说,古典名著等。比如:学习过《杨修之死》一课,我向学生推荐青少年读本的《三国演义》,并开展我讲“三国小故事”的主题班会,每位同学讲一至两个,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在阅读中培养兴趣。让学生自己制定读书计划,并定期写一些读后感等,逐渐使他们养成勤读书的习惯。这样学生就可以逐渐从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乐趣,逐步体会到读书时的那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沉神醉”的享受。与书中的人物形成共鸣,随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心情激荡;偶有顿悟,疾书几行,留下自己思想的闪光点。通过阅读一些伟大的作品,使学生自己开掘一个更加深邃广阔的世界,从而具有更加高远的目光和志向,更为顽强的意志,更为高尚的人格。
但阅读,也不能仅凭兴趣。要正确引导学生,多读、有益的书籍文章。不能仅停留在一些时尚流行的浅薄之文上。要培养他们广泛阅读的兴趣,多读些中外名著,时代美文,哲理文章等,这对于培养学生完整正确的审美情趣,乃至健全的人格都是非常重要的。
林语堂说:“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的意见,即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说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已来云人。”学生养成爱阅读的习惯后,要让他们学会“拿来”,批判的看待书中文词,艺术,思想,在阅读中应寻求创造的支点。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使万物皆为我所用,不为偏激的言辞所蛊惑,不为低级的东西所侵蚀。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中求异,求新,培养和塑造自己的个性。使阅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阅读中锻炼自己的创造性,为以后更好的适应创造型社会打下基础。
3. 注意学生写作和阅读的结合
阅读和写作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关联紧密。文章都是写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让人阅读,向人们表述事情,传达思想。一个人如果没有阅读的积累,就很难写出好的文章来;而如果阅读能力不足,有好的文章也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主张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训练的结合。
放开学生手脚,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阅读,准备笔记,随意写下文中的好句子,或者自己的一些感受,看法等,不一而足,逐步积累。逐渐让学生产生阅读后就想写点东西的冲动,以阅读促写作。在学生形成读写结合的习惯以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如中学阶段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一种文体形式的文章时,了解其特点,掌握其规律,然后重点作这一文体的专项写作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其写作水平的目的。而在进行写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平时积累的词汇有限,会逐渐感觉词汇的缺乏,从而渴求更大量的阅读积累,达到以写作催阅读的目的。读写互动,学生在努力提高阅读水平的同时,积累了写作素材,写作过程中产生渴求继续阅读的愿望,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便不再是学生们头痛的问题了,而成为他们愿意做,想做,会做的乐事了。
阅读是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认知传统、继承传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让学生自己找到登梯的入口,择路上山。在中学阶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写作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也为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更快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更是创建学习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奠基工程。
阅读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且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一种能力。“阅读可以改变人生,改变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也正是对学生阅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在阅读中不断创新的能力的培养,否则就谈不上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适当的训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让学生成为学习和阅读的主体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首先要我们教师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和阅读的主体。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不应持续那种“牵牛式”的提问,也不应传承那种“自以为是”式的课文剖析或能力训练,而应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让他们主动地阅读。在阅读中寻找问题,探究作者意图,探究文章真谛,对文章的艺术特点,写作方式等进行评价,并对之加以吸收和应用,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如:我再讲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时,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自己去寻找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各式各样,丰富而精彩,很有启发性。总结如下;(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数学中的答案不都是唯一的吗?(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3)本文只要论述了什么问题?(4)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的人?(5)我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学生在寻找这些问题的时候,兴趣很高。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求同存异。老师因势利导,问题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我不失时机的引导你们在学习了本文后看事物的思维方式,有无变化?学生很容易想到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我们只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留意细小的想法,就会成为有创造力的人,同时,也探究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老师在平时讲课时,如果稍加留意,给学生创设创造性思维的情景和机会,学生的创新能力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课堂外的延伸可以在同一主题下,让学生自主发掘、自主选择、自主比较,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在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延伸题,九年级一班的学生失掉自信力了。论据是:(1)月考后我看到个别学生自信力不足。(2)个别学生课堂上听讲不认真,发言不积极不高。(3)有的学生完不成作业,有厌学情绪。我的论据能否有力的 证明论点,你将如何反驳?这一题针对本班学生,学生个个不服气。憋足了劲儿要把老师的论点驳倒,学生情绪高涨,发言积极,驳斥的有理有据,把课堂推向了高潮。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亦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样一篇文章,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让学生读出了自己心中的主角特色,与作品中的人物形成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产生阅读的内在驱力。
2. 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平时生活的一部分
教师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有意识的为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的机会,为学生推介有意义的课外读物,如当代时文散文,优秀小说,古典名著等。比如:学习过《杨修之死》一课,我向学生推荐青少年读本的《三国演义》,并开展我讲“三国小故事”的主题班会,每位同学讲一至两个,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在阅读中培养兴趣。让学生自己制定读书计划,并定期写一些读后感等,逐渐使他们养成勤读书的习惯。这样学生就可以逐渐从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乐趣,逐步体会到读书时的那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沉神醉”的享受。与书中的人物形成共鸣,随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心情激荡;偶有顿悟,疾书几行,留下自己思想的闪光点。通过阅读一些伟大的作品,使学生自己开掘一个更加深邃广阔的世界,从而具有更加高远的目光和志向,更为顽强的意志,更为高尚的人格。
但阅读,也不能仅凭兴趣。要正确引导学生,多读、有益的书籍文章。不能仅停留在一些时尚流行的浅薄之文上。要培养他们广泛阅读的兴趣,多读些中外名著,时代美文,哲理文章等,这对于培养学生完整正确的审美情趣,乃至健全的人格都是非常重要的。
林语堂说:“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的意见,即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说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已来云人。”学生养成爱阅读的习惯后,要让他们学会“拿来”,批判的看待书中文词,艺术,思想,在阅读中应寻求创造的支点。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使万物皆为我所用,不为偏激的言辞所蛊惑,不为低级的东西所侵蚀。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中求异,求新,培养和塑造自己的个性。使阅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阅读中锻炼自己的创造性,为以后更好的适应创造型社会打下基础。
3. 注意学生写作和阅读的结合
阅读和写作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关联紧密。文章都是写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让人阅读,向人们表述事情,传达思想。一个人如果没有阅读的积累,就很难写出好的文章来;而如果阅读能力不足,有好的文章也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主张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训练的结合。
放开学生手脚,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阅读,准备笔记,随意写下文中的好句子,或者自己的一些感受,看法等,不一而足,逐步积累。逐渐让学生产生阅读后就想写点东西的冲动,以阅读促写作。在学生形成读写结合的习惯以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如中学阶段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一种文体形式的文章时,了解其特点,掌握其规律,然后重点作这一文体的专项写作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其写作水平的目的。而在进行写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平时积累的词汇有限,会逐渐感觉词汇的缺乏,从而渴求更大量的阅读积累,达到以写作催阅读的目的。读写互动,学生在努力提高阅读水平的同时,积累了写作素材,写作过程中产生渴求继续阅读的愿望,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便不再是学生们头痛的问题了,而成为他们愿意做,想做,会做的乐事了。
阅读是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认知传统、继承传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让学生自己找到登梯的入口,择路上山。在中学阶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写作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也为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更快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更是创建学习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奠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