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和旅游是河南经济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板块,两产业的融合势在必行。文章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的资源融合、产品融合及运营融合三个方面对两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河南 旅游产业 文化产业 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作为目前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已经渗透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既包括两产业间的资源融合,又包括两产业间的产品融合,同时还涉及产业运营过程中的融合。河南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其发展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均取得较好成绩,《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平台上促进和加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实现中原文化旅游产业优化升级,这将决定着河南旅游是否能够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一、河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1.资源融合已见成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资源方面的融合发展,使文化资源的内涵得到挖掘,提升了文化资源的市场化水平,另一方面使旅游资源具有更丰富的文化意义,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从而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中拥有更大的空间。河南旅游资源丰富,资源单体近四万个,涉及8个主类、30个亚类、148个基本类型,许多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其中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而成的人文资源尤为突出,基本上涵盖了中国旅游文化资源的所有类型。以古都文化资源为例,作为中原腹地的河南,长期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到公元11世纪的金代这3500多年间,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中国八大古都河南独占一半,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之都安阳及成汤毫都郑州。河南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古都资源,结合旅游发展的需要,将郑、汴、洛三大古都打造成中原文化之旅的主要载体,使古老都城成为现代化旅游城市,文化得到传播,旅游得到推动。
2.融合产品反映良好 。河南文化旅游的发展起步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2000年以来,全省立足河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郑、汴、洛为核心,将世界文化遗产、古都、历史文化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组合起来,旨在打造中原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三点一线”旅游产品一度成为河南旅游的名片。随后,全省各地积极整合文物、教育、旅游等不同部门的相关文化资源,形成了大批文物景点。诸如龙门石窟、开封山陕甘会馆、登封嵩阳书院、叶县县衙、新郑郑韩故城、郑王陵、三门峡虢国博物馆、洛阳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南阳府衙、内乡县衙等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品味的文化景点,这些文化旅游景点已经成为河南省文化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文化旅游的龙头景区洛阳龙门石窟和嵩山少林寺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开封清明上河园、新郑皇帝故里等景区、景点也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别具一格的看点而著称于海内外。《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大型演艺项目等,大大提高了全省旅游的文化品位,成为河南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3.运营融合成功尝试。如何使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资源得到融合,打造成功融合产品,这需要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进行运营融合,从而释放两类资源的吸引力,强化文化旅游产品的营销效果。河南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且年代久远,对这些资源的认知与理解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否则其新引力无从彰显。如何能使阳春白雪的文化内涵被大众所认识和接受,就需要文化产业的帮助,文化产品的包容性,文化传播的快捷性,文化受众的广泛多元性,都是的其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难得的契合点,进而带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获得双赢的发展。
目前,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可分为历史文化类旅游产业与社会文化类旅游产业两大类。历史文化类旅游产业主要包括由物质性历史文化资源为主体开发出来的景区、景点、博物馆、纪念馆和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历史文化园、历史名人园、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历史文化类博物馆等,前者典型代表为少林寺、龙门石窟等;后者典型代表如清明上河园。这類旅游资源开发主要由旅游产业组织运营。社会文化类旅游产业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以民族或都市民俗旅游点等为主的民俗文化旅游类景点,典型代表有淮阳太昊陵庙会、濮阳和周口杂技等;以定点实景剧场、主题公园、地方特产购物街等为主休闲娱乐旅游类产业,典型代表如《大河秀典》、《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以武术馆、美术馆、地方文化展览馆、民间工艺场所等为主的社会文化设施类产业,典型代为河南省博物院、虢国博物馆等,以上三类都是由社会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出来的文化旅游产业组织运营。
二、河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1.资源融合存在的问题。第一,对省内的可用资源缺乏精确把握,影响融合的广度与深度。针对文化资源的普查和评价,目前全省缺乏严格化、标准化规范和实践,部分地方针对具体景点和目的地的开发有过一些相关调查,但缺乏科学和系统的方法指导。直接导致省内大量旅游及文化资源“养在深闺人未知”,从而影响资源的融合的基础。
第二,资源融合缺乏大局观念,造成重复雷同。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文物古迹遍布,部分地方资源具有高度相似性,在开发的过程中,尚未形成“大河南、大文化、大旅游”的整体观念,区域之间少有沟通与协作,造成重复建设和产品的雷同,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
第三,资源融合创新不足,缺乏持续发展动力。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主要停留在对宗教历史、民俗风情等内容的挖掘和宣传,曾经取得不错成绩,但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对于中原文化民间工艺、历史文物、民族节庆活动等元素缺乏科学合理的包装与营销,从而使整个河南文化旅游缺乏持续发展的活力,无论是融合的元素还是融合的形式都急需创新的思维和实践。
2.产品融合存在的问题。产品是资源融合的结果,由于资源融合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现今河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而成的产品也并非很理想。一方面,精品数量较少且雷同现象明显,针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普遍缺乏系统性,大部分产品的打造多为简单规划的低水平项目,将房屋做旧简单装修即成为对外开放的古建筑,将节目表演放到景区进行即成为民俗演出,直接导致大部分地方建筑是一样的,几乎所有的演出也是相仿的。另一方面产品形象不够突出,难以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每个人都知道河南文化厚重,历史源远流长,但无论是逛城市、去景点、看节目都缺乏统一的产品或目的地形象,景点好看但对目的地缺乏认知,节目精彩但无法获知区域的文化内涵,从而导致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有个案的成功,但没有实现整体的繁荣,游客能获得当下的快感,但无法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象。 3.运营融合存在的问题。河南文化旅游无论是在资源融合和产品融合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其运营过程中也存在提升的空间。一方面,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一定程度应用,出现过一枝独秀,部分区域有成功的产品,曾经享誉国内外,但从全域旅游的角度,河南旅游并未出现百花齐放,协同发展,直接表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游客只知少林,而不知郑州,游玩龙门,而忽略洛阳。另一方面,文化和旅游原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融合发展给两者带来发展的契机但也存在管理不顺矛盾丛生的局面,无论是在区域的发展规划中,还是在具体项目的实施管理中,谁开发、谁管理、谁优先等问题都会造成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纠纷和矛盾,从而使得项目开展困难,资金、人力、政策难以落实和保障,无法形成合力进行运营。整合资源,开发产品,合力运营是两产业融合发展必须要走的道路,目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使融合发展遇到了瓶颈和障碍,如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谐发展需要统一的思路科学的管理。
三、促进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建议
1.制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融合发展是产业升级发展的有效途径,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势在必行,同时,作为新兴的处于成长阶段的文化旅游产业,其资源融合、产品融合和运营融合都存在突出的问题和矛盾,这就需要结合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制定专业的科学的发展规划。一方面,规划应具备前瞻性和宏观性,旨在在较高的起点上对整个区域的文化旅游发展进行思路的梳理和布局的安排,对其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进行深度挖掘和精心策划;另一方面,规划应具备科学性和实用性,将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放在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选择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化旅游产业科研机构和规划部门共同编制,科学设立文化旅游框架,优化文化旅游区域布局,树立品牌和精品意识,同时要注意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力求规划的可行性和全面性,争取使规划落到实处,不留遗憾;另外,规划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河南历史文化厚重,但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规划中应着力体现其吸引力挖掘其旅游功能,但也要以保护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2.探索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途径。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产品的开发是关键。河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在体验经济到来的今天,如何在原有产品开发的基础上,深度释放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与潜力,满足游客日益提高的文化旅游需求,就需要创新产品开发的思路与途径。
首先是资源的选择,产品开发所凭借的资源首先应具有体验的可能性,以资源为基础所打造的旅游项目要能够满足大众旅游需求。其次是主题的确定,从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旅游产品,要能够明确一个或几个主题,即产品的基本形象,它源自于资源本身的特性,同时也取决于开发设计主体对其核心内涵的把握。再次是载体的确定,抽象的文化内涵要得到具体的释放,还要彰显一定的主题,这就需要选择打造合适的载体,现有的载体可以通过整合重新利用,更重要的是要探索不同的形式和风格载体完成产品的创新。最后商业化运作,任何产品价值的实现都是在市场上完成的,旅游产品实现其价值的途径就是将其推向市场,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将产品推向市场以及怎样推向什么市场。
3.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产业集聚是产业升级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文化旅游发展氛围,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也有着突出的优势。目前,以人文遗存和生态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旅游景点或景区是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主要形式,其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整体创意不足,产业化程度比较低,还没有形成知名的园区文化品牌,更谈不上品牌拉动效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构建知名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首先要有好的创意,这是构建产业园区的基础;其次要提升产品的体验功能,增加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吸引力;最后要注意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将相关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使其在空间和功能上实现集聚,真正获得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太政、陈准、王吉祥.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河南大学学报,2013(5).
[2]李庚香.“旅游立省”战略与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
[3]徐丽霞.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讨.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2).
[4]李雪琴.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旅游纵览,2013(6).
[5]辛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河南大学,2013(5).
[6]王向杰.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郑州大学,2008(12).
[7]林育彬,李慧新等.基于体验视角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探索.商场现代化,2008(1).
作者简介:徐露,1981年12月生,女,汉族,河南商丘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编号:2015BJJ065)阶段性研究成果;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编号:2015B136)阶段性研究成果;鄭州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郑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编号:153PRKXF254)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河南 旅游产业 文化产业 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作为目前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已经渗透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既包括两产业间的资源融合,又包括两产业间的产品融合,同时还涉及产业运营过程中的融合。河南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其发展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均取得较好成绩,《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平台上促进和加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实现中原文化旅游产业优化升级,这将决定着河南旅游是否能够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一、河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1.资源融合已见成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资源方面的融合发展,使文化资源的内涵得到挖掘,提升了文化资源的市场化水平,另一方面使旅游资源具有更丰富的文化意义,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从而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中拥有更大的空间。河南旅游资源丰富,资源单体近四万个,涉及8个主类、30个亚类、148个基本类型,许多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其中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而成的人文资源尤为突出,基本上涵盖了中国旅游文化资源的所有类型。以古都文化资源为例,作为中原腹地的河南,长期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到公元11世纪的金代这3500多年间,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中国八大古都河南独占一半,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之都安阳及成汤毫都郑州。河南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古都资源,结合旅游发展的需要,将郑、汴、洛三大古都打造成中原文化之旅的主要载体,使古老都城成为现代化旅游城市,文化得到传播,旅游得到推动。
2.融合产品反映良好 。河南文化旅游的发展起步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2000年以来,全省立足河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郑、汴、洛为核心,将世界文化遗产、古都、历史文化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组合起来,旨在打造中原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三点一线”旅游产品一度成为河南旅游的名片。随后,全省各地积极整合文物、教育、旅游等不同部门的相关文化资源,形成了大批文物景点。诸如龙门石窟、开封山陕甘会馆、登封嵩阳书院、叶县县衙、新郑郑韩故城、郑王陵、三门峡虢国博物馆、洛阳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南阳府衙、内乡县衙等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品味的文化景点,这些文化旅游景点已经成为河南省文化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文化旅游的龙头景区洛阳龙门石窟和嵩山少林寺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开封清明上河园、新郑皇帝故里等景区、景点也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别具一格的看点而著称于海内外。《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大型演艺项目等,大大提高了全省旅游的文化品位,成为河南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3.运营融合成功尝试。如何使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资源得到融合,打造成功融合产品,这需要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进行运营融合,从而释放两类资源的吸引力,强化文化旅游产品的营销效果。河南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且年代久远,对这些资源的认知与理解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否则其新引力无从彰显。如何能使阳春白雪的文化内涵被大众所认识和接受,就需要文化产业的帮助,文化产品的包容性,文化传播的快捷性,文化受众的广泛多元性,都是的其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难得的契合点,进而带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获得双赢的发展。
目前,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可分为历史文化类旅游产业与社会文化类旅游产业两大类。历史文化类旅游产业主要包括由物质性历史文化资源为主体开发出来的景区、景点、博物馆、纪念馆和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历史文化园、历史名人园、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历史文化类博物馆等,前者典型代表为少林寺、龙门石窟等;后者典型代表如清明上河园。这類旅游资源开发主要由旅游产业组织运营。社会文化类旅游产业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以民族或都市民俗旅游点等为主的民俗文化旅游类景点,典型代表有淮阳太昊陵庙会、濮阳和周口杂技等;以定点实景剧场、主题公园、地方特产购物街等为主休闲娱乐旅游类产业,典型代表如《大河秀典》、《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以武术馆、美术馆、地方文化展览馆、民间工艺场所等为主的社会文化设施类产业,典型代为河南省博物院、虢国博物馆等,以上三类都是由社会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出来的文化旅游产业组织运营。
二、河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1.资源融合存在的问题。第一,对省内的可用资源缺乏精确把握,影响融合的广度与深度。针对文化资源的普查和评价,目前全省缺乏严格化、标准化规范和实践,部分地方针对具体景点和目的地的开发有过一些相关调查,但缺乏科学和系统的方法指导。直接导致省内大量旅游及文化资源“养在深闺人未知”,从而影响资源的融合的基础。
第二,资源融合缺乏大局观念,造成重复雷同。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文物古迹遍布,部分地方资源具有高度相似性,在开发的过程中,尚未形成“大河南、大文化、大旅游”的整体观念,区域之间少有沟通与协作,造成重复建设和产品的雷同,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
第三,资源融合创新不足,缺乏持续发展动力。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主要停留在对宗教历史、民俗风情等内容的挖掘和宣传,曾经取得不错成绩,但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对于中原文化民间工艺、历史文物、民族节庆活动等元素缺乏科学合理的包装与营销,从而使整个河南文化旅游缺乏持续发展的活力,无论是融合的元素还是融合的形式都急需创新的思维和实践。
2.产品融合存在的问题。产品是资源融合的结果,由于资源融合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现今河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而成的产品也并非很理想。一方面,精品数量较少且雷同现象明显,针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普遍缺乏系统性,大部分产品的打造多为简单规划的低水平项目,将房屋做旧简单装修即成为对外开放的古建筑,将节目表演放到景区进行即成为民俗演出,直接导致大部分地方建筑是一样的,几乎所有的演出也是相仿的。另一方面产品形象不够突出,难以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每个人都知道河南文化厚重,历史源远流长,但无论是逛城市、去景点、看节目都缺乏统一的产品或目的地形象,景点好看但对目的地缺乏认知,节目精彩但无法获知区域的文化内涵,从而导致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有个案的成功,但没有实现整体的繁荣,游客能获得当下的快感,但无法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象。 3.运营融合存在的问题。河南文化旅游无论是在资源融合和产品融合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其运营过程中也存在提升的空间。一方面,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一定程度应用,出现过一枝独秀,部分区域有成功的产品,曾经享誉国内外,但从全域旅游的角度,河南旅游并未出现百花齐放,协同发展,直接表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游客只知少林,而不知郑州,游玩龙门,而忽略洛阳。另一方面,文化和旅游原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融合发展给两者带来发展的契机但也存在管理不顺矛盾丛生的局面,无论是在区域的发展规划中,还是在具体项目的实施管理中,谁开发、谁管理、谁优先等问题都会造成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纠纷和矛盾,从而使得项目开展困难,资金、人力、政策难以落实和保障,无法形成合力进行运营。整合资源,开发产品,合力运营是两产业融合发展必须要走的道路,目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使融合发展遇到了瓶颈和障碍,如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谐发展需要统一的思路科学的管理。
三、促进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建议
1.制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融合发展是产业升级发展的有效途径,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势在必行,同时,作为新兴的处于成长阶段的文化旅游产业,其资源融合、产品融合和运营融合都存在突出的问题和矛盾,这就需要结合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制定专业的科学的发展规划。一方面,规划应具备前瞻性和宏观性,旨在在较高的起点上对整个区域的文化旅游发展进行思路的梳理和布局的安排,对其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进行深度挖掘和精心策划;另一方面,规划应具备科学性和实用性,将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放在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选择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化旅游产业科研机构和规划部门共同编制,科学设立文化旅游框架,优化文化旅游区域布局,树立品牌和精品意识,同时要注意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力求规划的可行性和全面性,争取使规划落到实处,不留遗憾;另外,规划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河南历史文化厚重,但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规划中应着力体现其吸引力挖掘其旅游功能,但也要以保护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2.探索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途径。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产品的开发是关键。河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在体验经济到来的今天,如何在原有产品开发的基础上,深度释放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与潜力,满足游客日益提高的文化旅游需求,就需要创新产品开发的思路与途径。
首先是资源的选择,产品开发所凭借的资源首先应具有体验的可能性,以资源为基础所打造的旅游项目要能够满足大众旅游需求。其次是主题的确定,从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旅游产品,要能够明确一个或几个主题,即产品的基本形象,它源自于资源本身的特性,同时也取决于开发设计主体对其核心内涵的把握。再次是载体的确定,抽象的文化内涵要得到具体的释放,还要彰显一定的主题,这就需要选择打造合适的载体,现有的载体可以通过整合重新利用,更重要的是要探索不同的形式和风格载体完成产品的创新。最后商业化运作,任何产品价值的实现都是在市场上完成的,旅游产品实现其价值的途径就是将其推向市场,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将产品推向市场以及怎样推向什么市场。
3.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产业集聚是产业升级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文化旅游发展氛围,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也有着突出的优势。目前,以人文遗存和生态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旅游景点或景区是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主要形式,其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整体创意不足,产业化程度比较低,还没有形成知名的园区文化品牌,更谈不上品牌拉动效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构建知名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首先要有好的创意,这是构建产业园区的基础;其次要提升产品的体验功能,增加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吸引力;最后要注意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将相关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使其在空间和功能上实现集聚,真正获得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太政、陈准、王吉祥.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河南大学学报,2013(5).
[2]李庚香.“旅游立省”战略与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
[3]徐丽霞.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讨.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2).
[4]李雪琴.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旅游纵览,2013(6).
[5]辛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河南大学,2013(5).
[6]王向杰.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郑州大学,2008(12).
[7]林育彬,李慧新等.基于体验视角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探索.商场现代化,2008(1).
作者简介:徐露,1981年12月生,女,汉族,河南商丘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编号:2015BJJ065)阶段性研究成果;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编号:2015B136)阶段性研究成果;鄭州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郑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编号:153PRKXF25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