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见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阅读时,往往只注意粗略的了解大意,不善于去欣赏、咀嚼精彩的细节描写;写作文时,也往往不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只是一味概括地叙述。殊不知,一篇文学作品的闪光点往往就在细节描写上。想一想自己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那些留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也往往是作品中的精彩的细节。请看《红楼梦》中写“笑”的一段文字:“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一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这里写了八个人的笑,全采用的细节描写,十分逼真地写出了各种笑态,十分贴切地反映了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不同性格,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十分精彩的细节描写,他们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也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范进中举》一文中。有两处关于胡屠户的神态细节描写。第一处,胡屠户带了一副大肠、一瓶酒来庆贺范进进学,“吃到日西时分”,“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第二处,范进中举,喜极发疯,胡屠户被众人请去“治疯”,他“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两处细节描写十分精当、巧妙。衣服不是穿着,而是“横披”,既写出了胡屠户酒足饭饱,浑身发热的样貌,又更突出了胡屠户的俗气和傲气,他目空一切,根本不把穷困潦倒、窝囊透顶的女婿放在眼里。“而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除了表现胡屠户的职业特点和习惯性动作外,更突出了那股盛气凌人的凶劲。平常杀猪,当然要“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治疯”也积习不改,竟然用对付猪的方式来对付女婿,这样写,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令人忍俊不禁。
俄国著名的小说家契诃夫写的优秀短篇小说《变色龙》塑造了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虚伪狡诈的小丑形象。这个小丑一出场,就“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一副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样子。这“新的军大衣”一“穿”,他俨然成了救世主。可是,随着“狗咬人”事件的出现,这个小丑却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践踏法律,信口雌黄,装腔作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硬是人模狗样地把一桩“狗案”弄得啼笑皆非,在众人面前,威风耍尽,机关算尽,洋相出尽,只得“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直走了”,活脱脱暴露出夹着尾巴落荒而逃的沙皇走狗的丑态。作者抓住“军大衣”这个服饰细节和一“穿”一“裹”这两个动作细节,十分准确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军大衣”再大,“穿”得再“新”,“裹”得再“紧”,总难遮住卑鄙的嘴脸和丑恶的灵魂。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冬天雪地里捕鸟的乐趣,完全从一个孩子的兴趣、从生活的情趣着眼,写得有滋有味,一幅“雪地捕鸟图”便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他写道:“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文字,一连用了七八个动词,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捕鸟的整个过程。每当学生们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就自然会引起共鸣,不少学生在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也留下过一些童年的印象,不过,经鲁迅先生这么细细一描绘,就变得那么清晰,那么鲜活,那么诱人起来。鲁迅先生善于抓住细微的动作,表现生活的情趣,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这在《孔乙己》、《社戏》等课文中同样可以看到。
这些细节描写,无论是神态、服饰还是动作,都有很强的表达功能。有时,作者还善于通过细节的对比来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生活,反映历史面貌。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中几个人物穿鞋的细节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徐特立为自费创办家乡的一所小学,省吃俭用,竟然穿着草鞋上课堂;毛泽东的一双布鞋破烂不堪,杨昌济老师拿钱让他买双布鞋,他却买了书来读;刘俊卿家贫如洗,却贪图享受,向积劳成疾的父亲索要七块大洋买了一双高级皮鞋。这些细节,如同一面面镜子,照出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人生追求。
细节描写得益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和细腻情感。因此,引导学生鉴赏细节描写、学习细节描写,就要首先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细节,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体验生活中的细节,研究生活中的细节,处处做有心人,处处做有情人,培养细腻的情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情文并茂的好文章来。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十分精彩的细节描写,他们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也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范进中举》一文中。有两处关于胡屠户的神态细节描写。第一处,胡屠户带了一副大肠、一瓶酒来庆贺范进进学,“吃到日西时分”,“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第二处,范进中举,喜极发疯,胡屠户被众人请去“治疯”,他“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两处细节描写十分精当、巧妙。衣服不是穿着,而是“横披”,既写出了胡屠户酒足饭饱,浑身发热的样貌,又更突出了胡屠户的俗气和傲气,他目空一切,根本不把穷困潦倒、窝囊透顶的女婿放在眼里。“而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除了表现胡屠户的职业特点和习惯性动作外,更突出了那股盛气凌人的凶劲。平常杀猪,当然要“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治疯”也积习不改,竟然用对付猪的方式来对付女婿,这样写,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令人忍俊不禁。
俄国著名的小说家契诃夫写的优秀短篇小说《变色龙》塑造了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虚伪狡诈的小丑形象。这个小丑一出场,就“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一副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样子。这“新的军大衣”一“穿”,他俨然成了救世主。可是,随着“狗咬人”事件的出现,这个小丑却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践踏法律,信口雌黄,装腔作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硬是人模狗样地把一桩“狗案”弄得啼笑皆非,在众人面前,威风耍尽,机关算尽,洋相出尽,只得“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直走了”,活脱脱暴露出夹着尾巴落荒而逃的沙皇走狗的丑态。作者抓住“军大衣”这个服饰细节和一“穿”一“裹”这两个动作细节,十分准确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军大衣”再大,“穿”得再“新”,“裹”得再“紧”,总难遮住卑鄙的嘴脸和丑恶的灵魂。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冬天雪地里捕鸟的乐趣,完全从一个孩子的兴趣、从生活的情趣着眼,写得有滋有味,一幅“雪地捕鸟图”便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他写道:“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文字,一连用了七八个动词,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捕鸟的整个过程。每当学生们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就自然会引起共鸣,不少学生在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也留下过一些童年的印象,不过,经鲁迅先生这么细细一描绘,就变得那么清晰,那么鲜活,那么诱人起来。鲁迅先生善于抓住细微的动作,表现生活的情趣,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这在《孔乙己》、《社戏》等课文中同样可以看到。
这些细节描写,无论是神态、服饰还是动作,都有很强的表达功能。有时,作者还善于通过细节的对比来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生活,反映历史面貌。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中几个人物穿鞋的细节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徐特立为自费创办家乡的一所小学,省吃俭用,竟然穿着草鞋上课堂;毛泽东的一双布鞋破烂不堪,杨昌济老师拿钱让他买双布鞋,他却买了书来读;刘俊卿家贫如洗,却贪图享受,向积劳成疾的父亲索要七块大洋买了一双高级皮鞋。这些细节,如同一面面镜子,照出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人生追求。
细节描写得益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和细腻情感。因此,引导学生鉴赏细节描写、学习细节描写,就要首先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细节,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体验生活中的细节,研究生活中的细节,处处做有心人,处处做有情人,培养细腻的情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情文并茂的好文章来。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