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展开了论述,期望抛砖引玉,对同行有所启发。
【关键词】农村初中物理 存在的问题
应对措施 应注意的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物理确实是“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个科目,特别是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学习难度可想而知,但针对物理教学的特点和学习特点,物理教师因地制宜、迎难而上,破解困局,寻找解决对策,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一、当前,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吃透”教材。
教师多是“背课”而不是“备课”,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概念和规律中描述的一切。因此,教师只有先把教材分析透彻后,才能充分地发挥教材的优点,克服不足,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处理教材,打开思路,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质量。
2、物理实验流于形式。
初中物理教材两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共四十七个,但初中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对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教师则是能省就省,使实验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使得学生经过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概括成为理性的认识,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并能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滞后。
3、课后习题没有“坡度”
教师多用“题海战”,没有将课后的习题加以变通,或改变其提问的方式,抓住本质与不变的量,让理论知识在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学生疲于应付,丧失了学习兴趣。
4、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太少。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让学生在动手中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在这种活动中有一部分好动的学生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小天地,并能看到自己的成功,享受知识带来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应对措施。
1、备好课是前提。
物理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为重点。一堂成功的课就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充分认识这节课重要性的前提下,认真备课,做到教材、学情了然于心,精心组织教学,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这对提高物理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2、和谐氛围是基础。
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应该了解学生,热爱学生,亲近学生,面向学生全体。平时,教师进入教室大可不必板着脸,而应面带笑容,从感情上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更应主动亲近学生,给他们精神以巨大的支持。和学生心连心,在教学中才能密切配合,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3、激发学习兴趣是前提条件。
我们在上课时应努力挖掘教材,通过图片、录像、有趣的实验、生动的描述将更多的物理现象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趣味十足地积极开动脑筋去思索,去探求。另外要结合教材内容,借用图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介绍奇特的物理现象,使之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同时培养了学生对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4、培养科学精神是关键。
在教学活动中深刻体会到,物理学史教育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讲一些物理学史中催人泪下的事例。比如: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平民法拉第”;为了捍卫日心说,伽利略被先是被判终审监禁,后又改为在家软禁,但始终没有动摇他的信念,直到1642年1月8日病逝。这些故事,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可以激发他们献身物理的信念,也许会影响其一生。
三、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实施—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结论。这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明白真理获得不是偶然,追求真理的步伐生生不息,还有很多新的规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2、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物理教师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整合各项学习目标,精选探究内容,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益。来自于生活的知识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共鸣,最能让学生产生探究愿望,因此,探究活动的设计应紧密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越是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越是与学生的经验相矛盾的探究活动越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悟学生心智。
3、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新教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和反思者。要搞好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充分理解探究的本质,具备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一定教学策略和技巧的实施来达到圆满的教学效果。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合现实生活和学生的个性心理,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在学生探究实验中,使学生学会学习,知识与方法并重,提升学生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施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网络法或是读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
总之,要上好初中物理课,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磨合,并不断实践的过程,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收到效果,也需要我们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作者简介:祁永军(1982.03—),男,汉族,本科,咸阳市淳化县城关镇南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关键词】农村初中物理 存在的问题
应对措施 应注意的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物理确实是“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个科目,特别是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学习难度可想而知,但针对物理教学的特点和学习特点,物理教师因地制宜、迎难而上,破解困局,寻找解决对策,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一、当前,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吃透”教材。
教师多是“背课”而不是“备课”,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概念和规律中描述的一切。因此,教师只有先把教材分析透彻后,才能充分地发挥教材的优点,克服不足,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处理教材,打开思路,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质量。
2、物理实验流于形式。
初中物理教材两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共四十七个,但初中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对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教师则是能省就省,使实验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使得学生经过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概括成为理性的认识,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并能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滞后。
3、课后习题没有“坡度”
教师多用“题海战”,没有将课后的习题加以变通,或改变其提问的方式,抓住本质与不变的量,让理论知识在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学生疲于应付,丧失了学习兴趣。
4、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太少。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让学生在动手中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在这种活动中有一部分好动的学生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小天地,并能看到自己的成功,享受知识带来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应对措施。
1、备好课是前提。
物理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为重点。一堂成功的课就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充分认识这节课重要性的前提下,认真备课,做到教材、学情了然于心,精心组织教学,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这对提高物理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2、和谐氛围是基础。
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应该了解学生,热爱学生,亲近学生,面向学生全体。平时,教师进入教室大可不必板着脸,而应面带笑容,从感情上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更应主动亲近学生,给他们精神以巨大的支持。和学生心连心,在教学中才能密切配合,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3、激发学习兴趣是前提条件。
我们在上课时应努力挖掘教材,通过图片、录像、有趣的实验、生动的描述将更多的物理现象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趣味十足地积极开动脑筋去思索,去探求。另外要结合教材内容,借用图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介绍奇特的物理现象,使之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同时培养了学生对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4、培养科学精神是关键。
在教学活动中深刻体会到,物理学史教育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讲一些物理学史中催人泪下的事例。比如: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平民法拉第”;为了捍卫日心说,伽利略被先是被判终审监禁,后又改为在家软禁,但始终没有动摇他的信念,直到1642年1月8日病逝。这些故事,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可以激发他们献身物理的信念,也许会影响其一生。
三、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实施—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结论。这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明白真理获得不是偶然,追求真理的步伐生生不息,还有很多新的规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2、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物理教师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整合各项学习目标,精选探究内容,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益。来自于生活的知识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共鸣,最能让学生产生探究愿望,因此,探究活动的设计应紧密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越是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越是与学生的经验相矛盾的探究活动越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悟学生心智。
3、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新教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和反思者。要搞好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充分理解探究的本质,具备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一定教学策略和技巧的实施来达到圆满的教学效果。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合现实生活和学生的个性心理,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在学生探究实验中,使学生学会学习,知识与方法并重,提升学生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施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网络法或是读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
总之,要上好初中物理课,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磨合,并不断实践的过程,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收到效果,也需要我们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作者简介:祁永军(1982.03—),男,汉族,本科,咸阳市淳化县城关镇南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