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落实好党中央“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是当前德育的关键。建立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好各类课程的教学资源,与思政理论课协同育人,推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本文就如何有效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建构提出改革思路和具体方向。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德育
自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之后,国家不但多次强调新时代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以文件的形式不间断地明确了在各个教育环节渗透德育的重要性。据此可见,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的建构势在必行,这是我们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重要工作。
一、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的建构契合当代大学生特点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德育现状不仅仅是一个群体的精神共相,更是我们优化教育机制的主要着力点。如今的大学生已逐渐是“00后”的一代,这些学生从出生到成长都生活在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是属于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一代人。在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只有构建课程思政德育模式才能真正契合这一代大学生的特点。
通过以往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流变与选择等研究,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作为从小就已经信息化了的一代,他们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上有着自己独特而鲜明的特征,许多传统理念在他们身上受到挑战,德育新模式的建构迫在眉睫。前期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更趋向于自我化、务实化、多元化,但他们却是最容易被引导和塑造的一代。我们发现,信息化所带来的信息大爆炸正是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对大学生精神建构起最大冲击的力量。这些影响包括信息焦虑与价值认同的矛盾、政治热情与冷漠并存的矛盾、社会认同困境等,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构期,对这些信息的处理缺乏经验,因而他们往往容易在认同与否定中摇摆不定。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有一个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强化,他们就能很快找准自己的定位。
我们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理念恰好契合当代大学生这种多元立体化的思想发展趋势。因此,课程思政德育模式是德育方法创新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德育教育必须担负的时代课题。构建课程思政德育模式可以彰显“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本源;可以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育人的宝贵资源,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可以有效推进德育体系改革,变革德育建设格局;可以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协同育人德育新模式,构建真正与当代大学生相契合的德育路径。
二、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的建构需要整合全体教育资源
1.坚守思政理论课主阵地,发挥好桥头堡的引领示范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阵地,要继续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示范作用。要利用好当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自媒体、新媒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传统德育优势;要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同时,要不断地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努力学习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为思政理论课的创新创造更多的可能。
2.充分挖掘所有课程的德育资源,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一体化德育格局
所有课程都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德育资源,在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的建构中,要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的有效资源。比如说《有机化学》课中就可以在讲到具体实验的时候,穿插一些爱国科学家的事迹,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元素;同样,在医药类专业课程中可以由我国传统的医药经典展开,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的基础之一就是大学各门课程,尤其是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未来发展的专业课程,只要认真做好教学设计的创新,仔细寻找专业课程与德育的契合点,深挖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就一定能够做到融会贯通、自然有效,进一步推进德育的有效渗透。
三、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中需要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
就目前德育整体情况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已经得到较好的发挥,建立起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德育体系,越来越多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故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的建构在现阶段是有赖于专业课程作用的最大发挥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专业课是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主干课程,是为各领域提供专门人才的基石。优秀的专业人才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与道德品质,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德育元素的渗入与专业培养目标和最终要求是相契合的。要完成课程思政德育模式的整体建构,首先需要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思政角度进行整合与修订。这需要在明确各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的基礎上,通过精心设计,将专业课程中蕴藏的德育元素提炼出来,继而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有效的德育元素融合到各部分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这样,各专业课教育在具体讲授中就有了明确的课程思政指导方向。
2.教学大纲的糅合
教学大纲是用来规定教学基本内容、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列入教学大纲的内容都是学生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要求。目前,思政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课程思政则是一种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之目的的课程观或教育模式,属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需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进一步强化德育要求,在做教学基本设计的时候要关联德育目标。可以在教学目的中添加德育目的,在教学任务中挖掘德育要求,在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上渗透德育元素,可以做出一系列专题,例如学习态度专题、职业认同专题、职业道德专题、行业法律知识专题等,在课堂授课、学习讨论、课外作业、学习汇报等教学环节中融入渗透,达到使德育覆盖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的目的。 3.教育内容的整合
可以深挖全课程资源。第一,传统思政课程仍然要发挥桥头堡的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将传统思政课程优势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新媒体相结合,在互动中提升传统思政课的亲和力,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二,所有的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课程思政”的整体架构建立在每一门课程的基础上,尤其专业课程的设计创新是实现“课程思政”之路的基础着力点。找到课程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深挖和提炼各门专业课程内蕴含的德育元素,做到“术与道相结合”,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和教学内容潜移默化的渗透渠道。
4.教学评价的整体性
建立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教学评价机制是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必要保障。须明确各专业课的除了知识育人外,更需要担负起德育使命,将德育工作的完成情况纳入常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教学评价机制,建立明确的课程思政育人奖惩机制,使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趋于具象化、现实化。引导和规范全体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在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机制的有效运行
课程思政德育机制是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保证机制的有效运行,可以有以下路径的设计:第一,明确基本原则,在确保高校德育的主场地位之下,才能制定有效的高校课程思政德育引导机制,因为德育与其他课程融合的前提是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第二,课程思政德育机制并不意味着将多种学科拼拼凑凑,组合起来用,而是应该遵循不同学科的交叉规律,遵循专业课教学发展规律,注重其他学科和思政理论课方法运用的可行性、相容性、贯通性和实践性,使之能真正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推动德育目标的实现;第三,优化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机制的的决策机制、反馈机制和调节机制,保障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机制的有效运行;第四,需要加大各项投入,优化组织结构,保障高校的科學德育体系的科学运行。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的建构契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有效路向。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的建构可通过整合全体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等来实现。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的发挥是根本,各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是改革主要着力点。
参考文献
[1]熊晓梅.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N].光明日报,2019-2-14(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D].外文出版社,2020-06-01(310).
[3]沙占华.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拓展路径[J]保定学院学报,2020(9).
[4]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0).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019年度科研项目“新时代课程思政德育机制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MXY201903)。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德育
自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之后,国家不但多次强调新时代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以文件的形式不间断地明确了在各个教育环节渗透德育的重要性。据此可见,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的建构势在必行,这是我们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重要工作。
一、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的建构契合当代大学生特点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德育现状不仅仅是一个群体的精神共相,更是我们优化教育机制的主要着力点。如今的大学生已逐渐是“00后”的一代,这些学生从出生到成长都生活在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是属于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一代人。在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只有构建课程思政德育模式才能真正契合这一代大学生的特点。
通过以往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流变与选择等研究,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作为从小就已经信息化了的一代,他们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上有着自己独特而鲜明的特征,许多传统理念在他们身上受到挑战,德育新模式的建构迫在眉睫。前期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更趋向于自我化、务实化、多元化,但他们却是最容易被引导和塑造的一代。我们发现,信息化所带来的信息大爆炸正是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对大学生精神建构起最大冲击的力量。这些影响包括信息焦虑与价值认同的矛盾、政治热情与冷漠并存的矛盾、社会认同困境等,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构期,对这些信息的处理缺乏经验,因而他们往往容易在认同与否定中摇摆不定。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有一个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强化,他们就能很快找准自己的定位。
我们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理念恰好契合当代大学生这种多元立体化的思想发展趋势。因此,课程思政德育模式是德育方法创新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德育教育必须担负的时代课题。构建课程思政德育模式可以彰显“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本源;可以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育人的宝贵资源,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可以有效推进德育体系改革,变革德育建设格局;可以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协同育人德育新模式,构建真正与当代大学生相契合的德育路径。
二、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的建构需要整合全体教育资源
1.坚守思政理论课主阵地,发挥好桥头堡的引领示范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阵地,要继续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示范作用。要利用好当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自媒体、新媒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传统德育优势;要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同时,要不断地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努力学习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为思政理论课的创新创造更多的可能。
2.充分挖掘所有课程的德育资源,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一体化德育格局
所有课程都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德育资源,在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的建构中,要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的有效资源。比如说《有机化学》课中就可以在讲到具体实验的时候,穿插一些爱国科学家的事迹,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元素;同样,在医药类专业课程中可以由我国传统的医药经典展开,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的基础之一就是大学各门课程,尤其是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未来发展的专业课程,只要认真做好教学设计的创新,仔细寻找专业课程与德育的契合点,深挖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就一定能够做到融会贯通、自然有效,进一步推进德育的有效渗透。
三、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中需要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
就目前德育整体情况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已经得到较好的发挥,建立起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德育体系,越来越多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故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的建构在现阶段是有赖于专业课程作用的最大发挥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专业课是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主干课程,是为各领域提供专门人才的基石。优秀的专业人才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与道德品质,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德育元素的渗入与专业培养目标和最终要求是相契合的。要完成课程思政德育模式的整体建构,首先需要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思政角度进行整合与修订。这需要在明确各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的基礎上,通过精心设计,将专业课程中蕴藏的德育元素提炼出来,继而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有效的德育元素融合到各部分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这样,各专业课教育在具体讲授中就有了明确的课程思政指导方向。
2.教学大纲的糅合
教学大纲是用来规定教学基本内容、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列入教学大纲的内容都是学生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要求。目前,思政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课程思政则是一种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之目的的课程观或教育模式,属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需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进一步强化德育要求,在做教学基本设计的时候要关联德育目标。可以在教学目的中添加德育目的,在教学任务中挖掘德育要求,在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上渗透德育元素,可以做出一系列专题,例如学习态度专题、职业认同专题、职业道德专题、行业法律知识专题等,在课堂授课、学习讨论、课外作业、学习汇报等教学环节中融入渗透,达到使德育覆盖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的目的。 3.教育内容的整合
可以深挖全课程资源。第一,传统思政课程仍然要发挥桥头堡的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将传统思政课程优势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新媒体相结合,在互动中提升传统思政课的亲和力,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二,所有的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课程思政”的整体架构建立在每一门课程的基础上,尤其专业课程的设计创新是实现“课程思政”之路的基础着力点。找到课程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深挖和提炼各门专业课程内蕴含的德育元素,做到“术与道相结合”,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和教学内容潜移默化的渗透渠道。
4.教学评价的整体性
建立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教学评价机制是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必要保障。须明确各专业课的除了知识育人外,更需要担负起德育使命,将德育工作的完成情况纳入常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教学评价机制,建立明确的课程思政育人奖惩机制,使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趋于具象化、现实化。引导和规范全体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在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机制的有效运行
课程思政德育机制是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保证机制的有效运行,可以有以下路径的设计:第一,明确基本原则,在确保高校德育的主场地位之下,才能制定有效的高校课程思政德育引导机制,因为德育与其他课程融合的前提是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第二,课程思政德育机制并不意味着将多种学科拼拼凑凑,组合起来用,而是应该遵循不同学科的交叉规律,遵循专业课教学发展规律,注重其他学科和思政理论课方法运用的可行性、相容性、贯通性和实践性,使之能真正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推动德育目标的实现;第三,优化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机制的的决策机制、反馈机制和调节机制,保障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机制的有效运行;第四,需要加大各项投入,优化组织结构,保障高校的科學德育体系的科学运行。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的建构契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有效路向。高校课程思政德育模式的建构可通过整合全体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等来实现。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的发挥是根本,各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是改革主要着力点。
参考文献
[1]熊晓梅.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N].光明日报,2019-2-14(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D].外文出版社,2020-06-01(310).
[3]沙占华.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拓展路径[J]保定学院学报,2020(9).
[4]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0).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019年度科研项目“新时代课程思政德育机制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MXY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