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永远是教育的真正内涵。如果没有爱,任何说教都无法开启一颗封闭的心灵;如果没有爱,任何甜言蜜语都无法打动一颗冰冷的心。唯有爱,才能点亮心灵的灯盏,收获希望。要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就要给他们一份特别的爱,那就是信任、鼓励和宽容。
后进生与一般学生的差异不仅仅在于行为,更在于心理。后进生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受到家长、教师和同学的批评,因而会滋生出一种抵触情绪。同时,由于后进生在改正缺点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因而容易使家长和教师对他们缺乏信任。后进生与家长、教师、同学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往往又会造成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这种紧张关系不利于后进生的转化。因而,教师要充分信任后进生,帮助其找到值得被信赖的“角色感觉”。
每当思考后进生转化的问题时,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小杰同学阳光积极的面孔和自信昂扬的步伐。刚带上小杰所在的班时,小杰的表现比较“突出”,每次作业不完成和纪律表现差的名单里都有他。而他总是坚定地“不承认”或气势汹汹地“不服气”。每当同学汇报他的问题时,他都全盘否定;我教育他要诚实时,他都会气呼呼地说大家都“冤枉”他……为此,我没少给小杰家长打电话沟通。家长估计已习以为常,每次都说:“没事儿,他就那脾气,老师该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我们也会全力配合学校。”
可能是同学的“如实汇报”和教师的批评教育让小杰没有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归属感。一次班会课上作学习总结,值日班长、组长、组员都谈到了小杰的问题。小杰顿时大爆发,歇斯底里地喊道:“你们都好,就我不好,都是我的错,你们都是对的,你们非逼我跳楼就高兴了!”看到这么激动的小杰,我当时也吓了一跳。刚刚升入初一的12岁孩子,怎么就这么明目张胆地当众“以死相逼”来逃避自己的问题?怎么感受不到老师、同学帮助自己成长的好意呢?
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正常总结,我把小杰叫到办公室询问情况。当时他还很激动,大声哭诉着家长对自己的不公平。原来,小杰小学时经常犯错,每次教师叫家长去学校解决问题,小杰家长就让小杰道歉,无论对错,而别的学生家长都“维护”自己的孩子。这让他很压抑,非常难以接受,感觉家长从没有真正爱过自己。
当我知道小杰不是敌对老师和同学,而是“痛恨”自己得不到家长、同学、老师的关爱时,我便认识到他形成这种偏激性格的根源是缺乏“被认可”和“归属感”,最主要是缺乏家长的认可和家庭的温暖。于是,我瞅准小杰在办公室冷静的时间,赶紧到教室跟同学们说清楚他“激动”的原因不是同学们的问题,但要帮助他做情绪的主人,帮助他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同学。并且,我给班里同学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谈一谈如何做情绪的主人;二是每人写一个小杰的优点。然后,我马上跟小杰家长沟通孩子的表现和思想,提醒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
第二天的语文课,我直接改为班会课。同学们分享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何做情绪的主人”“怎样面对消极情绪”等内容。我也分享了几位名人面对误解和不被认可仍奋发向上的事例。小杰和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要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正确面对别人的批评,理性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道理。班会课最后一个环节是“夸夸我的同学”,很多同学都从小杰热衷管理、愿意与同学做朋友等小细节肯定了他的优点:“小杰同学作为生物课代表,每次课前都能组织大家一起朗读书本。”“小杰同学下课后很活跃,经常跟我讲一些有趣的事。”……小杰听着大家的赞美,不好意思地低着头,但还是掩饰不住他写在脸上的笑容。我适时让小杰说说自己的优点,他害羞地表示:“其实我没同学们说的那么好,我确实有自习说话的毛病,谢谢大家对我的肯定……”看到小杰同学主动认识问题,我赶紧再次肯定:“同学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不怕,怕的是认识不到错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犯错和改错中成长进步的。相信小杰同学今后能正确面对大家给他的建议,更相信小杰同学一定会付诸行动,改正错误。”
自此,小杰同学在我和同学们的默默关爱下真的有了很大转变:我走进教室,发现上节课的黑板还没擦,我刚一皱眉头,小杰早一个箭步冲上去擦了;同学们发书,小杰搬完一趟返回来看见我在帮大家搬书,马上跑过来接过书送到教室;班级文化展,班长委派他根据需要适时播放PPT、视频等,他无差错完成任务……现在的小杰能正视自己的问题,能正确面对教师和同学的合理批评,他已完全融入集体,成为了一名阳光健康的学生。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寻找问题根源的教育,一定是走进学生内心的教育,一定是关爱心灵的教育,一定是能唤醒学生灵魂的教育。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国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到:“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發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意见》同时提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作为教师和班主任,我们应在面对学生表现出来问题时及时寻找根源,走近学生,观察学生,体悟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感受其内心。只有发现每名学生“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实施教育,才能彻底根治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在每名学生心中撒下阳光的种子,才能确保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
(作者单位:阳泉市第十二中学校)
后进生与一般学生的差异不仅仅在于行为,更在于心理。后进生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受到家长、教师和同学的批评,因而会滋生出一种抵触情绪。同时,由于后进生在改正缺点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因而容易使家长和教师对他们缺乏信任。后进生与家长、教师、同学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往往又会造成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这种紧张关系不利于后进生的转化。因而,教师要充分信任后进生,帮助其找到值得被信赖的“角色感觉”。
每当思考后进生转化的问题时,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小杰同学阳光积极的面孔和自信昂扬的步伐。刚带上小杰所在的班时,小杰的表现比较“突出”,每次作业不完成和纪律表现差的名单里都有他。而他总是坚定地“不承认”或气势汹汹地“不服气”。每当同学汇报他的问题时,他都全盘否定;我教育他要诚实时,他都会气呼呼地说大家都“冤枉”他……为此,我没少给小杰家长打电话沟通。家长估计已习以为常,每次都说:“没事儿,他就那脾气,老师该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我们也会全力配合学校。”
可能是同学的“如实汇报”和教师的批评教育让小杰没有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归属感。一次班会课上作学习总结,值日班长、组长、组员都谈到了小杰的问题。小杰顿时大爆发,歇斯底里地喊道:“你们都好,就我不好,都是我的错,你们都是对的,你们非逼我跳楼就高兴了!”看到这么激动的小杰,我当时也吓了一跳。刚刚升入初一的12岁孩子,怎么就这么明目张胆地当众“以死相逼”来逃避自己的问题?怎么感受不到老师、同学帮助自己成长的好意呢?
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正常总结,我把小杰叫到办公室询问情况。当时他还很激动,大声哭诉着家长对自己的不公平。原来,小杰小学时经常犯错,每次教师叫家长去学校解决问题,小杰家长就让小杰道歉,无论对错,而别的学生家长都“维护”自己的孩子。这让他很压抑,非常难以接受,感觉家长从没有真正爱过自己。
当我知道小杰不是敌对老师和同学,而是“痛恨”自己得不到家长、同学、老师的关爱时,我便认识到他形成这种偏激性格的根源是缺乏“被认可”和“归属感”,最主要是缺乏家长的认可和家庭的温暖。于是,我瞅准小杰在办公室冷静的时间,赶紧到教室跟同学们说清楚他“激动”的原因不是同学们的问题,但要帮助他做情绪的主人,帮助他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同学。并且,我给班里同学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谈一谈如何做情绪的主人;二是每人写一个小杰的优点。然后,我马上跟小杰家长沟通孩子的表现和思想,提醒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
第二天的语文课,我直接改为班会课。同学们分享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何做情绪的主人”“怎样面对消极情绪”等内容。我也分享了几位名人面对误解和不被认可仍奋发向上的事例。小杰和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要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正确面对别人的批评,理性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道理。班会课最后一个环节是“夸夸我的同学”,很多同学都从小杰热衷管理、愿意与同学做朋友等小细节肯定了他的优点:“小杰同学作为生物课代表,每次课前都能组织大家一起朗读书本。”“小杰同学下课后很活跃,经常跟我讲一些有趣的事。”……小杰听着大家的赞美,不好意思地低着头,但还是掩饰不住他写在脸上的笑容。我适时让小杰说说自己的优点,他害羞地表示:“其实我没同学们说的那么好,我确实有自习说话的毛病,谢谢大家对我的肯定……”看到小杰同学主动认识问题,我赶紧再次肯定:“同学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不怕,怕的是认识不到错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犯错和改错中成长进步的。相信小杰同学今后能正确面对大家给他的建议,更相信小杰同学一定会付诸行动,改正错误。”
自此,小杰同学在我和同学们的默默关爱下真的有了很大转变:我走进教室,发现上节课的黑板还没擦,我刚一皱眉头,小杰早一个箭步冲上去擦了;同学们发书,小杰搬完一趟返回来看见我在帮大家搬书,马上跑过来接过书送到教室;班级文化展,班长委派他根据需要适时播放PPT、视频等,他无差错完成任务……现在的小杰能正视自己的问题,能正确面对教师和同学的合理批评,他已完全融入集体,成为了一名阳光健康的学生。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寻找问题根源的教育,一定是走进学生内心的教育,一定是关爱心灵的教育,一定是能唤醒学生灵魂的教育。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国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到:“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發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意见》同时提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作为教师和班主任,我们应在面对学生表现出来问题时及时寻找根源,走近学生,观察学生,体悟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感受其内心。只有发现每名学生“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实施教育,才能彻底根治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在每名学生心中撒下阳光的种子,才能确保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
(作者单位:阳泉市第十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