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语言的游戏;考场写作,也可以看作是一场文字的表演。抛却立意深刻与否不论,大部分考场佳作都有其巧妙之处,让阅读者生出“难为他写得出来”的感受,从而不吝赋分。使文字“巧妙”的方法很多,笔者在此谈谈陌生化写作的思路及表现。
众所周知,文章喜岖不喜平,通过一定的手段,对日常语言“有组织有预谋”地颠覆,可以达到“言人所未言”的效果,从而具备激发阅读者兴趣,延长阅读者阅读时间的能力。
何为文学创作的“陌生化”?个人愚见,独特的主题感受、荒诞的故事和叙述方式、非常态的词语及组合的使用、句子的变化结构和搭配均可使文章达到“不与培塿为类”的效果。而作为一名考生,在考场非记叙文写作中,直接有效的陌生化写作主要表现在语言上,即遣词造句和修辞的灵活运用上。
众人认为,文章语言的陌生化,无非就是高端、生僻,常人不知罢了,而在我看来,改变语言的基本风貌,不取刻意的冷僻,只为“熟悉的陌生化”才是立足于当下中学生写作需求的可靠方法。例如我们在讨论话题“过去与现在”的时候,要表达出“时间流逝的无知觉感”,学生首先想到的词语就是“时光如逝、白驹过隙”,毫无新鲜感。若将此意用“清晨时太阳刚刚咚地一声升起,暮色已然嘀嘀嗒嗒地流来”呈现出来,是不是会让读者眼前一亮?“清晨、暮色”一朝一夕的对比,“滴滴答答地流来”,从时钟中找寻特征,在逝者如斯的流水中感叹时间流逝的无知觉性,这句话中没有怪僻字眼,有的仅是对一些词汇(名词、动词、形容词甚至叠音词)的组合。明白汉语造词的延展性,就已经达到了区别日常用语的效果了。学生在作文下笔前慎重些,这样的陌生化效果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
当然,要想显示出自己文章的与众不同,单靠词汇的语意变化还是远远不够的。曾有学生给我看他写的两段关于“保持个性”话题的文字,原文摘抄如下:
集体的狂舞你是在其中的,而这未必是我们的习惯,只是信息干擾了行踪,信息云我们亦云。
不需要华丽的幕布和溢美的言辞,不需要闪光灯、话筒、啧啧不休的盘问,不愿意像木偶一样被掌握在别人手中;甚至我不需要声音和无聊的伴奏,不需要听众和评论,只需要在某个夜晚,让我安静地倾听一首诗和自己的歌唱。
读完之后,着实令我感佩。文段一点明了大的时代背景,评说大信息时代剥夺了我们的个性。撇开造成语意变化的词汇不谈,该生还从贴切的常用成语中寻找语言材料,将之分解使用以及建立合理的逻辑关系来对“个性丧失”加以评述。文段要传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个性,就要拒绝外界的干扰。此种表述将抽象的思考变成具体可感的相关相差性意象的组合,用不规则的短语构成句子,并向诗歌学习交错感官、跨越时空的方式,以获得内涵的张力。遣词造句做到如此,考场作文何忧之有?
语言面貌的改变固然能让我们的文字犹如源头活水,不过通篇如此,难免会有“附庸风雅”之嫌,所以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运用一些常见的技巧来使自己的文章焕然一新。笔者曾跟同学们讨论过一个关于“苦难”的话题,评说“苦难也是一笔财富”。我为学生写了一段范文:“心灵是一本奇特的账簿,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是的,连痛苦、苦难也是一种收入。我们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最后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点数着丰厚的战利品,连败归者也有一份。”世间冷暖,唯有自知,如何表现出自知,就要借助具体可感的语言。所以在这段文字中,我运用了大家熟知的比喻修辞,不仅仅让“苦难是一笔财富”的道理真实可感,更提升了语言的质量,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不会让一个好修辞一露面就销声匿迹。这样的示例,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很快。
俗话说:“三分资质,七分打扮。”议论文语言如果想使人读之顺口,听之悦耳,品之有味,就要在“打扮”上下些功夫。“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议论文不是板着面孔说话,在讲清道理的同时又让人爱听、爱看,岂不更好?如果说理是议论文的血肉灵魂,那么陌生化表达带来的文章语言的不规则性则是其华丽的服饰。
最后还要给广大教师与学生几点提醒:文章语言的陌生化要尽力覆盖全文,从拟题开始,文首尤为重要,这个部分直接决定了阅读者的感观档次;要以节约作为原则,组织有力,避免拖沓无力和喧宾夺主,致力于“巧妙”显性优势,而不是把文章写得天花乱坠;内涵的丰厚、形式的多变是写作文首先要考量的,但一定确保结构的清晰、一目了然。做到上述这些,学生在考场上不难写出佳作来。
众所周知,文章喜岖不喜平,通过一定的手段,对日常语言“有组织有预谋”地颠覆,可以达到“言人所未言”的效果,从而具备激发阅读者兴趣,延长阅读者阅读时间的能力。
何为文学创作的“陌生化”?个人愚见,独特的主题感受、荒诞的故事和叙述方式、非常态的词语及组合的使用、句子的变化结构和搭配均可使文章达到“不与培塿为类”的效果。而作为一名考生,在考场非记叙文写作中,直接有效的陌生化写作主要表现在语言上,即遣词造句和修辞的灵活运用上。
众人认为,文章语言的陌生化,无非就是高端、生僻,常人不知罢了,而在我看来,改变语言的基本风貌,不取刻意的冷僻,只为“熟悉的陌生化”才是立足于当下中学生写作需求的可靠方法。例如我们在讨论话题“过去与现在”的时候,要表达出“时间流逝的无知觉感”,学生首先想到的词语就是“时光如逝、白驹过隙”,毫无新鲜感。若将此意用“清晨时太阳刚刚咚地一声升起,暮色已然嘀嘀嗒嗒地流来”呈现出来,是不是会让读者眼前一亮?“清晨、暮色”一朝一夕的对比,“滴滴答答地流来”,从时钟中找寻特征,在逝者如斯的流水中感叹时间流逝的无知觉性,这句话中没有怪僻字眼,有的仅是对一些词汇(名词、动词、形容词甚至叠音词)的组合。明白汉语造词的延展性,就已经达到了区别日常用语的效果了。学生在作文下笔前慎重些,这样的陌生化效果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
当然,要想显示出自己文章的与众不同,单靠词汇的语意变化还是远远不够的。曾有学生给我看他写的两段关于“保持个性”话题的文字,原文摘抄如下:
集体的狂舞你是在其中的,而这未必是我们的习惯,只是信息干擾了行踪,信息云我们亦云。
不需要华丽的幕布和溢美的言辞,不需要闪光灯、话筒、啧啧不休的盘问,不愿意像木偶一样被掌握在别人手中;甚至我不需要声音和无聊的伴奏,不需要听众和评论,只需要在某个夜晚,让我安静地倾听一首诗和自己的歌唱。
读完之后,着实令我感佩。文段一点明了大的时代背景,评说大信息时代剥夺了我们的个性。撇开造成语意变化的词汇不谈,该生还从贴切的常用成语中寻找语言材料,将之分解使用以及建立合理的逻辑关系来对“个性丧失”加以评述。文段要传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个性,就要拒绝外界的干扰。此种表述将抽象的思考变成具体可感的相关相差性意象的组合,用不规则的短语构成句子,并向诗歌学习交错感官、跨越时空的方式,以获得内涵的张力。遣词造句做到如此,考场作文何忧之有?
语言面貌的改变固然能让我们的文字犹如源头活水,不过通篇如此,难免会有“附庸风雅”之嫌,所以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运用一些常见的技巧来使自己的文章焕然一新。笔者曾跟同学们讨论过一个关于“苦难”的话题,评说“苦难也是一笔财富”。我为学生写了一段范文:“心灵是一本奇特的账簿,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是的,连痛苦、苦难也是一种收入。我们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最后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点数着丰厚的战利品,连败归者也有一份。”世间冷暖,唯有自知,如何表现出自知,就要借助具体可感的语言。所以在这段文字中,我运用了大家熟知的比喻修辞,不仅仅让“苦难是一笔财富”的道理真实可感,更提升了语言的质量,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不会让一个好修辞一露面就销声匿迹。这样的示例,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很快。
俗话说:“三分资质,七分打扮。”议论文语言如果想使人读之顺口,听之悦耳,品之有味,就要在“打扮”上下些功夫。“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议论文不是板着面孔说话,在讲清道理的同时又让人爱听、爱看,岂不更好?如果说理是议论文的血肉灵魂,那么陌生化表达带来的文章语言的不规则性则是其华丽的服饰。
最后还要给广大教师与学生几点提醒:文章语言的陌生化要尽力覆盖全文,从拟题开始,文首尤为重要,这个部分直接决定了阅读者的感观档次;要以节约作为原则,组织有力,避免拖沓无力和喧宾夺主,致力于“巧妙”显性优势,而不是把文章写得天花乱坠;内涵的丰厚、形式的多变是写作文首先要考量的,但一定确保结构的清晰、一目了然。做到上述这些,学生在考场上不难写出佳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