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于漪说“观念转变影响改革的全局,观念转变了,就能居高临下,看得清楚,看得透彻,纠缠在一起的问题也比较容易剥离,一通百通。”
——题记
许多教师不能不说不爱学生,生怕学生学不会,担心学生有一个掉队,于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拼命地给学生补课、布置大量的作业。可结果往往是自己心力交瘁,而学生却日益兴趣索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高耗低效的令人疲倦的状态,欲罢不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缘故。
一、教师要树立高效课堂的理念
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余文森教授说“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道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最形象的比喻就是穿越玉米地。第一、看谁先穿过玉米地,那就是速度问题。第二、看谁掰的玉米最多,也就是看谁收获最多、获得知识最多,就是效益问题。第三、看谁身上的伤痕最少,也就是安全问题。只有三个方面同时具备,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率的。如何让学生迅速、安全、高效地摘到玉米是我们一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而产生的一种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相信学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当下课堂存在两个误区:一种是认为教学纯粹是教师的事情,于是绞尽脑汁思考“教”的招数,脑子里盘算的尽是怎样把学生“讲”懂、“教”会;另一种是知道“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于是不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一味强调自学,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法,以为这就是“教学生学”。
一切的教学要围绕“学生发展”四个字来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问题,即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要建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
以学定教,学生的学习背景是教学的依据。学生的“学”是教学存在的原因,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是为学而教的,教师也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的,所以教学依据首先不应该是由老师来决定的,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必须吃透两头——一头是教材,一头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更加重要。教师要上好课,既要钻研教材,又必须去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目中有人。了解学生包括班级情况分析、学生个体自然情况、学习基础(已有知识、学习新的知识的准备知识、新课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障碍、起点能力、对新课程的兴奋点等)。
三、由重“显性”向重“隐性”转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工作既是细致工作,又是一个慢效的、长期的效益工程。如果刻意追求有效、急功近利,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教育后果。如更加追求考试成绩的“显性”成果,忽视做人、智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隐性”成果。我们要重视显性成果,也更应该着眼于长期的隐性效果。有的学校和教师虽说是搞有效教学研究,但并不是从学生和谐发展的育人目标出发,实际刻意追求的有效是应试教育的有效。即有效教学=高分数。
一个学生对学习的冷漠、缺乏兴趣比学习成绩低更可怕。目前,学生大面积厌学令人堪忧。一项调查显示厌学学生比例为:学龄前为0;一年级占总数的13%;六年级占总数的33%;中学80%以上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孤独、焦虑等不同学习心理障碍。在辍学的队伍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是因为对学习的厌恶,学生一年比一年更加不喜欢学校环境和学习活动。
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重学生的认知活动、忽略学生的情感活动,学生学习没有快乐,教学方法单调枯燥,程式化、公式化,学生学无兴趣,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育思想是一种生产力,思想新,方法才对;思想落后,方法必然落后。当前提高课堂有效性最重要的不是如何改进方法,而是重在转变教学观念。思想是“道”,方法是“术”,“道”统领着“术”,“术”是“道”的具体反映。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不变,教师就不变;教师不变,课堂就不变;课堂不变,教育就不会变。
——题记
许多教师不能不说不爱学生,生怕学生学不会,担心学生有一个掉队,于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拼命地给学生补课、布置大量的作业。可结果往往是自己心力交瘁,而学生却日益兴趣索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高耗低效的令人疲倦的状态,欲罢不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缘故。
一、教师要树立高效课堂的理念
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余文森教授说“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道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最形象的比喻就是穿越玉米地。第一、看谁先穿过玉米地,那就是速度问题。第二、看谁掰的玉米最多,也就是看谁收获最多、获得知识最多,就是效益问题。第三、看谁身上的伤痕最少,也就是安全问题。只有三个方面同时具备,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率的。如何让学生迅速、安全、高效地摘到玉米是我们一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而产生的一种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相信学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当下课堂存在两个误区:一种是认为教学纯粹是教师的事情,于是绞尽脑汁思考“教”的招数,脑子里盘算的尽是怎样把学生“讲”懂、“教”会;另一种是知道“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于是不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一味强调自学,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法,以为这就是“教学生学”。
一切的教学要围绕“学生发展”四个字来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问题,即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要建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
以学定教,学生的学习背景是教学的依据。学生的“学”是教学存在的原因,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是为学而教的,教师也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的,所以教学依据首先不应该是由老师来决定的,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必须吃透两头——一头是教材,一头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更加重要。教师要上好课,既要钻研教材,又必须去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目中有人。了解学生包括班级情况分析、学生个体自然情况、学习基础(已有知识、学习新的知识的准备知识、新课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障碍、起点能力、对新课程的兴奋点等)。
三、由重“显性”向重“隐性”转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工作既是细致工作,又是一个慢效的、长期的效益工程。如果刻意追求有效、急功近利,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教育后果。如更加追求考试成绩的“显性”成果,忽视做人、智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隐性”成果。我们要重视显性成果,也更应该着眼于长期的隐性效果。有的学校和教师虽说是搞有效教学研究,但并不是从学生和谐发展的育人目标出发,实际刻意追求的有效是应试教育的有效。即有效教学=高分数。
一个学生对学习的冷漠、缺乏兴趣比学习成绩低更可怕。目前,学生大面积厌学令人堪忧。一项调查显示厌学学生比例为:学龄前为0;一年级占总数的13%;六年级占总数的33%;中学80%以上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孤独、焦虑等不同学习心理障碍。在辍学的队伍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是因为对学习的厌恶,学生一年比一年更加不喜欢学校环境和学习活动。
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重学生的认知活动、忽略学生的情感活动,学生学习没有快乐,教学方法单调枯燥,程式化、公式化,学生学无兴趣,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育思想是一种生产力,思想新,方法才对;思想落后,方法必然落后。当前提高课堂有效性最重要的不是如何改进方法,而是重在转变教学观念。思想是“道”,方法是“术”,“道”统领着“术”,“术”是“道”的具体反映。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不变,教师就不变;教师不变,课堂就不变;课堂不变,教育就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