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闪耀文学的光辉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fly_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精心设计导语和结束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的设计极为关键。我们应该设计一个精彩的序幕,运用优美生动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营造一个良好的起始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普遍存在着对未知的渴望,这种情绪既强烈又短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利用导语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炬。在教学《<论语>十则》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北宋的开国宰相赵普对宋太祖赵匡胤说:‘臣凭借半部《论语》帮助主公得到天下,再凭借半部《论语》帮助主公治理天下’,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论语》到底是一部怎样的著作?为何具有这样大的威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十则》。”这样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环节彰显文学魅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选择激发兴趣的切入点,用语文自身的文学美去吸引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中,高下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不容易理解。教学中,我为学生讲解了一些地理知识:海拔每升高一千米,气温下降6℃。之后我又朗诵了白居易的诗歌:‘人间四月芳飞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然后提问:为什么山寺桃花比平原地区晚开一个月呢?学生稍加思索便得出答案:是由于山寺海拔位置较高,气温较低。此时学生对高下差异的影响明晰了。这时我又让学生为其他几个因素各选择一些例子来说明。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各抒己见,很快就举出很多好的例子。这些充满文学氛围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提问,那将是一潭死水,点拨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运用得法,对教学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巧妙的点拨提问不仅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提供了条件,还能够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使课堂焕发生机。这里所说的巧妙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应在课文重点、难点处提问;其二,提问的角度需巧妙。
   在教学《三峡》时,我问道:“文章题目为“三峡”,为何结尾处渔者却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在教学《故乡》一文时,学生对少年闰土机智勇敢的特点已经认识,但感悟不深。于是,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然后提问:“‘轻轻地’能否去掉?它有什么表达作用?”学生恍然大悟:半夜孤身一人在海边足见“勇敢”,而“轻轻地走去”又不至于把猹吓跑,足见闰土“机智”。
   三、旁征博引,突显语文学科魅力
   实践表明,丰富的知识储备对语文教学,特别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有帮助。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这样介绍苏轼:“他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他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样样皆能,而且样样精通。他是文学巨匠,艺术大师,在北宋政坛,苏轼留下的印迹也许不如王安石、司马光深刻,但在文化艺术领域内,他却没有对手,成为了北宋乃至我国古代一座令学子仰望的高峰。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编纂者司马光的认识,我引用了两句话:“呕心沥血编《通鉴》,矢志不渝反新法”,以此来概括他作为政治家、史学家的一生;在分析吕蒙、鲁肃二人的语言特点、人物形象时,我阐述道:“在东吴,三军最高统帅称为大督都,第一任大督都是周瑜(周公瑾),继任者为鲁肃(鲁子敬),第三位便是吕蒙(吕子明),正是吕蒙打败了威震华夏的关羽,帮助孙权夺回了荆州。”这些介绍使学生兴趣倍增,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创设文学氛围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感情诵读等。总之,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必须要创设良好的文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突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和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文学的熏陶中掌握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
其他文献
(一)审清题意   审题,就是动笔前,认真读题,对题目中每一个字和标点(有的题目中含有标点)都要认真阅读。如《再见了!亲爱的母校》一题中有个感叹号,这就要求写作时有真情实感,充满对母校的爱恋之情。在审题中正确把握住文章的重点、中心、材料范围以及主体要求。每一个作文题目对作文内容都会有一定的限制,我们在习作时要弄清这种限制,一般有这样几种范围。   1、时间范围。有的题目,从时间上规定了写作范围
期刊
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呢?   一、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
期刊
语文课难上,要上一堂好的语文课更难。一篇生动优美的文章,读起来很有味,但一旦要在课堂上教学,往往很容易教得枯燥乏味,学生听得也是没有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也就慢慢地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这个问题,相信是困扰很多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语文课让语文老师尴尬,也让学生慢慢地对语文兴味索然。   问题到底在哪里呢?该如何解决呢?近日教学《天净沙·秋思》,心里生出一些感触,因此说出来,期望与大家商讨。   古
期刊
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重点难点。长期以来,在作文课堂教学结构上,形成了“教师命题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改评”的训练模式。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传统写作模式已不适应新课改作学教学的要求,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为此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遵循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要求的新理念,大胆突破传统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初步形成自己的作文训练思路,取得了初步成效。   首先,精心设计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学的也是作文,老师费心,学生费神,还往往收效甚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重要的动力,写作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呢?   一、保持语言童真童趣   很多老师对孩子的作文要求一味强调语言优美,使作文出现严重的成人化倾向。为了使作文获得高分,学生习作被束缚了手脚,写作动
期刊
新课改把情感教育列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观念。学校教育把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和教育的必然趋势。学校是教育的阵地,负担着指导全体学生向这一终极目标奋进的重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度、恰当地情感 熏陶,对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合作意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顺应课改要求,更新教育理念,以整体的
期刊
一、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中学生的情感就像一潭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泛起粼粼波纹。如果老师的教学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融合,这样教学活动就符合了“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的过程”的本质属性。因此,也就最终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 的“学”。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乐学、多识、善思,对发展学生的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
期刊
1、写文章自我介绍:趣谈姓名——暗示奋斗目标   首先,我自己会做个自我介绍:“我姓‘何’,是人还可以的‘何’,名‘春勤’,‘春天’的‘春’,‘勤劳’的‘勤’,因为生于春天,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又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所以农民父母为我选择了这样的名字寄予了他们的厚望。师范毕业时朋友又在同学录上签下了‘青春河’的名字——你是一条青春不息的、永远向前的青春河。不管是哪个名字我都
期刊
一、情感因素的培养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那么,什么是情感?卢家楣等主编的《心理学》中说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情感相对成熟,但时常处在矛盾状态中,虽然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时常易于冲动。因此,加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调节学生不良的情绪、情感是十分重要的。而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千姿百态的文学作品
期刊
一、从课文中寻找写作材料    读写结合是我国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认同的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应竭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事物。”充分利用教材,把讲读课与写作结合起来,使课文成为写作的范文,体现语文课堂教学对写作的导向作用,使课文和写作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