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习惯,终身受用。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小学阶段是少儿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此时培植健康成长的土壤,营造和谐的氛围,狠抓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作为班主任,笔者把养成教育作为心中的一面旗,把如何培养学生具有爱心、充满自信、文明做人等放在班级工作的首位。
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养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二、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好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这时候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绘上什么图画就是什么图画;而画好的图画再想改正可就难多了。就像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努力。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关键期把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
1.要强调持之以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
2.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两次仍旧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漫长的。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如原女排教练袁伟民平时给予队员慈母般的爱,但在训练时却突出了“严”,在“继续训练”“还得练”,队员哭鼻子也绝不手软的训练中,使中国女排夺得世界杯“三连冠”。因此,广大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也要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
3.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对低年级学生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等,可开展反反复复的训练,使学生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四、1+1=0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不仅是教师、学校的教育任务,也应该是家长关注的要点之一。然而,当前社会常常会出现“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因此在实施小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必须恰当地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学校作为孩子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自觉承担起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等的养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孩子进行细致而系统的教育;而同时,家庭教育必须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同步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
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如果脱节或某一方过分地滞后,孩子就会无所适同,甚至出现道德的双重性。
小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不懈地抓,而对待少年儿童,又不能违背他们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家庭教育是学校养成教育和社区养成教育的基础,是塑造人们灵魂的第一个环节;同时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保证,也是学龄少年儿童有意识、有目的地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学生的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不能奢望短时间就把学生身上的坏毛病统统改掉。因此,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要树立“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立足现实,注重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活动的本身成为养成教育的载体。以人为本,优化育人环境,拓展学习空间,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让爱心、自信、文明等良好品质为学生的成长插上腾飞的双翅,奔向璀璨的明天。
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养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二、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好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这时候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绘上什么图画就是什么图画;而画好的图画再想改正可就难多了。就像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努力。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关键期把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
1.要强调持之以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
2.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两次仍旧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漫长的。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如原女排教练袁伟民平时给予队员慈母般的爱,但在训练时却突出了“严”,在“继续训练”“还得练”,队员哭鼻子也绝不手软的训练中,使中国女排夺得世界杯“三连冠”。因此,广大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也要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
3.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对低年级学生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等,可开展反反复复的训练,使学生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四、1+1=0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不仅是教师、学校的教育任务,也应该是家长关注的要点之一。然而,当前社会常常会出现“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因此在实施小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必须恰当地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学校作为孩子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自觉承担起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等的养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孩子进行细致而系统的教育;而同时,家庭教育必须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同步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
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如果脱节或某一方过分地滞后,孩子就会无所适同,甚至出现道德的双重性。
小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不懈地抓,而对待少年儿童,又不能违背他们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家庭教育是学校养成教育和社区养成教育的基础,是塑造人们灵魂的第一个环节;同时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保证,也是学龄少年儿童有意识、有目的地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学生的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不能奢望短时间就把学生身上的坏毛病统统改掉。因此,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要树立“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立足现实,注重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活动的本身成为养成教育的载体。以人为本,优化育人环境,拓展学习空间,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让爱心、自信、文明等良好品质为学生的成长插上腾飞的双翅,奔向璀璨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