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连生,1962年9月出生,湖北英山人。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湖北大学政治系本科毕业并参加工作。1996年10月起,历任省委宣传部政研室副主任、主任,办公室主任。2004年6 月起,任省委宣传部秘书长。2006年9月起至今,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2008年10月起至今,兼任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为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十届省政协委员。
陈部长,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专访。请问,湖北省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现状如何?
陈连生:从文化资源上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湖北是个文化资源大省,是中华民族和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历史文化资源底蕴厚、门类多、品种全、存量大。众多的文化资源,为把湖北建设成为文化强省提供了历史条件和现实可能。
得天独厚、源远流长的荆楚文化,因为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而显得瑰丽浪漫又诡谲奇特,因为有励精图治的进取精神而表现出承继传统又勇于创新,因为有贯通四方的地理区位而呈现多元开放的地域特质。荆楚文化从古至今,一路走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延锦不断,恰如“云横九派浮黄鹤”,形成了繁荣发展、生机勃勃的局面。
历史上,荆楚大地不仅诞生过诗经、楚辞、《研山铭》、《雷雨》等大批量不朽作品和屈原、宋玉、陆羽、米芾、谭鑫培、曹禺等文化巨匠,还锻造了《李自成》、《哥德巴赫猜想》、《张居正》、《洪湖赤卫队》、《徐九经升官记》、《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山路十八弯》、《顶碗》、《南下南下》等一系列现当代文艺精品和陈伯华、夏菊花、莎莱、周韶华、熊召政等知名文艺家。
在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上,湖北的艺术门类争奇斗艳、千帆竞发。2011年春节,“百花迎春·梅花湖北”热播央视荧屏,充分展示了湖北文化的魅力。8月20日,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天行者》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上金榜题名,成为本土孕育的又一朵璀璨奇葩;其作者因为先后荣获“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两项全国最高文学桂冠,成为我省唯一的“双冠”作家。
从文化产业上讲,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现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基础渐趋合理,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批市场主体在改革中成长。相继成立了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省广播电视总台、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知音传媒集团、今古传奇报刊集团、省新华书店集团等大型文化集团。全省已初步形成了报业、期刊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文娱演艺业、文化旅游业、印刷复制业、文化博览业、动漫游戏业等九大优势文化产业。
与此同时,我省还重点培育了江通动画等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开发了光谷国际创意园、武汉光谷软件园、武汉新加坡创意产业园、木兰湖明清古民居风俗园等产业园区,成功举办了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览洽谈会和首届中国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文化信息交流、产品交易、项目合作上取得了可喜成绩。演出业、文物与艺术品业、文化旅游业等传统文化产业持续稳步增长,动画、网络卡通、流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推出的许多品牌,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产业价值,具有较好的带动和示范意义。如潜江曹禺戏剧、襄阳米芾书法、十堰武当文化、长阳巴土文化、武汉黄陂区木兰文化、枝江步步升布鞋文化、天门陆羽故园、随州炎帝神农故里、孝感民间镂刻艺术等,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产业发展内容,有的还扩展为全省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并纳入了省“十二五”规划。
湖北是在什么状况下提出“一县一品”战略的?之后做了哪些工作?起了哪些变化?
陈连生:湖北省开展“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是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要求,借鉴经济领域“一县一品”模式,总结文艺、文化活动经验,结合文化、文艺事业发展实际,在综合考量、科学谋划的基础上,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十七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两圈一带”战略和“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我们着眼于县域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推动县域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协调发展。从2005年起,率先在全省文联系统开展了“一县一品”文艺品牌创建工作,把工作的视野和触角延伸到县域基层,同挖掘、开发荆楚文化资源、彰显特色文化形象结合起来,通过各艺术门类的特色资源和文艺家的独特影响,服务基层经济、文化、旅游建设的大趋势、大规划、大转型。
这项工作一经推出,全省各级宣传部、文联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狠抓落实,充分发挥联系广泛、人才荟萃的优势,深入调研,制定规划,确定项目,精心打造,广泛宣传。历时五年,就在全省开花结果,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实现了“四个转化”,即转化为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转化为各地靓丽的名牌,转化为文化与旅游互动的载体。2010年初,我们召开全省基层文联工作会议,表彰了35个创建先进单位和4个优秀组织单位。
通过开展“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基层文化组织特别是文联组织建设得到巩固和加强,事业越来越红红火火了。整个创建工作也实现了“三级跳”:2005年到2009年,主要是各级文联推动这项工作;2010年,由文艺品牌上升到文化品牌,由省委宣传部推动;2011年,按照省委书记李鸿忠的批示,以7月在潜江召开的全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工作会议为标志,提高到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层面。
您认为宣传文化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应该注意什么,前景如何?
陈连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步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宣传文化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内容更加丰富,要求越来越高。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今后五年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把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并作出决定。近几个月,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多次重要会议,研究部署宣传文化工作。可以说,当前宣传文化工作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现在,我省处于科学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结合点、两个五年规划的连接点、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节点和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节点上。现实要求宣传文化工作奋发有为,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的主旋律,象“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那样,将各项工作与湖北“两圈一带”战略、两大实验区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社会管理相对接。
首先要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这条主线,建设发展文化,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人文软环境。
二是要找准切入点。我们就是要象开展“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那样,努力在全省经济、社会各领域植入荆楚文化精髓,发挥文化的导向、凝聚、教育、规范等作用,实实在在地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三是要遵循发展规律。我们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更要遵循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确保社会效益为主的前提下,通过服务群众实现相应的经济效益。
四是要重视文化人才。要对德艺双馨的名人名家理直气壮地“推”,对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不遗余力地“拔”,对基层骨干诚心诚意地“扶”,对稀缺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千方百计地“引”,真正形成“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良好局面。
请您简要谈谈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好吗?
陈连生: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
中央反复强调:“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鸿忠书记也多次强调“跨越式发展,首先是思想上、精神上和文化上的跨越式发展”、“只有加快形成与我省经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湖北的跨越式发展才有更加浓厚的根基和支撑”。
在现代经济中,经济“文化化”的特征日益突出、文化“经济化”的趋势日益显现。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两种趋势,积极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力量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繁荣,并使经济发展更有活力、后劲和竞争力。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286亿元,跃升到2010年的689亿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生动实践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突出作用。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就业和创业,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过去我们常讲,经济发展一靠改革,二靠科技,现在看来还要靠文化。
上述三点,也是我们开展“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突出“一县一品”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文化系统准备以后如何开展活动?
陈连生:把市场机制引入“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发挥市场的资源整合作用,提高投入产出比,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是推动文化品牌创建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同时必须看到,文化品牌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而且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文化传播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如果在市场化进程中放弃或者弱化其引领功能,创建就会走向岐路。在今后,我们必须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义取利的原则,建立健全既有竞争激励又有责任约束的运行机制,积极引导以产业化的形式推出积极健康向上、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增强品牌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其次,要加快建立长效机制。“一县一品”关键在“品”,这个“品”既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品牌,也是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产品。因此,创建一定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引入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建立文化品牌运营主体法人治理结构和相应的生产、营销组织,打造一批在社会上叫得响、具有市场潜力并符合精神文明要求的产品。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发挥文化品牌强大的整合、聚集、增值、辐射、放大效应,把“一县一品”创建与经济、科技、教育特别是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胆开发,延伸服务,实行多元化经营和跨地区、跨行业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走出一条县域基层文化发展的新路。
陈部长,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专访。请问,湖北省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现状如何?
陈连生:从文化资源上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湖北是个文化资源大省,是中华民族和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历史文化资源底蕴厚、门类多、品种全、存量大。众多的文化资源,为把湖北建设成为文化强省提供了历史条件和现实可能。
得天独厚、源远流长的荆楚文化,因为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而显得瑰丽浪漫又诡谲奇特,因为有励精图治的进取精神而表现出承继传统又勇于创新,因为有贯通四方的地理区位而呈现多元开放的地域特质。荆楚文化从古至今,一路走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延锦不断,恰如“云横九派浮黄鹤”,形成了繁荣发展、生机勃勃的局面。
历史上,荆楚大地不仅诞生过诗经、楚辞、《研山铭》、《雷雨》等大批量不朽作品和屈原、宋玉、陆羽、米芾、谭鑫培、曹禺等文化巨匠,还锻造了《李自成》、《哥德巴赫猜想》、《张居正》、《洪湖赤卫队》、《徐九经升官记》、《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山路十八弯》、《顶碗》、《南下南下》等一系列现当代文艺精品和陈伯华、夏菊花、莎莱、周韶华、熊召政等知名文艺家。
在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上,湖北的艺术门类争奇斗艳、千帆竞发。2011年春节,“百花迎春·梅花湖北”热播央视荧屏,充分展示了湖北文化的魅力。8月20日,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天行者》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上金榜题名,成为本土孕育的又一朵璀璨奇葩;其作者因为先后荣获“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两项全国最高文学桂冠,成为我省唯一的“双冠”作家。
从文化产业上讲,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现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基础渐趋合理,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批市场主体在改革中成长。相继成立了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省广播电视总台、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知音传媒集团、今古传奇报刊集团、省新华书店集团等大型文化集团。全省已初步形成了报业、期刊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文娱演艺业、文化旅游业、印刷复制业、文化博览业、动漫游戏业等九大优势文化产业。
与此同时,我省还重点培育了江通动画等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开发了光谷国际创意园、武汉光谷软件园、武汉新加坡创意产业园、木兰湖明清古民居风俗园等产业园区,成功举办了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览洽谈会和首届中国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文化信息交流、产品交易、项目合作上取得了可喜成绩。演出业、文物与艺术品业、文化旅游业等传统文化产业持续稳步增长,动画、网络卡通、流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推出的许多品牌,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产业价值,具有较好的带动和示范意义。如潜江曹禺戏剧、襄阳米芾书法、十堰武当文化、长阳巴土文化、武汉黄陂区木兰文化、枝江步步升布鞋文化、天门陆羽故园、随州炎帝神农故里、孝感民间镂刻艺术等,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产业发展内容,有的还扩展为全省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并纳入了省“十二五”规划。
湖北是在什么状况下提出“一县一品”战略的?之后做了哪些工作?起了哪些变化?
陈连生:湖北省开展“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是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要求,借鉴经济领域“一县一品”模式,总结文艺、文化活动经验,结合文化、文艺事业发展实际,在综合考量、科学谋划的基础上,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十七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两圈一带”战略和“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我们着眼于县域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推动县域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协调发展。从2005年起,率先在全省文联系统开展了“一县一品”文艺品牌创建工作,把工作的视野和触角延伸到县域基层,同挖掘、开发荆楚文化资源、彰显特色文化形象结合起来,通过各艺术门类的特色资源和文艺家的独特影响,服务基层经济、文化、旅游建设的大趋势、大规划、大转型。
这项工作一经推出,全省各级宣传部、文联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狠抓落实,充分发挥联系广泛、人才荟萃的优势,深入调研,制定规划,确定项目,精心打造,广泛宣传。历时五年,就在全省开花结果,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实现了“四个转化”,即转化为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转化为各地靓丽的名牌,转化为文化与旅游互动的载体。2010年初,我们召开全省基层文联工作会议,表彰了35个创建先进单位和4个优秀组织单位。
通过开展“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基层文化组织特别是文联组织建设得到巩固和加强,事业越来越红红火火了。整个创建工作也实现了“三级跳”:2005年到2009年,主要是各级文联推动这项工作;2010年,由文艺品牌上升到文化品牌,由省委宣传部推动;2011年,按照省委书记李鸿忠的批示,以7月在潜江召开的全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工作会议为标志,提高到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层面。
您认为宣传文化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应该注意什么,前景如何?
陈连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步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宣传文化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内容更加丰富,要求越来越高。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今后五年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把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并作出决定。近几个月,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多次重要会议,研究部署宣传文化工作。可以说,当前宣传文化工作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现在,我省处于科学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结合点、两个五年规划的连接点、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节点和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节点上。现实要求宣传文化工作奋发有为,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的主旋律,象“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那样,将各项工作与湖北“两圈一带”战略、两大实验区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社会管理相对接。
首先要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这条主线,建设发展文化,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人文软环境。
二是要找准切入点。我们就是要象开展“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那样,努力在全省经济、社会各领域植入荆楚文化精髓,发挥文化的导向、凝聚、教育、规范等作用,实实在在地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三是要遵循发展规律。我们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更要遵循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确保社会效益为主的前提下,通过服务群众实现相应的经济效益。
四是要重视文化人才。要对德艺双馨的名人名家理直气壮地“推”,对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不遗余力地“拔”,对基层骨干诚心诚意地“扶”,对稀缺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千方百计地“引”,真正形成“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良好局面。
请您简要谈谈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好吗?
陈连生: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
中央反复强调:“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鸿忠书记也多次强调“跨越式发展,首先是思想上、精神上和文化上的跨越式发展”、“只有加快形成与我省经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湖北的跨越式发展才有更加浓厚的根基和支撑”。
在现代经济中,经济“文化化”的特征日益突出、文化“经济化”的趋势日益显现。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两种趋势,积极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力量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繁荣,并使经济发展更有活力、后劲和竞争力。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286亿元,跃升到2010年的689亿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生动实践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突出作用。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就业和创业,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过去我们常讲,经济发展一靠改革,二靠科技,现在看来还要靠文化。
上述三点,也是我们开展“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突出“一县一品”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文化系统准备以后如何开展活动?
陈连生:把市场机制引入“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发挥市场的资源整合作用,提高投入产出比,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是推动文化品牌创建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同时必须看到,文化品牌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而且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文化传播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如果在市场化进程中放弃或者弱化其引领功能,创建就会走向岐路。在今后,我们必须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义取利的原则,建立健全既有竞争激励又有责任约束的运行机制,积极引导以产业化的形式推出积极健康向上、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增强品牌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其次,要加快建立长效机制。“一县一品”关键在“品”,这个“品”既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品牌,也是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产品。因此,创建一定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引入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建立文化品牌运营主体法人治理结构和相应的生产、营销组织,打造一批在社会上叫得响、具有市场潜力并符合精神文明要求的产品。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发挥文化品牌强大的整合、聚集、增值、辐射、放大效应,把“一县一品”创建与经济、科技、教育特别是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胆开发,延伸服务,实行多元化经营和跨地区、跨行业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走出一条县域基层文化发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