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学习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认知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观察,提出疑问。
关键词:重视文本诵读重视复习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 。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我们初中所选文言文大多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合理地组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但是我们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串讲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方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强,记诵负担过重,容易产生一种讨厌、甚至是害怕学文言文的念头。这样一来,对文化经典精华的汲取就谈不上,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改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依然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一、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本诵读
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诵读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使人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意,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而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不诵读是难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比学习现代文更要重视诵读。一般来讲,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是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的。因此,学文言文,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不去朗读、背诵,那么,即使老师讲得再透彻,学生听得再明白,也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益处。尤其是有些难句、长句一时领会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讲后的诵读会对课文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的朗读”,才是朗读目的之所在。如在诵读《岳阳楼记》时,学生通过诵读就更能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抱负。
二、文言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是个难点,教师在课上费尽心力地讲解,而学生并不买帐,厌烦情绪很大。结果是教师受累不讨好,收效甚微。其实,细究起来,这种状况还不是教师自己造成的!教师总怕学生这里不懂,那里不明白,于是他们干脆就越俎代庖起来了。从字、词的解释到句子的翻译,再到主题思想的概括,无不在教师的“主讲”之列。可以说,传统教学中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被教师们奉为至宝,而学生显然只是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存在,他们毫无主体性可言。一个人,包括十几岁的学生,一旦没有了自主性,哪里还会产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求!而我们又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之所以文言文水平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言文没有兴趣。所以,要想激发学生兴趣,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以自主学习的机会。
三、文言文教学要摆正多媒体的位置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也有其重大的弊端,但因为它是面对面的教与学,所以它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情感互动。也就是在这“传道、受业、解惑”的具体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们进行着心灵的开启与闭合,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众所周知,文言文之所以学生们不愿意学,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离我们年代久远,在意思上理解起来难。尽管我们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有些问题比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是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必须得靠教师的讲解,和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不仅如此,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有时也需要师生共同去完成。比如唐代柳宗元的《小石谭记》是作者被贬后的作品,作者的幽怨之意,痛苦之情必然是流露于字里行间。所以他笔下的景物才会过于凄清和冷静,让人顿生寒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他们的写作经历,心情的好坏会影响自己所关照的景物。这样的师生交流与互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然而,由于多媒体技术的频繁使用,教师的相对参与减少,师生之间的类似交流势必减少,所以也就很难谈得上情感互动了。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良好人格与情感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能影响其一生。
四、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复习
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都是在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复习,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习,使之巩固。文言文知识更应该如此。文言文知识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系统。按照课标,初中文言文教学是要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的,这就需要使学生把握浅易文言文的知识系统。由此,初中生要具有归纳与比较的能力,使自己的多而散的文言知识形成一个规而整的系统。比如文言解释中经常遇到的“古今异义”这种现象,我们就需要在学完文章后及时进行复习归纳:语言是具有时代性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词义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个词古代现在都用,但它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却有所不同,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桃花源记》是初中课本八年级上的一篇课文,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多。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妻子、无论、俨然、交通、鲜美、绝境、如此”等词古今意义的总结,来加深学生对古今异义的理解。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词汇,尽管现在不再重视语法知识,但是对古汉语语法的了解还是会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的。如果能将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基本句型以及一些固定格式进行整理,并分门别类地列出来,就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任重道远,但只要注意方式方法,采取正确的策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找到一条坚实之路。
关键词:重视文本诵读重视复习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 。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我们初中所选文言文大多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合理地组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但是我们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串讲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方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强,记诵负担过重,容易产生一种讨厌、甚至是害怕学文言文的念头。这样一来,对文化经典精华的汲取就谈不上,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改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依然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一、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本诵读
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诵读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使人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意,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而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不诵读是难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比学习现代文更要重视诵读。一般来讲,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是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的。因此,学文言文,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不去朗读、背诵,那么,即使老师讲得再透彻,学生听得再明白,也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益处。尤其是有些难句、长句一时领会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讲后的诵读会对课文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的朗读”,才是朗读目的之所在。如在诵读《岳阳楼记》时,学生通过诵读就更能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抱负。
二、文言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是个难点,教师在课上费尽心力地讲解,而学生并不买帐,厌烦情绪很大。结果是教师受累不讨好,收效甚微。其实,细究起来,这种状况还不是教师自己造成的!教师总怕学生这里不懂,那里不明白,于是他们干脆就越俎代庖起来了。从字、词的解释到句子的翻译,再到主题思想的概括,无不在教师的“主讲”之列。可以说,传统教学中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被教师们奉为至宝,而学生显然只是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存在,他们毫无主体性可言。一个人,包括十几岁的学生,一旦没有了自主性,哪里还会产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求!而我们又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之所以文言文水平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言文没有兴趣。所以,要想激发学生兴趣,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以自主学习的机会。
三、文言文教学要摆正多媒体的位置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也有其重大的弊端,但因为它是面对面的教与学,所以它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情感互动。也就是在这“传道、受业、解惑”的具体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们进行着心灵的开启与闭合,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众所周知,文言文之所以学生们不愿意学,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离我们年代久远,在意思上理解起来难。尽管我们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有些问题比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是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必须得靠教师的讲解,和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不仅如此,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有时也需要师生共同去完成。比如唐代柳宗元的《小石谭记》是作者被贬后的作品,作者的幽怨之意,痛苦之情必然是流露于字里行间。所以他笔下的景物才会过于凄清和冷静,让人顿生寒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他们的写作经历,心情的好坏会影响自己所关照的景物。这样的师生交流与互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然而,由于多媒体技术的频繁使用,教师的相对参与减少,师生之间的类似交流势必减少,所以也就很难谈得上情感互动了。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良好人格与情感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能影响其一生。
四、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复习
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都是在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复习,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习,使之巩固。文言文知识更应该如此。文言文知识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系统。按照课标,初中文言文教学是要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的,这就需要使学生把握浅易文言文的知识系统。由此,初中生要具有归纳与比较的能力,使自己的多而散的文言知识形成一个规而整的系统。比如文言解释中经常遇到的“古今异义”这种现象,我们就需要在学完文章后及时进行复习归纳:语言是具有时代性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词义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个词古代现在都用,但它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却有所不同,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桃花源记》是初中课本八年级上的一篇课文,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多。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妻子、无论、俨然、交通、鲜美、绝境、如此”等词古今意义的总结,来加深学生对古今异义的理解。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词汇,尽管现在不再重视语法知识,但是对古汉语语法的了解还是会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的。如果能将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基本句型以及一些固定格式进行整理,并分门别类地列出来,就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任重道远,但只要注意方式方法,采取正确的策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找到一条坚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