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培养好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也成为中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控力整体较差,还需要适时地引导和约束。那么基于这种必要性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天性就形成了矛盾体。想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应该在课程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既是体能的培养,更是意志的磨炼。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心理干预,既能促进体育行为又可以提升体育毅力。
【关键词】 心理干预 小学体育 体育与健康教学 教学策略
心理干预策略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多通过意志激励行动。社会压力的逐渐增加,使得学生所承受的外界影响也越发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体育促德育”的提议便更为合理可行。而这种德育促进最便于操作的即以心理干预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那么,如何有效地用这种心理干预指导体育教學就成了教师必须面对以及应当灵活应对的话题。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体育教学中的适应性问题,还是基于学生抗压力的培养,甚至是自律性的形成,都可以通过心理干预的方式得到较好的落实。
一、善于借助互动游戏解决学生课堂适应性问题
小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心理一方面源自天性的活泼好动,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各科教学压力下的一种“喘息式”选择。就比如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脱离了幼儿园阶段的自由散漫,面对长达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学生便难以接受。其实这也是适应性问题的表现。同样的,在体育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虽然说学生渴望进行体育运动,但是在实际的课堂组织中,时常会因为各种适应性问题使教学浮于表面,甚至是流于形式。因此,善于借助互动游戏更容易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找到归属感,从而激发活动兴趣。例如学习《各种方式接力跑与游戏——迎面接力》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可以看出解决适应性问题给教学带来的益处。
本部分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练习迎面接力跑的动作方法,掌握正确的跑步姿势,学会直线快跑式传接棒,力求接得准、接得稳。但是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无法高度集中,因而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要先引导好学生解决适应性问题。此时选择原地接棒、3-5米慢跑接棒练习游戏就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在强调接棒动作以及接棒后再移动的游戏规则后,就相当于给学生一种心理干预,让他们在互动游戏中明确接力流程,进而正确地参与好迎面接力。
二、巧妙运用鼓励机制增强学生抗压性
从学习动机来看,问题的难易程度对其有直接影响。但是并非越简单学生越有探索的兴趣,相应的问题如果太难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较低。所以说,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同样的,在体育教学中,如果都是一些简单的训练学生也会提不起兴趣,那么,循序渐进地开展体育教学,让学生在坚持中不断进步,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抗压性。而巧妙运用鼓励机制让学生形成自主的心理干预,则能够在轻松中获得持之以恒的效果。这一点在学习《双手前掷实心球》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本课在教学实心球的投掷时要注意掌握动作方法,做到全身协调用力来完成投掷。在进行多种形式的示范以后,为了做到动作的准确与动作的连贯,尤其是能够快速挥臂,学生的反复练习就必不可少。但是随着课堂时间的不断推移,体力的消耗也同样不能忽略,而且即便是不太标准的动作也仍然需要消耗体力。这个时候,无论是对动作要领的指导还是协调用力的练习,教师都要及时运用心理干预。在适时的评价中除了要指出学生的错误,更要善于运用鼓励机制让学生能够在心理形成乐观的情感,纠正不当行为的同时认可进步,并在体力消耗的同时做到坚持不懈,能够在激励中获得力量,切实增强抗压力。
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提升自律性
心理暗示法是心理干预的一种常用方法。通常的心理干预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外界对主体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引导,这更倾向于一种“显性”行为,另一种则是通过自我的心理调整,以积极的心态来暗示自己,从而内化性一种习惯性行为,进而形成“隐性”自律。但是由于小学生情感意志发展不够完善,还需要教师行之有效地引导。因而在体育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期逐渐提升自律性。例如在学习《足球——脚内侧传球》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体现出对小学生而言,心理干预策略的必要性。
足球教学一直是小学生喜欢的体育课运动项目,学生积极性高毋庸置疑,可是在实际的足球操作中往往存在问题。在高度的积极性支撑下,教师对学生的适应性和抗压性都无需过多干预,但是想要真正掌握好控球的技巧,还要能够形成学生自主的心理暗示,从而时时刻刻约束好自己的行动,提升自律性。比如说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脚内侧传球,那么就可以先通过在脚内侧做标记的方式,让学生找准正确部位,在多次练习后去除标记,形成心理性暗示,自律性完成传球动作。
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心理干预策略,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同时也培养体育意志,激发体育情感。对可持续性的体育教学有较好的作用,是增强学生抗压力和自律性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蓉.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6(11).
[2] 张彦彦.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J].求知导刊.2016(10).
【关键词】 心理干预 小学体育 体育与健康教学 教学策略
心理干预策略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多通过意志激励行动。社会压力的逐渐增加,使得学生所承受的外界影响也越发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体育促德育”的提议便更为合理可行。而这种德育促进最便于操作的即以心理干预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那么,如何有效地用这种心理干预指导体育教學就成了教师必须面对以及应当灵活应对的话题。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体育教学中的适应性问题,还是基于学生抗压力的培养,甚至是自律性的形成,都可以通过心理干预的方式得到较好的落实。
一、善于借助互动游戏解决学生课堂适应性问题
小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心理一方面源自天性的活泼好动,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各科教学压力下的一种“喘息式”选择。就比如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脱离了幼儿园阶段的自由散漫,面对长达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学生便难以接受。其实这也是适应性问题的表现。同样的,在体育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虽然说学生渴望进行体育运动,但是在实际的课堂组织中,时常会因为各种适应性问题使教学浮于表面,甚至是流于形式。因此,善于借助互动游戏更容易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找到归属感,从而激发活动兴趣。例如学习《各种方式接力跑与游戏——迎面接力》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可以看出解决适应性问题给教学带来的益处。
本部分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练习迎面接力跑的动作方法,掌握正确的跑步姿势,学会直线快跑式传接棒,力求接得准、接得稳。但是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无法高度集中,因而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要先引导好学生解决适应性问题。此时选择原地接棒、3-5米慢跑接棒练习游戏就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在强调接棒动作以及接棒后再移动的游戏规则后,就相当于给学生一种心理干预,让他们在互动游戏中明确接力流程,进而正确地参与好迎面接力。
二、巧妙运用鼓励机制增强学生抗压性
从学习动机来看,问题的难易程度对其有直接影响。但是并非越简单学生越有探索的兴趣,相应的问题如果太难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较低。所以说,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同样的,在体育教学中,如果都是一些简单的训练学生也会提不起兴趣,那么,循序渐进地开展体育教学,让学生在坚持中不断进步,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抗压性。而巧妙运用鼓励机制让学生形成自主的心理干预,则能够在轻松中获得持之以恒的效果。这一点在学习《双手前掷实心球》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本课在教学实心球的投掷时要注意掌握动作方法,做到全身协调用力来完成投掷。在进行多种形式的示范以后,为了做到动作的准确与动作的连贯,尤其是能够快速挥臂,学生的反复练习就必不可少。但是随着课堂时间的不断推移,体力的消耗也同样不能忽略,而且即便是不太标准的动作也仍然需要消耗体力。这个时候,无论是对动作要领的指导还是协调用力的练习,教师都要及时运用心理干预。在适时的评价中除了要指出学生的错误,更要善于运用鼓励机制让学生能够在心理形成乐观的情感,纠正不当行为的同时认可进步,并在体力消耗的同时做到坚持不懈,能够在激励中获得力量,切实增强抗压力。
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提升自律性
心理暗示法是心理干预的一种常用方法。通常的心理干预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外界对主体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引导,这更倾向于一种“显性”行为,另一种则是通过自我的心理调整,以积极的心态来暗示自己,从而内化性一种习惯性行为,进而形成“隐性”自律。但是由于小学生情感意志发展不够完善,还需要教师行之有效地引导。因而在体育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期逐渐提升自律性。例如在学习《足球——脚内侧传球》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体现出对小学生而言,心理干预策略的必要性。
足球教学一直是小学生喜欢的体育课运动项目,学生积极性高毋庸置疑,可是在实际的足球操作中往往存在问题。在高度的积极性支撑下,教师对学生的适应性和抗压性都无需过多干预,但是想要真正掌握好控球的技巧,还要能够形成学生自主的心理暗示,从而时时刻刻约束好自己的行动,提升自律性。比如说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脚内侧传球,那么就可以先通过在脚内侧做标记的方式,让学生找准正确部位,在多次练习后去除标记,形成心理性暗示,自律性完成传球动作。
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心理干预策略,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同时也培养体育意志,激发体育情感。对可持续性的体育教学有较好的作用,是增强学生抗压力和自律性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蓉.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6(11).
[2] 张彦彦.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J].求知导刊.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