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标实施的基础工程,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比过去更关注每一位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更关注其人格尊严和道德操守,更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性、思想性特点和优势,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和开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语文教学;情感体验;融入
1.教师自身加强情绪心理稳定的调节,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意向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标实施的基础工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力、品德的发展、个性特征的稳定与成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在中学的各门功课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更具有情感性,因而教师情感的投入与否,直接影响到一节课效果的好坏。如果教师能持乐观向上态度,笑吟吟地上课,就有利于融洽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也就是目前流行的“愉快教学”的精神所在。如果教师心不在焉,神情恍惚或心烦气躁,动辄谩骂,就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僵化,形成对立对抗情绪,这样学生对语文的热情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自我心理素质训练,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紧张、急躁的情绪,积极坦然地对待周围人和事,避免过激的心理活动,做到“静心养性”,注意保持心理平衡状态,就容易规范上课言行。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心理基础。
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复杂,古今中外,各类文体,从不同角度,用各种方式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表现广阔深刻的人类思想,涉及多方面知识。若教师仅是照本宣科,则语文课就显得呆板、枯燥、单一,尤其是说明文、应用文更易进入这个死胡同。只有遵循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原则,语文课才会鲜活起来,哪怕是略显枯燥单调的说明文、应用文,也会给人一个“味道好极了”的印象。以情动人,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适度紧张,避免过分单调;以情育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避免人格障碍,甚至心理变态。
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教师以真诚、信任、期待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蕴含的潜力就会奇迹般地显露出来;反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正常的学生,乃至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妨害学生的人生幸福。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就不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更好的运用语文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感悟,从而对自己产生积极的影响。我有意识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初中生由于生理、心理年龄都普遍较小,所以虽都憧憬美好的未来,但尚不谙世事。对美好理想地追求往往与现实的生活产生矛盾,一旦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就灰心丧气。因此,引导学生保持一份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客观因素,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全了。从这里可教育学生应有这样的心理认识:挫折是人生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正常现象,不可避免,要用坚强意志尽力克服面临的挫折情境,要有勇气吸取失败的教训,在败不馁中去争取成功。同时,还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有意识地接受工作、生活中挫折情境的考验,激励自己在挫折、失败面前,再接再厉,不断进取。教学后,同学们纷纷各抒己见,有一位同学说出:“严冬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还有一位同学说:“不经风雨,何以见彩虹?”有的同学说:“身处逆境,不要绝望,不要沉沦,要始终不屈地奋斗,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更有一位同学引用了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迸出的思想火花也见证了同学们心理上的成长足迹。在课堂上经常通过类似的训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心理素质得以锻炼。在教学《纸船•寄母亲》、《散步》等诗文时,我让同学们反复阅读体味作品中的人间真情,让同学们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得到熏陶。《最后一课》让同学们感受亡国之痛,《木兰诗》的民族巾帼英雄形象脍炙人口,传诵不衰,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3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营造自由愉悦健康向上的氛围
利用语文活动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语文课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这样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辩论、扮演“各种人物”等活动,让在他们在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主意,但不要去直接介入,要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在语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并学习运用语文能力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手段。像开展社会规范用字调查、人们日常频繁用语调查之类的活动,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还组织学生撰写书评、影评,出板报,自编小报,读报等语文活动,促使学生关注当今改革、开放、竞争的社会现实,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了解当今社会最新的科技信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培养,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一定的高度。
4.作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话题作文和写周记时,我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让他们自由抒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在让学生写有关“合作”的作文时,课前让同学们做了两个心理游戏——“盲行”和“无敌风火轮”,同学们做玩游戏后情绪高涨,纷纷说感受,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作文,许多同学写出了上乘的作文。在评讲时,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感受给予充分肯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确立他们健康的心理。以诚待人,心胸开阔,形成良好人格。在周记和作文中,同学们说真话,诉真情,写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对同学们心理上的成长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他们逐渐在生活、学习中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别人,能够以诚待人,心胸开阔,能够团结合作,从而保持一颗积极乐观向上的心。心理健康才能步入美好人生,实现人生理想;也只有心理健康的人与人,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由此可见,以语文教学为载体,多渠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学生的特点及自身的素养,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适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变化的细节和原因,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情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又专业性强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以上几方面只是我在日常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浅显认识,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心理健康辅导》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4] 《中学语文》
收稿日期:2011-05-25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语文教学;情感体验;融入
1.教师自身加强情绪心理稳定的调节,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意向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标实施的基础工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力、品德的发展、个性特征的稳定与成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在中学的各门功课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更具有情感性,因而教师情感的投入与否,直接影响到一节课效果的好坏。如果教师能持乐观向上态度,笑吟吟地上课,就有利于融洽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也就是目前流行的“愉快教学”的精神所在。如果教师心不在焉,神情恍惚或心烦气躁,动辄谩骂,就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僵化,形成对立对抗情绪,这样学生对语文的热情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自我心理素质训练,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紧张、急躁的情绪,积极坦然地对待周围人和事,避免过激的心理活动,做到“静心养性”,注意保持心理平衡状态,就容易规范上课言行。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心理基础。
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复杂,古今中外,各类文体,从不同角度,用各种方式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表现广阔深刻的人类思想,涉及多方面知识。若教师仅是照本宣科,则语文课就显得呆板、枯燥、单一,尤其是说明文、应用文更易进入这个死胡同。只有遵循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原则,语文课才会鲜活起来,哪怕是略显枯燥单调的说明文、应用文,也会给人一个“味道好极了”的印象。以情动人,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适度紧张,避免过分单调;以情育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避免人格障碍,甚至心理变态。
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教师以真诚、信任、期待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蕴含的潜力就会奇迹般地显露出来;反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正常的学生,乃至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妨害学生的人生幸福。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就不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更好的运用语文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感悟,从而对自己产生积极的影响。我有意识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初中生由于生理、心理年龄都普遍较小,所以虽都憧憬美好的未来,但尚不谙世事。对美好理想地追求往往与现实的生活产生矛盾,一旦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就灰心丧气。因此,引导学生保持一份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客观因素,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全了。从这里可教育学生应有这样的心理认识:挫折是人生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正常现象,不可避免,要用坚强意志尽力克服面临的挫折情境,要有勇气吸取失败的教训,在败不馁中去争取成功。同时,还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有意识地接受工作、生活中挫折情境的考验,激励自己在挫折、失败面前,再接再厉,不断进取。教学后,同学们纷纷各抒己见,有一位同学说出:“严冬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还有一位同学说:“不经风雨,何以见彩虹?”有的同学说:“身处逆境,不要绝望,不要沉沦,要始终不屈地奋斗,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更有一位同学引用了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迸出的思想火花也见证了同学们心理上的成长足迹。在课堂上经常通过类似的训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心理素质得以锻炼。在教学《纸船•寄母亲》、《散步》等诗文时,我让同学们反复阅读体味作品中的人间真情,让同学们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得到熏陶。《最后一课》让同学们感受亡国之痛,《木兰诗》的民族巾帼英雄形象脍炙人口,传诵不衰,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3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营造自由愉悦健康向上的氛围
利用语文活动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语文课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这样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辩论、扮演“各种人物”等活动,让在他们在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主意,但不要去直接介入,要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在语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并学习运用语文能力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手段。像开展社会规范用字调查、人们日常频繁用语调查之类的活动,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还组织学生撰写书评、影评,出板报,自编小报,读报等语文活动,促使学生关注当今改革、开放、竞争的社会现实,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了解当今社会最新的科技信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培养,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一定的高度。
4.作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话题作文和写周记时,我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让他们自由抒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在让学生写有关“合作”的作文时,课前让同学们做了两个心理游戏——“盲行”和“无敌风火轮”,同学们做玩游戏后情绪高涨,纷纷说感受,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作文,许多同学写出了上乘的作文。在评讲时,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感受给予充分肯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确立他们健康的心理。以诚待人,心胸开阔,形成良好人格。在周记和作文中,同学们说真话,诉真情,写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对同学们心理上的成长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他们逐渐在生活、学习中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别人,能够以诚待人,心胸开阔,能够团结合作,从而保持一颗积极乐观向上的心。心理健康才能步入美好人生,实现人生理想;也只有心理健康的人与人,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由此可见,以语文教学为载体,多渠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学生的特点及自身的素养,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适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变化的细节和原因,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情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又专业性强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以上几方面只是我在日常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浅显认识,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心理健康辅导》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4] 《中学语文》
收稿日期:201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