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cod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机加工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金属的性能、金属学基础知识和热处理的基本知识等。这门专业基础课涉及的术语多、概念多,而且较抽象,理解有难度。加上技工学校大多数学生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这让他们往往知难而退,对专业课的学习毫无兴趣。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们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并有效地带动他们学习呢?那就是——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让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过程,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曾经有过的生活经验,选取广受关注的话题,围绕他们在专业课实习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使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生活实例充分结合,帮助学生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同学们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还让他们感受到了应用知识的乐趣,懂得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教学方法及体会:
  一、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指教材内容,但教材只是可供凭借的材料和工具,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所以,我们要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可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书本知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重大责任及价值,进而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他们感觉学习再也不是一项枯燥无味的事情,并逐步学会主动、深入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性学习。
  【案例“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强度”】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基础教学单元中的重要内容,因为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是通过实验来测定的,所以此单元的最佳教学方法是实验法。由于我校实验条件有限,只能采用讲授和演示实验图片的方式来让学生们理解本单元的知识,这样做往往使学生们难以真正理解这些知识。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们透彻理解教材内容,笔者巧设问题,将深奥难懂的书本概念直观地反映在生活实例中,从而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强度”这一重要概念时,笔者首先向同学们讲述了一则英雄故事:2008年冬季我国南方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暴风雪,各地电力工人为了防止输电线路中断,冒着刺骨的寒风爬上输电线塔,人工除去铁塔上覆盖的层层冰雪。1月26日,湖南省送变电公司下属送电三分公司在执行华电长沙电厂沙坪变电站500千伏线路的人工除冰任务时,因线路覆冰太厚,铁塔不堪重负发生倒塌,导致三名抢修作业人员死亡。我们在对英雄工人表达敬意的同时,应从专业角度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电力工人要在暴风雪中为高压线铁塔除冰?第二,为什么铁塔会断裂倒塌?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深入探讨,进一步引出有关“强度”的概念:“强度”是金属在静载荷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或断裂的能力。在此事件中,由于冰块使铁塔的静载荷大幅度增加,超过了强度设计标准,所以才导致了铁塔的断裂。
  “强度”的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高层楼房安装空调室外机时,若支撑架“强度”不够,室外机就会有从高空坠落的危险,同样会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
  以上两则小故事点燃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使他们牢牢记住了“强度”这一重要概念,从而让他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才能有效预防和保障自身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课堂教学方式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世界,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谈话式、讲授式、实践活动式等。
  【案例“铜及铜合金”】
  在讲授“铜及铜合金”这一课时,笔者结合日常生活中实例,先在讲台上摆放了一排外观上无任何差别的电器插座,请学生判断哪个插座质量更好。这时,笔者发现学生们纷纷面露难色、抓耳挠腮,被这道“易”题难住了!于是微笑着对学生们说:“不着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会发现这个问题很简单。”
  接下来,笔者告诉学生们“铜及铜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抗磁性、耐蚀性和工艺性,故在日常生活、电气工业、仪表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纯铜(呈紫红色),故称紫铜,其导电性、导热性仅次于金和银,是最常用的导电、导热材料,它的塑性非常好,易于冷、热压力加工,在大气及淡水中有良好的耐蚀性能……然后,笔者告诉同学们:“其实课前老师提出的问题很简单,因为插座的主要功能是导电,即触头(弹簧片)这个导电材料是关键,通常用铜制成。现在同学们会判断了吧?”于是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后得出了答案:“触头(弹簧片)是紫红色的比黄色的好。”笔者问他们原因,他们高声喊到:“金属元素铜(Cu)的含量高”,这时笔者大声地说:“恭喜你们!答对了!”同学们非常兴奋,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乐趣。
  三、课堂教学过程生活化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习操作充分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它的主要环节有导入、讲授及拓展。要使教学过程生活化,应从以下三个环节着手:
  1.开篇导入生活化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基础性资源,是师生课堂交互作用的起点,教学在开篇的讲授中就应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注重呈现相关的生活事实,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体味出相应的课题意识。在开篇导入中常用方法有:呈现具有普遍性和思考价值的生活事件的呈现法;让学生与实物见面,调动感官,从中孕育直觉感的实物法;到学生的生产实习地,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法等等。
  【案例“常用车刀的材料”】
  首先,笔者带学生到实习车间,看每台车床上的车刀,然后问同学们:“车刀的材料是什么?”他们有的说是“高速钢(俗称铎钢)”,有的说是“硬质合金(俗称钨钢)”。笔者告诉他们,常用的车刀材料就是这两大类,接着又告诉他们一般选择这两大类材料的原因:因为车刀切削部分在很高的切削温度下工作,连续经受强烈的摩擦,并承受很大的切削力和冲击力,所以作为车刀切削部分的材料必须具备硬度高(冷硬性)、耐磨性好、耐高温(红硬性),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我们只有知道了车刀的基本性能,才能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合理地选用车刀的材料,保质保量又经济地完成车削任务,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2.课中讲授生活化
  课中讲授一方面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生感悟;另一方面要注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的共同成长。讲授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让学习过程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学生既用脑子想,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心灵感受。总之,学生通过全身心的参与,从中获得了真实的体验与感悟。
  【案例“车刀材料的选择”】
  首先,笔者告诉学生:在车削过程中,直接担当切削工作的是车刀的切削部分,它和工件直接接触,并把切屑从工件上切下来。因为工件材料的性能和切削要求的不同,“切”的难易程度也不同,为了顺利进行切削,车刀的切削部分必须根据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材料。所以我们必须摸熟各种车刀材料的“脾气”,掌握他们的不同性能,以便合理选用刀具。刀具材料的基本性能通过下列“三性”来表示:冷硬性——刀具材料在常温下所具有的硬度,也可以理解为耐磨性; 热硬性——刀具材料在高温下仍能保持切削所需要的硬度,也叫“红硬性”,通常以“红热硬度”表示;坚韧性——刀具材料能承受振动和冲击的性能。
  刀具材料的“三性”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冷硬性”和“热硬性”较高的材料,坚韧性往往较差,在具体选用时只有根据工件材料的性能及其切削要求,抓住切削中的主要矛盾,突出“三性”中的某“一性”。其他“两性”只要影响不大,就可以了。然后,在实习车间组织“针对工件材料选择车刀材料的竞赛、评优”活动。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快乐!
  3.结尾拓展生活化
  一节课的结尾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中延伸,课堂即将结束时要将课内教学有机地延续到校外生活和家庭生活。一方面,让课中解决的一些问题,成为触发学生继续探究新问题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将课中收获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结出丰硕果实。因此,课堂结尾应重点组织同学们就“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如何联系”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提高他们运用科学、优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讨论物质的性能是否是决定物质用途的唯一因素?”】
  学习了“铜及铜合金”一课,笔者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呢?”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成本高,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笔者又接着问道:“物质的性能是否是决定物质用途的唯一因素?”其实,通过上一题的讨论,结论已十分明确,那就是“物质的性能不是决定物质用途的唯一因素”,考虑材料用途时还要考虑其价格、资源存量、美观度和便利性等各种综合因素。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延续到生活中,并触发他们继续探究新问题。这个案例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既复习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就能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机电技工学校)
其他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第二条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
2007年笔者开始任教,从事职业教育,刚毕业时由于教学经验十分欠缺,对于技术学校的教学更是十分陌生。从2007年11月通过参加“中德合作江西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综合项目(项目办)”组织的行动导向校本培训,第一次接触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之后,至今已参加多次相关类似培训学习,包括项目办2009年1月在江西九江柘林湖组织的为期10天的行动导向教学寒假研讨会,都令笔者受益匪浅。  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行动导向理念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创业园举行第八批26家企业孵化暨第九批30家企业入园仪式  3月17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举行了第八批26家企业孵化暨第九批30家企业入园仪式。   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何伏林宣读了创业园第八批表彰的决定。易科联移自行车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获得“突出贡献团队”称号;日盛科教服务部等5家企业获得“优秀创业团队”称号;毛巧波等31名创业者成为了第八批创业积极分子。学
在21世纪,人才得到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上各级政府的重要日程。技工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他们将成为我国产业技术工人的中坚力量。因此,国家十分重视对新世纪技工学校人才的培养。  一、《德育》教材的变革引发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2004年开始,技工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教材由《政治》改成了《德育》。该教材在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其内容编排了如的“资料卡
目前,技工教育面临着机遇与困难的双重挑战,特别是在各种体制和形式的培训机构林立并存的今天,技工教育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尤其是在非省会的大中城市办技校,必须抓住机遇,站稳脚跟,不断发展壮大,下大力气,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忻州市技工学校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实践,确立了“德育为先,技能为本,抓点过关,系统推进”的办学方法,为建设地方特色技校的开辟了有效途径。  一、德育为先  
液压设备在工业自动化中越来越占据着主导作用,但自动化程度越高,设备的结构就越复杂,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就越大,故障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越加严重。因此,正确而果断地判断故障发生的原因,迅速排除故障尤为重要。尽管目前的方法、手段不断提高,但对中小企业来讲,由于条件所限,区段划分法在这一过程中还是具有很大作用的。  在生产现场,要求故障诊断人员能够准确、简单、高效地诊断出液压设备的故障;要求维修人员利用现有的
有人说,这是中国高职教育的破冰之旅;有人说,这是中国高职教育的小岗村;还有人说,这是浙商精神的延续与传承。不管别人说什么,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只是在做着他们认为对的事情,那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实用的创业教育、创造更丰富的锻炼机会。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浙江自古孕育了许多商贾富绅。改革开放以后的浙江,更以“中国模范生”的卓越风姿引领着地方经济发展的浪潮,浙商辈出,商帮林立。如果从其前身杭州中等商
高级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研究高级技工教育的课程模式,科学设置课程,对于提高高级技校的教学质量和高级技工教育快速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级技工学校办学的基本思路  高级职业技术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以中级职业技术为主的教育体系,逐渐向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改革办学模式,中级职业技术学校可进行专业优化组合,也可以与高校、经济实体联办,改变办学师资条件的中级技校
笔者总是这样对学生讲,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生存的最高境界是大而强,最次的是大而弱。个人和国家如此,学校何尝不是这样呢?在现代汉语中,找得到强大的字样,却不见大强的词语。所以,我们要做大,更要做强。再套用一个近代历史名人的话,做大主要是学校领导的责任,做强则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努力。职校发展到今天,做大似乎暂时有个动态的定局,关键在于做强。职校要强,当然是学生强;学生要强,当然是教学要强;教学要强,
本文以北京为例,对打工子弟的社会生存状况进行了研究。  一、打工子弟概念的形成与定义  本文中,“打工子弟”这个称呼本身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是指那些生活在城市社会底层的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子女。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农民工在“城市地位的巩固”及资本的积累,在生活条件改善的情况下,为方便照顾和寄希望于城里高质量的教学来提升子女的文化资本,使得农民工逐渐将家乡的亲人,特别是孩子带到城市来。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