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中的经典影视剧翻拍现象探析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uo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短视频翻拍经典影视剧是近年来短视频创作的潮流之一。它以集体记忆吸引用户的关注与参与,助推情感消费,带动经济变现。媒介场景的创新和翻拍文本的“生产性激活”触发了用户的情境沉浸,并带动了情感消费与意义消费下沉延伸至个体日常的文化实践中。在欲望表演与言说狂欢的叙述策略背后,被解构的经典影视剧形成诸多语义场,反哺主流文化的意涵,刺激亚文化消费的流行。短视频翻拍存在创作的低俗化、雷同化、过度演绎、版权纠纷等问题,需要创作者、管理者与受众等多方合力,共同解决,从而为短视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关键词】短视频翻拍 文化消费 “生产性激活” 欲望叙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1)10-080-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1.10.013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线下消费全面受阻,网络消费、媒介化消费增长迅速,短视频直播和带货成为当下新消费的流行脚注,短视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消费平台和内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00亿,占网民整体的88.3%。”[1]抖音、快手、秒拍、梨视频、新浪微博等社交软件成为人们娱乐与消费的新宠。
  随着短视频类型的不断丰富,短视频翻拍经典影视剧现象大量涌现。它以其独特的内容生产吸引着众多用户,拓展着短视频文化消费的新路径。本文从文化消费视角出发,对短视频中的经典影视剧翻拍现象进行探析,以推动短视频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记忆唤醒与情感共振:翻拍经典影视剧的特殊场域
  1. 短视频翻拍经典影视剧的概念界定
  短视频翻拍经典影视剧是指短视频创作者以传统经典影视作品为基础,对其进行二度创作,将曾经红极一时的连续剧、电影等影视题材的作品融合全新的场景、表演形式、剪辑特效,配合段子、表情包、颜文字、网络流行语等新兴网络元素,通过恶搞、戏谑、搬演等方式,赋予短视频不同于原作的文化意涵和消费指向。短视频翻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识性、记录性、缩略式的客观传达,而是更加注重创意性、娱乐性、情景化和社交化。
  此类短视频又可被称为“挖坟”短视频。“挖坟”这一概念最早还要追溯至贴吧中“挖坟”贴的使用。“挖坟”短视频和“挖坟”贴一样,不仅在文本上有着待发现和待确认的价值,而且短视频创作者和贴吧“挖坟”族共同发挥了对流行趋势的敏锐捕捉和网络文化传播代言人的作用。基于此,那些带有历史感、话题性的经典作品借由新媒体的“回炉再造”,呈现出较为突出的后现代文化意味。“挖坟”短视频对经典作品的重构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新世界,为用户开辟出新的话语场域和消费空间,彰显出独特的消费逻辑和媒介奇观。
  对经典影视剧的翻拍可依据对原作挖掘的程度进行分类。有的短视频作品只是借原作之名,在内容或形式上完全创新,有的借用原作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局部改编和创新,还有些作品直接进行现实版的搬演,在原作中截取一段进行模仿。短视频翻拍还可以按照古代/近代/现当代的时间标准、独角戏/对手戏/群戏的表演标准等进行分类。
  经典影视剧的翻拍在短视频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类型,在质与量上增长迅速,获得了可观的流量,并吸引无数“大V”加入。辣目洋子的“还珠格格”系列、“情深深雨濛濛”系列,“四阿哥”的“小时代”系列、“回家的诱惑”系列、“甄嬛传”系列等短视频是翻拍中的经典之作。此外,对经典影视剧的翻拍已成为全民消费的对象,无数网友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对传统版本的影视剧进行改编演绎,《西游记》《无间道》《新白娘子传奇》《放羊的星星》《粉红女郎》等经典影视作品被翻拍,其表现形式大多依托夸张的剧情和演技、现代性的数码剪辑、个人主义式的命名赋能吸粉获赞。
  2. 经典翻拍与文化消费的关系切入
  相较于其他短视频而言,经典影视剧翻拍短视频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通过唤醒集体记忆吸引用户关注,而后促使短视频用户主动参与到经典影视剧的再创造过程中。经典影视剧之所以称为经典,不仅在于其可以经受住时间考验,能够唤起不同年龄段用户的群体共鸣,而且经典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间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2](335)它以最有效的方式凝结着个体与时代的链接,保存着人们的历史记忆,强化着个体对集体的认同,反映着不同时代群体在审美、情感、娱乐上的共性需求。经典影视剧往往能成为用户在生活中的参照,并通过“依赖媒介、图像或各种集体活动来保存、强化或重溫”[3]集体记忆。短视频翻拍为集体记忆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一种特殊场域,它让历史记忆在影像中共享,为集体记忆的延续和重温提供可能。在集体记忆背后,个体行为开始追溯、回忆、感怀、铭记这些时间刻度,并通过对翻拍短视频的追随和消费来获得历史与当下、集体与自我的交契,在精神生产中完成自我与历史的会通。
  带有集体记忆的文本催生了情感消费。翻拍短视频基于经典作品意义的有限性,通过新的风格形式,对原作进行包装,从而使用户获得了精神的再生产。用户结合自身的情境和阅读想象,产生新的意象关联,唤起对原作既有期待的同时,又再次打破它的意义边界,从而获得新的视域,生成与自身境遇相关的文化输出,并以情感消费的形式达成与集体记忆的互文效果。《情深深雨濛濛》中,依萍与书桓在战争、阶级、家庭多方压力撕扯下的爱情之艰,仿若是当下社会压力巨大的单身一族的生活倒影。他们通过对原作的翻拍,表达着对爱情的渴望与自嘲;《甄嬛传》中后宫嫔妃的尔虞我诈与钩心斗角,让职场“小白”通过短视频翻拍,书写着生活的残酷和现实的无奈;《小时代》中的都市丽人与上流生活,使平凡的普通人在翻拍中完成了对美好生活的自我幻想。用户看到这些短视频并参与其中,以缓解生活的压力、填充命运的空白,用虚幻的想象来慰藉心灵,靠补偿的情感来拥抱自身,用“剧中”的胜利与圆满来平衡生命中诸多的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感。此时,短视频翻拍成为人们心灵、精神与命运的延伸,在历史的记忆之中,文化向度被更新,情感意义回归人的主体,同时又与社会的客体标准相互参照,从而形成一种私密的个人情感在公共文化空间中的投射。   以集体记忆为助推剂的情感消费带动了流量与经济变现。系列剧带来的记忆与情感,让短视频翻拍的创作者们获得了粉丝数量,拥有了发布时长。创作者将视频制作成分段、分集式的系列剧,从而获得用户追剧式的流量,吸引粉丝和厂商的关注,以带动经济变现。“技术拥有者制作表情包、短视频,段子手奇思妙想抖机灵,通过IP元素以新方式呈现出来,勾起大众的集体记忆,经典老剧就这样被带入流量循环之中。”[4]况且,依托集体记忆和现代时尚元素的融合,制造出的网红产品是另一情感消费的增长点。经典影视剧对短视频用户稳定而强大的情感链接使其衍生产品成为保存集体记忆的“密码锁”。“品如的衣服”“辣目格格手機壳”“甄嬛同款饰品”等一系列“同款”“爆款”热卖品,均是以集体记忆为卖点催生出的周边文创产品,彰显出情感消费不俗的市场号召力。而集体记忆所激发出的情感消费相对以娱乐为目的的快感消费而言,长尾效应也更加明显。
  所以,经典影视剧翻拍短视频的特殊场域首先要界定“经典为何经典”,用以区别其他短视频所难以企及的特性,其次要针对经典影视剧翻拍在短视频这一媒介中的挖掘程度与表现形式,以此明确短视频翻拍与文化消费的第一层关联,即以经典作品的集体记忆吸引用户关注并参与其中,以此推动情感消费与经济变现,为文化消费深层次的多维与变构做铺垫。
  二、用户沉浸与消费下沉:历史文本的“生产性激活”
  经典影视剧的翻拍开启了短视频用户的集体记忆之阀,促进了用户的精神生产。然而,集体记忆的维系不是仅靠某一两个短视频翻拍的唤醒,而是需要系列剧的故事文本与形式创意,通过用户的追随使集体记忆得以延续。“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2](335)那么,如何在经典影视剧翻拍的短视频文本中有效提取这一核心记忆,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是在怎样一个媒介情境下发生的,文本在不同的历史时刻又该如何“生产性激活”阅读关系,这些问题为用户的文本沉浸和文化消费提供了更多探索的可能。
  1. 媒介场景搭建情境消费
  媒介场景的有效建构是短视频用户获得沉浸式体验的第一步。短视频技术诱发了场景传播的革新,用户在现代化的视听语言和媒介技术打造的情境新世界中,不仅获得沉浸式的场景体验和感官享受,而且开启了自身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出口,促进消费的生成。短视频的场景建构为商品创造使用价值与符号价值,同时还为用户提供娱乐、情感、社交等新型的消费形式。最早在传播领域使用场景一词的是美国资深记者罗伯特·斯考博和专栏作家谢尔·伊斯雷尔,他们认为“场景时代”的到来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即“场景五力”,分别是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定位系统。[5]美国传播学者乔舒亚·梅罗维茨在谈到电子情境时也指出:场景是指代物理区域和信息流动并置的混合空间,在不同媒介创造的不同场景下,个人的行为模式和扮演的角色会产生差异,“个人在场景中有三种角色:群体身份的角色、社会化的角色和权威角色”。[6]而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更是以日常生活中的表演者为切入,探讨不同的社会交往情境及支配事件的组织原则和行为框架,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生活发生互动,产生“角色、规则、任务、目标、出场人的特征,以及对参与者的看法等”。[7]
  场景建构是引领情境消费的主要手段。借助物理区域和信息流动并置的混合空间,用户获取的是传统情境和电子情境融合而成的新情境。短视频翻拍赋予了用户受众和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并通过现实情境中的行为模式和角色扮演在电子情境中的投射,衍生出社交化、共享化、数字化等新型文化消费形式。场景创新与文本创新强化用户的沉浸感,延续经典影视剧的集体记忆。用户通过短视频翻拍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并寻找着当下文化、时代痕迹与历史文本所碰撞出的新意义,从而激发起人们观看与互动的欲望。这种欲望借助“场景五力”,依托剪辑、特效等诸多科技元素,构筑起新的媒介情境,催生出用户新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空间。
  以琼瑶剧《情深深雨濛濛》为蓝本翻拍的《依萍的前半生》和《依萍啊,白玫瑰的燃魂复仇记》,是辣目洋子团队在新浪微博中颇具代表性的短视频翻拍之作。在场景的选择上,作品还原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都市的文化景观:家中的蒋介石画像、街道上的老爷车、国泰戏院、新新旅馆、昌隆绸布庄、电影《渔光曲》的海报等一系列老上海元素,配以原作“白玫瑰”演唱的《小冤家》《不由自主》等歌曲,开启了用户对琼瑶的歌词、陆依萍在剧中情感变化的回忆与共鸣。经典台词是场景中的集体记忆被重启的方式之一,“总有一天,我要笑着看你们每个人哭”,“狗尾巴草戒指,一个给我,一个给你”等台词已成为不同时代的用户多元爱情观的心理折射。媒介场景的创新通过对传统的、历史的元素进行“召唤”,经由翻拍短视频中植入的现代性元素与传统元素进行混搭,以消弭代际的罅隙。两部翻拍短视频中穿插了《新白娘子传奇》中的声音特效,动漫《宠物小精灵》、游戏《超级马里奥》部分经典片段,还挪用了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的名字,引入了四川方言,融入了“B-box”“Battle斗舞”“DJ摇滚乐”等不同类型的流行文化。这样的场景创新与文本创新提升了用户体验感与沉浸感,并生成与用户自身境遇相关的文化输出,以情感消费的形式保存、强化、重温和共享了集体记忆。
  2.“阅读型构”引领意义消费
  随着短视频用户在翻拍“新世界”中的沉浸,记忆与情感得以延续和强化的同时,文化消费也由短视频团队、网络“大V”下沉延伸至每个个体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实践之中。这种自下而上的消费推动使得短视频翻拍具有了价值和意义。然而,“意义是可及现象,它并不是文本能拥有之物,而是一种只有在‘阅读型构’(reading formations)中才能产生的东西,不可能始终相同”。[8](123)现如今,短视频翻拍的文化意义是异质的、多元的、不断阐释的开放状态,即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所言“以自我解构的原则,让作为靶子的传统文本自己解构自己”。[9]这种状态使得经典影视剧的翻拍文本形成一种重建之姿: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审美标准的用户对经典文本的解构让文本本身成为一种想象的文本,短视频翻拍文本的时空边界逐渐消融,中心思想不断被颠覆,呈现形式日趋游戏与戏仿,用户对文本本身的解构也指向更为广阔的意义域。   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托尼·本尼特在其著作《文化、治理与社会:托尼·本尼特自选集》一书中提出了“阅读型构”的概念。他认为,文本与读者本身有两种作用:一种是纯粹实体的文本本身,一种是文本成为读者想象的主体。但真正的阅读绝不仅仅是把文本本身融入个体与群体的某种阅读之中,而应“看成是在文化激活文本与文化激活读者之间发生的,看成是由物质社会、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关系构建而成的”。[8](129)本尼特提出“阅读型构”这一概念的实质是物质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与读者、文本之间相互“生产性激活”的过程,而并非仅对文本主体作出单一的解釋和想象。这一概念为短视频翻拍个体意义的表达和消费下沉的激发,提供了一种马克思主义式的传播观。
  在2018年大火的古装宫廷剧《延禧攻略》中,皇后身边的宫女尔晴,利用手段上位成为皇后弟弟傅恒的福晋,尔晴对傅恒的心上人魏璎珞妒火中烧,肆意侮辱。而魏璎珞反击尔晴“扇耳光”的桥段被众多网友翻拍成短视频。原作使用了“真人假事”的历史剧创作手法,符合魏璎珞敢爱敢恨、善恶分明、不畏强权的真实人物性格。以魏璎珞为代表的草根女性对权力的挑战、对生活的反抗、对情感的爆发是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生存折射。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态“生产性激活”了物质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同个体生存之间的矛盾,促使了翻拍短视频文本的消费下沉。创作者以史为鉴,将个体的生命体验凝结在翻拍“反击尔晴耳光”的桥段之中,以此完成之于自我的生命救赎。众多翻拍短视频借此剧情,将此情境放置于上下级、男女朋友、婆媳关系等不同身份角色的演绎上,以生活化、日常化的方式体验着对宫廷剧《延禧攻略》的意义消费,并以个体的历史化文本对抗着社会准则与世俗标准带来的束缚,完成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的“爽点”爆发。
  综上,当集体记忆为短视频用户生产、消费经典影视剧打开一扇窗之后,如何有效利用经典翻拍“留住”短视频用户成为新的议题。媒介情境中的场景形式创新与文本内容创新投射着短视频用户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分配与生产交往,延续着用户的集体记忆,激发着用户参与互动的欲望。沉浸体验促进了翻拍短视频文化消费的下沉,个体翻拍文本在历史、制度、社会、受众等动态因素不断变化而又相互影响的“生产性激活”过程中产生,在时代和情境中寻求有效性互动,并完成自身话语的建构。
  三、欲望刺激与消费转码:短视频翻拍的叙事策略与文化表征
  媒介场景的更新与短视频翻拍文本的“生产性激活”拓展着经典影视剧的文化向度,用户在短视频科技和个体文化实践的加持下,不断消费着经典影视剧翻拍的意义。然而,随着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不断重合,用户对世界的感知、对翻拍短视频的体验日益丰富,集体记忆带来的情感消费,媒介场景激发的情境消费、“阅读型构”引领的意义消费已满足不了短视频用户不断被刺激、被更新的消费欲望。多变的情感、混杂的场景与现代媒介技术、媒介平台相结合,新的媒介世界更新着用户的世界观,刺激着用户底层的消费欲望。翻拍短视频借此获得新的流量资本、新的象征资本和新的文化意义。
  1. 欲望叙事与言说狂欢
  当经典影视剧中的一件服装、一首插曲、一句台词、一种特效不断被解构,无数用户翻拍跟风,颠覆原作本身的意义时,能指与所指的意义链条就会严重分裂,经典就成为一个空壳,一个符号,经典本身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新的文化消费需要新的意义,新的意义背后是新的媒介世界带来的消费欲望。对消费欲望的满足势必要引发对符号意义的欲望,最终引发符号灾难。“对符号意义的欲望,总有再具诱惑力的广告宣传也唤不起来的时候,那时对欲望的欲望就会落空,不再有‘环比增长’的危机会总爆发。”[10]欲望消费不断被更新放大,翻拍短视频的意义消费逐渐被欲望消费所取代。为满足用户新的欲望消费,一系列言说式的狂欢在所难免。“在狂欢中所有的人都是积极的参加者,所有的人都参与狂欢戏的演出。人们不是消极地看狂欢,严格地说也不是在演戏,而是生活在狂欢之中,按照狂欢式的规律在过活。”[11]文化消费的下沉,日常生活的表达使得不同用户在狂欢式的翻拍中打破现实壁垒,彰显本能欲望,诱发集体共情。现实生活中穷途末路的屌丝可以在翻拍作品中迎娶白富美,上演“情深深雨濛濛”;“单身狗”们可以在宫廷剧的翻拍中坐拥后宫佳丽三千,感受万人之巅的寂寞。对于这种“成功者”的消费欲望,与其说是一场狂欢的言说游戏,不如说是新世界的欲望激发了用户对经典、对潮流、对完美人生的占有欲而产生的主体幻觉。
  古装清宫喜剧《还珠格格》中容嬷嬷对紫薇说“你看我扎不扎你”,古装清宫宫斗剧《甄嬛传》中宜修皇后说“臣妾做不到啊”,电影《牧马人》中郭谝子说“老许,你要老婆不要”等,这些经典台词通过用户对情境的置换,呈现出一场言说式的狂欢游戏。如“老许,你要老婆不要”这句台词,被网友塑造成各种情境中“送老婆”的片段,情境也由许灵均在西北牧场的家置换为宿舍、办公室、工地、车站。狂欢颠覆了原有作品的话语秩序,满足着人们“要老婆”的欲望。欲望叙事催生了媒介空间个性化、共享式的话语表达,“自黑式、黑色幽默、熟人式及无厘头特征”[12]的传播语境和社会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使得“互联网考古”成为新的社交货币,用户对经典的狂欢式言说挖掘出新的笑点,催生出表情包、土味情话、鬼畜系列等新娱乐形态,产生诸多新文化消费增长点。
  根据电影《小时代》翻拍的短视频《寝室版小时代之顾里生日会》将场景搭建至大学生宿舍,几位主创以粗糙的道具、平价的潮牌、都市的腔调等,试图诠释《小时代》电影中的摩登感。场景的假定性塑造了一种亲切的屌丝心态,并与原作中奢华的上层社会场景之间形成强大落差。用户在此场景中寻找和投射自身的欲望,依托对财富、爱情、地位的见解,通过评论、转发、点赞、关注、参与直播互动等形式,讨论剧本、制造话题、撰写段子。言说的狂欢满足着“小时代迷”们的欲望,增强了用户黏性,产生了粉丝经济,巩固了视频生产者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吸引了商家关注。用户通过制造流量资本、象征资本和文化意义释放着精神压力,宣泄着情绪,制造着快乐源泉,让现实世界中缺失的欲望得到补偿。   2. 性别表演与文化反哺
  学者科恩曾感慨“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痴迷于青春、健康和肉体之美的时代”。[13]身体作为一个符号,承载着人们的欲望消费。当短视频翻拍文本的意义被不断解构,思想深度被日渐降格为戏仿、恶搞、感官刺激的肉身操作,身体所带来的文化附加值与语义场不断拓宽,“个体化、自主性、圈群化、高速性以及更广泛的参与度”[14]成为经典影视剧翻拍普遍具有的特性。当身体被流量、商业、欲望所挟持,身体在短视频文本中便拥有了交换价值,无论是剧情抑或造型的需要,翻拍文本中的身体便成为一种文化消费乃至商业变现的手段。正如部分学者所言:“当代大众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围绕身体建构的文化,其主题是欲望,其价值是身体性愉快,其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对人体进行技术再造和改装。”[15]
  “男扮女”的变装和反串是短视频翻拍文本中常出现的性别表演。无论是“刘背实”在翻拍剧《辣目格格》里变装紫薇,“影帝小新”的翻拍电影《撒娇女人最好命》中男大学生饰演的蓓蓓,还是“四阿哥”翻拍剧《回寝的诱惑》里对高珊珊、林品如和艾莉的反串,用身体展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身体悖论:看似男性身体在引导着用户的欲望消费,实则被消费的仍然是女性身体。“异性表演往往会比同性表演更能强化异性的性别特质”。[16]变装、反串的身体实则是一种性别竞争策略,是伴随女性主义地位的崛起而采取的一种软性行为与话语诱导,同时亦是后现代主义社会下所反射出的心理互换与性别包容。中性化的身体表达打开了社交消费的形式,赋予了观众更广泛的话语场。如粉丝在评论区用“世贤体”造句,对反串演员的服装、语气进行评判,对男性气质阴柔化现象进行讨论,甚至延伸到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问题的讨论。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翻拍作品为了博得关注,将变装、反串作为短视频翻拍作品的常用手段,习惯并主动迎合观众的注视与探讨。当欲望不再遮蔽,性别被解构,噱头不断叠加,翻拍文本的价值取向便成了大问题。在大众传播时代,虽然这样的手段可以获得浅表性的娱乐效果,获取语义增值的作用,为经典影视剧的翻拍提供新的叙事策略,但正如身体美学的倡导者舒斯特曼所说:“价值取向与媒体的鼓吹有很大关系。”[17]后现代都市文化的时代对肉体的顶礼膜拜,对本能欲望的主动追求虽已不构成一个问题,但问题在于,经典影视剧原本的意义早已消失在色彩斑斓的碎片化时代和新媒体图景之中,再也不会有经典之作产生,经典之作原本的意义也不再会激发几代人的记忆与共鸣,更加年轻的一代早已忘却经典的原初使命,却在解构经典的虚无意义中乐此不疲。
  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在《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书中指出,数字革命不仅是一种技术变迁,而且是一种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作为一种亚文化研究對象,短视频翻拍涵盖了主流文化的观念与价值,也拥有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实践。“当前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群体性孤独和心理压抑,以及年轻一代草根群体的边缘化生存状态”[18]使得存在的焦虑、自我的追逐、小众爱好、逆反猎奇等心理反馈在短视频翻拍的文本中。在现实中遭遇排斥的草根群体却在短视频翻拍中得到相应的认同、接纳与归属。个体通过对自我或社会某个领域的象征性再现,获得个体和他人的合作互动,维系自我和他者的共同观念。正如英国学者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哈里斯在《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一书中所言:“自我建构的过程正是在诸多个人的‘主观性’与社会领域的‘客观现实’当中得以完成的。”[19]
  经典影视剧翻拍的亚文化现象并未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全然割裂,经典影视剧的翻拍只是构成了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并未对主流话语构成抵抗。按照短视频拍摄相关条款的规定,对有越轨行为的翻拍作品,平台会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对文本进行界定、警告,乃至封号,一定程度上收编了部分亚文化的语义生成。短视频翻拍亚文化日渐成为娱乐工业和商品消费的一部分,在解构经典、表达自我的同时,也自下而上反哺了主流文化,更新了主流文化的内在结构。被解构的经典影视剧形成诸多语义场,与原作的语义场内在会通,形成了亚文化产业链中的独特场域。
  电影《喜剧之王》中的纯粹爱情与现实无奈的矛盾,在翻拍短视频中解构为金钱万能、“商品拜物教”的世界观;美剧《致命女人》中西蒙对绝症丈夫的不离不弃,在翻拍短视频中延伸出直男审美、性向多元论的探讨;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汤姆和杰瑞亦敌亦友的关系在翻拍短视频中演变为夫妻如何和睦相处、摩登猫步怎么走等话题。亚文化的小众、反叛、抵抗风格日渐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多元的风格。用户通过翻拍消费经典影视剧中的音乐、服饰、表演,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并汇聚成亚文化部落,更迭着主流文化的内在构成,在反哺主流文化的同时亦构成了一种流行消费。
  短视频翻拍的文化消费离不开用户言说式的欲望。在这个人人都敢于表露自我的年代,欲望的追求与言说的狂欢互为一组因果关系。短视频翻拍成为用户自我满足的载体,人们妄图成为经典、追逐潮流、补偿缺失,用性别表演、社交消费的方式传递着广泛的语义场。短视频翻拍所构成的亚文化部落反哺着主流文化的意涵,刺激着亚文化消费的流行。然而,互联网中的短视频并非法外之地,用户对欲望满足的永无止境,对解构经典的毫无下限,亦会造成法律、道德等一系列问题,这对短视频翻拍的文化消费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结语
  视频化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构建风清气正、守正创新、活力生机的短视频互动空间与文化逻辑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作用。纵观短视频翻拍经典影视剧背后的文化消费逻辑,首先,通过唤醒集体记忆吸引用户,并促使其参与到经典的再创造之中,从而激发用户的情感消费;其次,创作者们通过媒介场景的搭建和文本意义的“生产性激活”,让用户在沉浸体验中获得情境消费,在“阅读型构”中下沉意义消费,从而为个体的文化消费实践获取更广阔的意义域;最后,在新的媒介世界中,追溯短视频翻拍用户新的消费欲望,通过言说的狂欢和性别的表演,反哺着主流文化,更迭着流行文化的内在肌理。   总体而言,短视频翻拍经典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彰显了新消费的创新性与对社会发展的多重作用,但就短视频内容而言,依旧存在创作的低俗化、雷同化、过度演绎、版权纠纷等问题。因此,需要管理者、创作者与受众等多方合力,如管理者加强对短视频平台内容的审查,创作者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网络创作素养,普通大众提升对短视频内容的评估鉴别能力等媒介素养,由此推动短视频行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21.
  [2] 莫里斯·哈布瓦赫. 论集体记忆[M]. 毕然,郭金华,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 王明珂.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5.
  [4] 从热捧到“挖坟”,热播剧都难逃槽口?全媒派读者:娱乐而已[EB/OL].[2018-06-16].https://wxn.qq.com/cmsid/20180616A09XK800.
  [5] 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如何改变商业和生活[M]. 赵乾坤,周宝曜,译.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1.
  [6] 约书亚·梅罗维茨.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 肖志军,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8-49.
  [7] 车淼洁. 戈夫曼和梅洛维茨“情境论”比较[J]. 国际新闻界,2011(6):42.
  [8] 托尼·本尼特. 文化、治理与社会——托尼·本尼特自选集[M]. 王杰,强东红,等,译.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
  [9] 王治河. 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6.
  [10] 兰德尔·柯林斯. 互动仪式链[M]. 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21.
  [11] 巴赫金. 巴赫金全集:第五卷[M]. 白春仁,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20.
  [12] 宫承波. 新媒体概论[M]. 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9:149.
  [13] 迈克·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中的身体[M]//汪民安,陈永国. 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284.
  [14] 宋全成. 论自媒体的特征、挑战及其综合管制问题[J]. 南京社会科学,2015(3):112.
  [15] 刘成纪. 身体美学的一个当代案例[J]. 中州学刊,2005(3):247.
  [16] Jenny Kwok Wah Lau.Farewell My Concubine: History, Melodrama, and Ideology in Contemporary Pan-Cinema[J]. Film Quarterly, 1995, 49(1): 24.
  [17] 理查德·舒斯特曼. 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和生活艺术[M]. 彭锋,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4.
  [18] 程寅,黃锦章. 网络造句背后的集体记忆和社会无意识[J]. 当代修辞学,2011(6):1.
  [19] 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哈里斯. 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M].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文化译介小组,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43.
  The Remake of Classic Films and TV Dramas in Short Video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YANG Guang, SHI Lei(School of Humanitie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1756, China)
  Abstract: Remaking classic films and TV dramas are one of the trends in short video creation in recent years. It attracts the atten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users with collective memories, fuels emotional consumption and drives economic liquidation. The innovation of media scenes and the "productive activation" of remade texts trigger users' situational immersion and drive the consumption of emotion and meaning down to the daily cultural practices of individuals. Behind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desire performance and speech orgy, the deconstructed classic films and TV dramas form a number of semantic fields that feed into the meaning of mainstream culture and stimulate the popularity of subcultural consumption. The problems of vulgarization, homogenization, over-representation and copyright disputes in short video remaking need to be addressed by the combined efforts of creators, administrators and audiences, so as to inject more momentum into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hort video industry.
  Keywords: short video remake; cultural consumption; "productive activation"; desire narration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媒介新变迁与新消费主义”(18BXW085)
  作者信息:杨光(1989— ),男,河南南阳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与传媒文化、中国电影史;通讯作者石磊(1970— ),男,四川宣汉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与传媒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其目标指向多个复杂系统经由协同进化而形成的一个更高级的复杂适应性系统——全媒体生态系统。媒体融合过往历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和迷思主要源于融合参与者个体、种群及群落在各自分散决策时的生态位冲突,而已取得的阶段性中间成果则得益于生态化协作过程中对于分布式创新的有序联动。因此,来自异质性多主体的生态化协作共治,通过明确起始条件和实施规则而成为解释并解决上述难题的逻
期刊
【摘要】文章從古籍整理出版的角度,梳理中国古代石刻文献近四十年来的出版情况,从三方面分析石刻整理出版的主要成就、基本方式、整理研究的主体、出版主体、具有重要价值的代表性图书,指出石刻文献整理出版存在的基本问题及对策,并根据有关出版成就、当前形势、技术条件等,就古代石刻文献整理、研究、出版的趋势做出深入判断。基于上述材料,得出基本结论: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是古代石刻出版繁荣的先决条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
期刊
【摘要】“后电视网时代”,中国网剧的发展在经历了“台网互动”的聚散离合后,逐渐树立起自身独立的文化样貌和传播特征,其互动多样性和操控友好性的非线性传播体验,更催生了崭新的“网感”文化。研究认为,对现象级网剧的追寻作为强劲的产业驱动力,有助于该行业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但创新无技巧,扩散有原则,欲寻求网剧产业的良性发展,制片主体有必要进行从消费侧到供给侧的理念与实践的深度改革。  【关键词】“后电视网时
期刊
【摘要】当前,报业面临人才管理、盈利模式、采编流程和优惠政策等经营管理上的技术性困难,然而,更深层的机理性问题是:“企业化管理”没有真正落实,现代企业制度有待完善;两种人员身份和“双轨制”管理削弱年轻优秀人才归属感、荣誉感和忠诚度;报纸媒体融合支撑保障能力不足;报纸行业性产业链存续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文章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在理论和政策上深入研究,重新界定报社“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内涵;在体制机
期刊
【摘要】从2019年至2020年,笔者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新闻获取习惯的量化研究,结论是手机阅读已经是人们新闻阅读的主要形式,微信是信任度最高的媒体,传统媒体的市场占有率明显下滑。2020年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年,新冠肺炎疫情是否对人们的新闻阅读习惯产生了影响?量化研究的结论是,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对人们的新闻阅读习惯产生明显影响。文章最后探讨了手机阅读环境下传统媒体突围之道。  【关键词】新闻阅
期刊
【摘要】将海德格尔思想融入媒介分析,是突破主流传播学研究的可能路径之一。海德格尔的技术观、本体论、存在现象学方法是当前媒介研究中主要利用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的嵌入为重新理解媒介注入了活力。但现有的媒介研究对海德格尔的整体思想把握还不够,缺乏系统的分析视角,造成了对新媒介技术、媒介生活世界等方面的理解迷雾。驱散迷雾需要将媒介引入海德格尔的整体思想中,依托深厚的存在论思想和方法论阐发泛媒介时代的传播现
期刊
【摘要】情绪传播行为不是短时的应激反应,其影响并不会随着伴随性事件的解决而消散。生理驱动性和社会建构性是情绪传播的一体两面,也是情绪传播得以贯穿心理与行动、个体与社会的根本性特征。其传播的路径及社会影响也都由此生发而来。情绪传播的短期社会影响形成需经历外界刺激、情绪唤起、情绪分享、情绪共鸣四个阶段。而情绪传播向社会进行深层的长期影响则是以形成社会情绪记忆场域、构建社会关系网络和身份认同、塑造社会情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迭代发展和平台垄断广度和深度上的持续演进,互联网生态逐渐从开放转向闭合,并最终形塑为当下互联网的一种生产方式和文化形态。闭合生态与互联网“双轮垄断”的这种耦合共轭在提升经济效率和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同时,也带来了互联网治理和产业发展的双重挑战。本研究基于互联网反垄断规制的理论建构需求,通过对闭合概念、互联网“双轮垄断”与闭合生态的耦合轨迹、动力的分析和研究,展现了互联网底层闭合形
期刊
【摘要】尽管随身设备的大量使用使得新兴媒体趋向于个体化,但通过智能设备单一个体又被网络链接在一起。因此,建立在智能设备与网络基础设施之上的个体化与集体性,决定了新兴媒体具有社会分裂和社会统一两个不同趋向。传统媒体实现社会统一功能主要依赖排他机制,认为排他机制是产生社会统一和话语权的结构条件。新兴媒体则通过信息简化机制、社会信任机制以及由二者交互而建立起来的新的新闻分配方式和内容组织形式,重新将公众
期刊
【摘要】融媒体发展视域下,传统与新兴出版者的统合虽有利于实行一体化管理,却导致两者私權信息审查责任方面的割裂,表现为网络传播者被纳入网络出版者范畴,出版物范围扩展至网文等网络传播形式,私权内容审查责任与已建立的网络管理体系存在冲突。导致两者割裂的制度根源,在于出版者负担事先私权信息审查责任,而网络传播者承担事后的发现和移除责任,因而统合新旧出版者制度时,应遵循区分原则,并依传播信息内容的不同,由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