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应重视快写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k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纲规定,中学生要“有一定的写作速度”,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要突出一个“快”字。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更明确地提出了快写的具体要求:“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因此,笔者以为,中学生作文应重视快写,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我们正处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事物发展快、生活节奏快、观念更新快、信息传递快是其显著特点。一切都在快,一切都要求你以快制快。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面对千变万化的新动态,如果你不能去快速捕捉,快速研究,快速处置,就必然会稍纵即逝,失去你应该或可能得到的机遇,致使抱恨终生。
  作为中学生,不仅要应对中考、高考,更要应对踏入社会后各行各业的应聘考试。以中考、高考而言,如果你能在规定时间内提前15-20分钟完成作文,就不仅能赢得充裕的时间做好基础知识和阅读题,而且能以极佳的心情去完成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的考试,那样,就有可能考出高分,考上理想的学校。就应聘考试而言,凡稍好点的单位,往往是招十几个人就有成百上千的人去应聘。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如果你不能在规定时间内交上你的答卷,你就只好走人。凡此种种,无一例外地说明,快是时代的要求,能快则胜,不快则败。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写作速度快起来呢?中学生往往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心中有话倒不出,能动动笔就已经不错了,能快得起来吗?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能!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就一定能。
  要学生快写,就要指导学生善于索取写作材料和掌握写作技巧。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讲的是要做出美味可口的饭菜,一要有充足的原料,二要有高超的烹饪技巧,二者缺一不可。同理,学生要快速写出好的文章来,就必须积累丰富的素材和娴熟地掌握写作技巧。
  素材的积累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多读好书,二是留意身边的人和事。
  古人很重视多读书,有“读书破万卷,下笔为有神”之说。历届高考状元的经验之谈,也无不提到多读书的益处。因为读能积累词汇,读能获取信息,读能悟出技巧,读能提升情操。特别是课本里的范文,图书馆的中外名著,科技报刊上的优秀文章,多读多琢磨,融会贯通,写起来笔下就如有神帮助,洋洋洒洒,万千言倚马可就,何愁快不起来!诚然,我强调的是有选择地多读美文,绝不能读那些低级趣味的东西。
  所谓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其写作的源泉,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人的言行举止,事的来龙去脉,景的动静向背,情的忧悦跌宕,无一不是与特定的时空、特定的环境紧密关联着的,而且又是一闪而过的。无心人面对盛开的牡丹无动于衷,只不过笑笑而已;而有心人即使见到一页残荷,也会心动不已,久久不忍离去。教师要循循善诱自己的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如能持之以恒地留意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那他必定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活的细节,积极地挖掘出生活的本质,在脑子里烙印下鲜活的生活画卷。
  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不能奢望一蹴而就,更不能高谈阔论,而应该循序渐进地,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指导其运用。学生需要什么,我就讲什么,学生缺什么,我就补什么,学生已经知道或基本掌握的,我就少讲或不讲,学生运用起来感到作难的,比如审题、立意、布局、思路以及联想、想象、细节处理等等,我就重点讲、反复讲,而且我讲什么,就要他写什么,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有法可依”了。有材料,有技巧,有练笔,有了这“三有”,难道随手写个千儿八百字的文章还有什么问题吗?
  写作材料和写作技巧是写作活动的两只翅膀,有了这两只翅膀,就能飞了。但要飞得高,飞得远,还得翅膀硬。要翅膀硬,就必须多练。
  因此,我在指导学生索取素材和掌握技巧的同时,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多练。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多练笔,才能使他们的手一步步地活起来,写作的速度快起来。有人问一位国外著名的多产作家是怎样创作出那么多好作品的,那位作家举起手来风趣地比划着说:“写——,写——,还是写——!”五个字,三句话,充分道出了多写能快能好的真谛。中国不是有句俗话说“熟能生巧”吗?多写,就能使手活、心活,变生为熟,变拙为巧。熟了,巧了,自然就快了。
  快写固然是通过多练而得的,但是,有的学生就是不乐意动笔,连笔都不想动,何谈多写?这就涉及到一个兴趣问题。如果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感到枯燥乏味,那他必然要喊“作文作死人”了;如果大有兴趣,那一定是写了还想写,还要写。为什么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为什么老太婆喜欢打太极拳?不都是因为有兴趣吗?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啊!所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第一,要放开学生手脚,还其自由。
  对于中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是让他们敢于动手,放开写,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话多则长,话少则短,三五百字可以,两千、三千字也行。只要写出了真情实感,就予以充分肯定;只要写好了一个开头或结尾,或写好了一个片断,一个细节,或写出了几句甚至一句漂亮的话,就给予表扬。总之,只要基本上达到了一个训练目标,就给他评高分,绝不求全责备,要尽力“从骨头里挑肉”,多找优点,鼓励他,“放纵”他自由挥洒。这样,他就可以无拘无束地写,自由自在地写,越写越有兴趣,越写越爱写,写多了,手也就自然活了,快了。
  正是因为我放纵学生,学生才没有心理压力,一遇到灵感到来,火花闪现,就即时把它抓住,用笔记录下来,即使老师没有布置,他也要写,要表现,好像不吐不快似的。去年,我班有个文体委员为了准备国庆晚会的节目,把自己家里的收录机和音响拿到学校来用,他妈妈骂他“二百五”:“为什么别家的孩子不拿偏你拿?”他一气之下,连夜写了篇批评他妈小气的千字文,取了个别致的标题“小气鬼:妈妈”。又有个同学暑假回农村住了一个星期,他竟在大热天里一口气写出了同一主题的6篇散文:《透明的印象》《生命之树长青》《绿色的追求》《绿色的呓语》《希望的光点》《心中的天空》,并把这6篇组合在一起,取个总标题“我心中绿绿的芳草地”。全文近5000字,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令人爱不释手。
  第二,要贴近学生生活,巧设话题。
  写作是高级的思维活动,文章是思维绽放的花朵。教师给学生出训练题,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要指向十分清晰、明确,二是要有适当的思维难度。所谓指向清晰、明确,即要指向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指向纯洁美好的情感,指向积极的价值取向,指向高尚的审美情趣。所谓适当的思维难度,即要便于学生把握思维的准确性、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缜密度、思维的想象力。在注意以上两点的同时,还要强调贴近学生生活,以利于学生兴趣的勃发。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言语的欲望和言语的依据、范围,他自然就会快速地写出散发着生活气息的精美文字来。
  平时,我在作文课堂上总是设计些能使学生有话可说的题目让学生限题练笔;节假日,我就列出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他们有选择的写写;有机会也带学生到郊外游玩,高兴时出个题让他们边玩边练笔。今年春天,我利用星期天带学生去郊外公园里玩。正当同学们玩得高兴又有点累的时候,我让他们坐下来休息,听我讲了个故事。我讲的故事梗概是:有个人带着玩具小狗游公园时无意中将玩具小狗丢了,玩具小狗变成了一条活的真狗。真狗在尽情游玩童活世界后忽然想起了它的主人,于是急忙去寻找它的主人。就在同学们还在回味故事情节的当口,我要他们拿出随身带的纸和笔来,用40分钟的时间写篇以“寻找”为话题的作文。
  半小时刚过,就有人交卷了,最后交上来的也只花了39分钟。我粗略地看了看,写得短的,不少于600字,长的在千字以上。标题百花齐放,内容丰富多彩,篇篇富含真情实感。其中有篇标题为“阿姨,请嫁给我爸吧”的为他爸爸寻找对象的文章有力地吸住了我的眼球。文章采取倒叙的方法,开篇写道:
  她在公园的鸳鸯池旁,手扶刻花栏杆,凝望着嬉戏碧波之中的对对鸳鸯,完全不察已经来到她身旁好一会儿的我,我甜甜地唤了声:“阿姨,我终于寻找到您啦!”阿姨回过身来,白哲的脸上漾出微微的红,轻轻地把我搂在她的怀里。我贴着她的耳朵,悄悄地说:“阿姨,请嫁给我爸吧。他需要您,我也需要您!”
  这篇文章不仅文笔活,而且突破了一般中学生的写作范畴,笔锋触及到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的但又处理得不太好的子女应该如何对待父母再婚的问题,确乎称得上一篇美文。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还很多,诸如组织学生编书办报、专题辩论、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等等,甚至引导学生参与邻里吵架、父母斗嘴,都能有效地让学生产生兴趣。教师既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又要施教有度。这个“度”就是“大纲”。教师只要掌握好“大纲”,不断翻新施教方法,学生就能兴趣常在,笔耕不止,步步加快写作速度,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并随着思维力的日益敏捷,综合力的日益加强,进而促进整个语文水平乃至各学科成绩的整体提高。
  
  张智翔,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黄石。本文编校:老 猛
其他文献
“琅琅”,象声词,金石相击的声音或响亮的读书声音。朗读就是用清楚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念出来,即“有声的阅读”。  从目前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年级越高,这个工作做得越不好。尤其到了高三,语文课堂成了讲习课堂,从课堂传出的大多是“嘶哑”的讲解声音。有的认为朗读只是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朗读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大意;有的认为主要是把课文内容讲清楚,朗读不朗读没有多大关系;还有认为“朗读浪费时间”“朗读是读死书”等等
当前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十分重要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要不要教的问题。比如现在叫得最响的口号,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甚至具体规定“教师讲课不得超过5—10分钟”,教师要做课堂的隐身者,要站在课堂的角落里。很显然,这几乎是要取消教师的教了。难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真的不该教了?   所谓教学,本就包涵着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两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强调学生学,而忽视教师教,则此种教学,实
方方,女,1955年生于南京。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后分配到湖北电视台当编辑,1989年调入湖北省作家协会。大学期间始发小说,现已出版小说、随笔集三十多部。《风景》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十八岁进行曲》、中篇小说《桃花灿烂》《埋伏》《过程》《奔跑的火光》分获《小说月报》第二届、第五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百花奖”。著有长篇小说《乌泥湖
剑男:王老师,你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对您做一个访谈。语文是一个庞大的话题,真不知道从哪里谈起,近段时间,语文界都在谈论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我们就谈谈新课标,好吗?  王尚文:好的。学习新课标也是我分内应做之事,我就不揣冒昧谈谈吧。  剑男:谢谢王老师的慷慨应允。谈起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人们都喜欢将它和之前的实验版比较,较之于实验版,王老师觉得修订版有什么新的变化?  王
最近,我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接受央视记者采访,谈及自己的创作经历时,说到自己第一次“成功作文”是在小学三年级,老师布置写一个运动会的作文,“其他同学都写了运动会的许多场面”,而他“只写了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场篮球赛”,受到老师的表扬——认为他写得生动,很有戏剧味道。由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莫言的获奖与他这“戏剧味道”有很大关系。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
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地位。各种因为关注学生活动而使课堂精彩的教学案例,在各大教学刊物上可谓“比比皆是”,似乎课堂上只要有了学生活动,只要关注了学生活动,课堂就必然精彩。然而事实上有些课堂并没有因学生热闹的活动而“锦上添花”;相反,常常因教师课前的设计存在问题或预设不足,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  《项羽之死》教学片段:  教师:本篇散文分哪几个场面塑造
叶圣陶先生提倡学生作文要“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表明作文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只要你有想法,只要你会说话,你就会作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呼作文难写,老师叹作文难教,亦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包袱?几年来,笔者带领“诗意语文”课题组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激:作文出题竞标  无论是以前的命题作文,还是现在的话题作文,我们发现,题目出得再新颖,总有些学生还是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俗语用在作文教学中就再恰当不过了。作文教学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作文训练的成效不明显已成为共识。因此,作文教学既要是“放长线钓大鱼——长远计划”,也要“穿钉鞋走泥路——步步落实”,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摸索出“化整为零”训练的方法,长期不断的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果把文章比作一支部队,那么,词语就是这支部队的“兵”,句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其《诗品序》中提出诗歌创作的“滋味”说,滋味,即诗味,诗的艺术魅力、美感。他阐发了滋味的形成有赖于“指示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也就是通过细致深刻的形象描绘,蕴含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至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总结优秀诗歌的艺术特征,则进一步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与李生论诗书》)。“近而不浮”,是说诗歌的形象表现得真切、生动、鲜明逼真,好似近在眼前,而不
语文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一语天然万古新,浮华落尽见真淳——语文就是语文,她是天使的翅膀,诗意的精灵,思想的火炬,人文的使者,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是世间最醇厚最醇美的味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语文组23位教师,努力追寻诗意、理想的境界,课改与教研齐飞,悦读与生命同在,让语文学习从此变得简单,清明,深刻。  烂漫书山任我行  (曾凤莲)浸润书香,精神奠基。读书益于励志,益于启智,拓展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