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初中的留守儿童较多,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这些学生自律能力较差,数学成绩明显低于其他学生,数学课后学习习惯差,沉迷于电视、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不能合理地安排课后时间,不能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通过调查、访谈我们了解到,这些学生不是不想学,而是自控能力较差,不会合理安排时间,不会的题目也不问,又没有人能及时督促指导,所以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对数学也就失去了信心。对留守儿童进行正确的课后辅导,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尤为重要。笔者尝试利用赏识教育,对他们进行课后辅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用赏识的眼光看待留守儿童,对他们特别关注
我们班有六名留守儿童,在开学初,我就特意把这些学生分在了同一组。我首先观察他们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第一次课后作业,我没有对他们特别强调,结果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只有两位学生能完成,但书写潦草。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在班级表扬了完成作业的学生:“如果书写能再工整一点就更好了。”对没完成的学生说:“你们要向他们学习,如果你们想写的话,会比他们写得更好”。第二次布置课后作业,在班级布置完以后,我又特意给他们布置了一遍,结果他们组就全部完成了,而且多数书写较规范,我在班里表扬了他们,说他们表现得非常好,进步很大,从那以后,他们就能及时完成课后作业了。
为什么同样是课后作业,两次检查却有不同的效果?对此我进行了分析:因为第一次布置作业时,我没特别关注他们,所以他们作业完成的情况不理想,而第二次在特别强调后,他们就能全部完成作业;前一次作业书写不规范的学生,以被表扬的同学作为典范后,作业书写就特别工整了。由此看出,特别关注、多用赏识教育,在对待留守儿童辅导问题上,作用特别显著。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多关注、多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感受关注的温暖,从心里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二、用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给他们特别的关怀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关爱,加上成绩不理想,所以在班里比较自卑,害怕被别人看不起。因此,在和这些学生接触时,教师要多用赞美的语言。我在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把这几位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当天的学习情况,出几个问题考他们,对他们不会的问题,就再讲解。对掌握得好的学生,我每次都对他们竖起大拇指,对于掌握得不好的学生,我则用鼓励的语言,譬如“如果你再细心一点,你会做得更好”,如果题目全做错了,我就夸夸他的字漂亮。这样,他们对自己就有了信心,从最初的被动学习变成后来主动找我,要我出题目,数学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他们也逐渐变得开朗,和同学相处也越来越融洽,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
三、组织班级的学生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
我在对留守儿童实施赏识教育的同时,也引导班级的其他同学,不能因为留守同学成绩差、习惯不好就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孤立他们,而要在课后多关心帮助他们。我根据学生的家庭住址,从班级里面挑选了与这六名留守儿童相邻或同村、学习习惯好、成绩优异的六位学生,与这六名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子,在学习与生活习惯上帮助他们,与他们一起完成家庭作业,随时“监督”他们,让他们没有时间与“自由”去上网、玩游戏,对他们不会的问题,能给他们讲解,把讲不清楚的问题记下来给我,我再给他们单独讲。一段时间以后,留守学生慢慢戒掉了游戏,对家庭作业的态度认真起来,遇到不会的问题,能主动问同学或老师,没再出现作业不做、乱做的现象。期中考试时,有4位学生数学考到了90分,其他2位也考到了70分,这比刚进校时的成绩,有了质的飞跃。
有时候,同龄的孩子是彼此最好的老师,他们能从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而学生也喜欢同龄的朋友,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他们能发挥自身的长处,发现不足,共同取得进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会用这些“小老师”,让他们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在帮助别人时,自己也有更大的进步。
四、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
在和这几名留守儿童接触久了以后,我发现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只要教师善于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一定会还给教师许多惊喜。有两名学生课后作业态度不太认真,我让他们担任收作业的小组长,收完作业我让他们翻翻自己组学生的课后作业,告诉他们组长要比组员做得更好。后来,他们的课后作业就做得很认真,我及时给予了他们表扬和奖励,他们渐渐地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有一名学生成绩进步很大,我让他和一名成绩比他差的学生结对子,告诉他要学会帮助别人,结果,他们的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多数人都懂,但在做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做到。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对待留守儿童数学课后辅导问题上,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继续用赏识教育对待这些学生,让他们越来越自信,成绩能有更大的提高,将来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葛广伟.浅论中学数学科目课后辅导[J].都市家教,2012(2).
[2]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一、用赏识的眼光看待留守儿童,对他们特别关注
我们班有六名留守儿童,在开学初,我就特意把这些学生分在了同一组。我首先观察他们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第一次课后作业,我没有对他们特别强调,结果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只有两位学生能完成,但书写潦草。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在班级表扬了完成作业的学生:“如果书写能再工整一点就更好了。”对没完成的学生说:“你们要向他们学习,如果你们想写的话,会比他们写得更好”。第二次布置课后作业,在班级布置完以后,我又特意给他们布置了一遍,结果他们组就全部完成了,而且多数书写较规范,我在班里表扬了他们,说他们表现得非常好,进步很大,从那以后,他们就能及时完成课后作业了。
为什么同样是课后作业,两次检查却有不同的效果?对此我进行了分析:因为第一次布置作业时,我没特别关注他们,所以他们作业完成的情况不理想,而第二次在特别强调后,他们就能全部完成作业;前一次作业书写不规范的学生,以被表扬的同学作为典范后,作业书写就特别工整了。由此看出,特别关注、多用赏识教育,在对待留守儿童辅导问题上,作用特别显著。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多关注、多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感受关注的温暖,从心里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二、用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给他们特别的关怀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关爱,加上成绩不理想,所以在班里比较自卑,害怕被别人看不起。因此,在和这些学生接触时,教师要多用赞美的语言。我在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把这几位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当天的学习情况,出几个问题考他们,对他们不会的问题,就再讲解。对掌握得好的学生,我每次都对他们竖起大拇指,对于掌握得不好的学生,我则用鼓励的语言,譬如“如果你再细心一点,你会做得更好”,如果题目全做错了,我就夸夸他的字漂亮。这样,他们对自己就有了信心,从最初的被动学习变成后来主动找我,要我出题目,数学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他们也逐渐变得开朗,和同学相处也越来越融洽,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
三、组织班级的学生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
我在对留守儿童实施赏识教育的同时,也引导班级的其他同学,不能因为留守同学成绩差、习惯不好就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孤立他们,而要在课后多关心帮助他们。我根据学生的家庭住址,从班级里面挑选了与这六名留守儿童相邻或同村、学习习惯好、成绩优异的六位学生,与这六名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子,在学习与生活习惯上帮助他们,与他们一起完成家庭作业,随时“监督”他们,让他们没有时间与“自由”去上网、玩游戏,对他们不会的问题,能给他们讲解,把讲不清楚的问题记下来给我,我再给他们单独讲。一段时间以后,留守学生慢慢戒掉了游戏,对家庭作业的态度认真起来,遇到不会的问题,能主动问同学或老师,没再出现作业不做、乱做的现象。期中考试时,有4位学生数学考到了90分,其他2位也考到了70分,这比刚进校时的成绩,有了质的飞跃。
有时候,同龄的孩子是彼此最好的老师,他们能从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而学生也喜欢同龄的朋友,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他们能发挥自身的长处,发现不足,共同取得进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会用这些“小老师”,让他们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在帮助别人时,自己也有更大的进步。
四、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
在和这几名留守儿童接触久了以后,我发现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只要教师善于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一定会还给教师许多惊喜。有两名学生课后作业态度不太认真,我让他们担任收作业的小组长,收完作业我让他们翻翻自己组学生的课后作业,告诉他们组长要比组员做得更好。后来,他们的课后作业就做得很认真,我及时给予了他们表扬和奖励,他们渐渐地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有一名学生成绩进步很大,我让他和一名成绩比他差的学生结对子,告诉他要学会帮助别人,结果,他们的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多数人都懂,但在做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做到。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对待留守儿童数学课后辅导问题上,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继续用赏识教育对待这些学生,让他们越来越自信,成绩能有更大的提高,将来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葛广伟.浅论中学数学科目课后辅导[J].都市家教,2012(2).
[2]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