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便成为教育界前瞻性的话题。《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融合的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的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与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简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融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只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而是用来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成为一体。下面就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使用意义进行一些探究: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数学课成为“动态的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的教材形式转变成由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内容构成的动态教材,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动态教材,将数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抽象难懂的、“无趣的”数学内容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认识厘米”的时候,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段《猫和老鼠》的动画视频,在动画中老鼠和小猫互相追赶,在房间里到处上蹿下跳,老鼠突然钻进了一个洞里。小猫来到洞口之后并没有直接莽撞地往里钻,而是准备先利用自己的胡须测量出洞口的宽度,如果洞口的宽度比小猫的胡须宽,那么小猫就能顺利进入洞里去抓老鼠,否则不行。通过这样的视频设计孩子们被其强烈的吸引住,被老鼠和猫的追赶逗得哈哈大笑。之后,引导学生了解小猫是在用胡须估算这个洞口的宽度。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入数学知识: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又是采取什么方式来估计一个物体的长度呢?这时候孩子们就有了兴趣,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活跃了数学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避免了直接出示抽象的概念,让数学课堂“动”了起来。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数学课成为“多彩的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要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色彩鲜艳的图片和音乐进行衬托,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目光,活跃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营造出和谐友好的数学环境。经调查研究发现,人的视觉记忆往往比听觉记忆来的快并且记得牢,因此通过课件的出示,不仅可以有利于教师提出问题、巩固练习,更有助于学生速记、牢记,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一开始就出示学生熟悉的国旗和手帕图案,图形色彩鲜明,花纹美丽。当提问它们的形状时,学生回答说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随即隐去图形的色瓷和花纹,从而引入对图形的研究。同样的,在“认识长方体”时,先出示火柴盒的模拟图形,并与实物相对照。再认识立体图上各个面的形状、各条棱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不同的色彩显示两条虚线,形成一组完整的直观图,接着用分别着不同颜色的方法来显示长方体的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这样通过感官上的刺激、不同颜色的显示和分层展示,为观念的形成架起了一座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桥梁,使极度抽象、难理解的点、线、面、体等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并且建立起节点间的连接,让知识点形成系统。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数学课成为“大容量课堂”。
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的增大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容量。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相对来说更关注知识内容本身的讲授,常常需要大量的板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是数学老师的真实写照。而在课堂的40分钟内,如仍然采用传统的板书,就消耗不少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如不进行板书而只口头说明,则往往会词不达意,學生也不明所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的感官刺激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也缩短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时间,因此采用信息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数学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数学课堂的教学容量,从而高效的使用课堂时间。例如,在学习《统计图》时,就可以利用电脑的Excel功能,设计出简单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合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在微机室上课,通过动手操作,教师再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部分进行特殊的区分和显示、比较和归纳,最后得出结论。以往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的任务,在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之后,压缩成一个课时就完成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将教材按要求重新组合,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加大密度,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投入积极的思考,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的整个课堂得到了优化,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还能减轻学生盲目地死记硬背的负担。
综上所述,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不仅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出生动形象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从各种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高效的合作交流、主动的探索的学习氛围,更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增强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同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虽然优点多,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要注意适量和适度,只有合理、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提高。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数学课成为“动态的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的教材形式转变成由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内容构成的动态教材,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动态教材,将数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抽象难懂的、“无趣的”数学内容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认识厘米”的时候,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段《猫和老鼠》的动画视频,在动画中老鼠和小猫互相追赶,在房间里到处上蹿下跳,老鼠突然钻进了一个洞里。小猫来到洞口之后并没有直接莽撞地往里钻,而是准备先利用自己的胡须测量出洞口的宽度,如果洞口的宽度比小猫的胡须宽,那么小猫就能顺利进入洞里去抓老鼠,否则不行。通过这样的视频设计孩子们被其强烈的吸引住,被老鼠和猫的追赶逗得哈哈大笑。之后,引导学生了解小猫是在用胡须估算这个洞口的宽度。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入数学知识: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又是采取什么方式来估计一个物体的长度呢?这时候孩子们就有了兴趣,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活跃了数学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避免了直接出示抽象的概念,让数学课堂“动”了起来。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数学课成为“多彩的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要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色彩鲜艳的图片和音乐进行衬托,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目光,活跃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营造出和谐友好的数学环境。经调查研究发现,人的视觉记忆往往比听觉记忆来的快并且记得牢,因此通过课件的出示,不仅可以有利于教师提出问题、巩固练习,更有助于学生速记、牢记,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一开始就出示学生熟悉的国旗和手帕图案,图形色彩鲜明,花纹美丽。当提问它们的形状时,学生回答说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随即隐去图形的色瓷和花纹,从而引入对图形的研究。同样的,在“认识长方体”时,先出示火柴盒的模拟图形,并与实物相对照。再认识立体图上各个面的形状、各条棱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不同的色彩显示两条虚线,形成一组完整的直观图,接着用分别着不同颜色的方法来显示长方体的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这样通过感官上的刺激、不同颜色的显示和分层展示,为观念的形成架起了一座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桥梁,使极度抽象、难理解的点、线、面、体等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并且建立起节点间的连接,让知识点形成系统。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数学课成为“大容量课堂”。
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的增大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容量。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相对来说更关注知识内容本身的讲授,常常需要大量的板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是数学老师的真实写照。而在课堂的40分钟内,如仍然采用传统的板书,就消耗不少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如不进行板书而只口头说明,则往往会词不达意,學生也不明所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的感官刺激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也缩短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时间,因此采用信息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数学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数学课堂的教学容量,从而高效的使用课堂时间。例如,在学习《统计图》时,就可以利用电脑的Excel功能,设计出简单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合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在微机室上课,通过动手操作,教师再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部分进行特殊的区分和显示、比较和归纳,最后得出结论。以往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的任务,在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之后,压缩成一个课时就完成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将教材按要求重新组合,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加大密度,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投入积极的思考,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的整个课堂得到了优化,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还能减轻学生盲目地死记硬背的负担。
综上所述,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不仅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出生动形象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从各种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高效的合作交流、主动的探索的学习氛围,更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增强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同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虽然优点多,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要注意适量和适度,只有合理、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