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我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4-0245-0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呢?下面我讲谈谈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在情境中蕴藏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们可以创设“學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老师说:“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觉得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老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式,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老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老师都能一个个地回答出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争着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老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认识他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
二、指导学法,使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要也不应该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引导他们一起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使他们形成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5的组成”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掌握学习方法:(1)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5个圆片,有序地把它们分成两个部分,看看有几种分法;(2)抽象组成:启发学生根据不同分法自主概括5的组成;(3)归纳学法:让学生回顾学习5的组成的过程,并归纳出学习组成的两个步骤:第一,把5个物体有序的分成两个部分;第二,根据“分”的情况抽象数的组成。
在上述过程中,由于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有意识地进行了学法的指导,这不仅使他们理解和掌握了5的组成,还为后面让他们自主学习6~10的组成提供了思路,更为可贵的是发展了他们的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三、放手操作,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习的时空
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把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有室内活动,也可以有室外活动,把收集的资料、讨论、交流有机地运用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如学习了“统计图”后,教师让学生调查各自家里或学校近几个月的用电、用水增减情况,然后制成统计图。学生对此活动很感兴趣,通过个人和小组课外活动,把收集的资料又带回班内交流讨论,同时让学生根据调查,结合家庭、学校提出一些节约用水、用电的合理化建议。此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应给以诚恳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无限乐趣,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又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相等的各两根小棒(或不同颜色的线)。上课时,先和学生一起复习“周长”的概念,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操作:把与长方形的长、宽相等的两根小棒分别与长方形相应的边重合,学生根据周长的概念知道:这四根小棒的总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再启发学生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该怎样算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探索出这样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1)长×2 宽×2;(2)长 宽 长 宽;(3)(长 宽)×2。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从而得出求长方形周长的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知识的时空,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因此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同时其探索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和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让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分组学习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学会交往,有效地发展他们合作交流的意识。
总之,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这已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已成为中小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4-0245-0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呢?下面我讲谈谈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在情境中蕴藏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们可以创设“學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老师说:“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觉得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老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式,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老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老师都能一个个地回答出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争着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老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认识他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
二、指导学法,使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要也不应该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引导他们一起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使他们形成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5的组成”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掌握学习方法:(1)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5个圆片,有序地把它们分成两个部分,看看有几种分法;(2)抽象组成:启发学生根据不同分法自主概括5的组成;(3)归纳学法:让学生回顾学习5的组成的过程,并归纳出学习组成的两个步骤:第一,把5个物体有序的分成两个部分;第二,根据“分”的情况抽象数的组成。
在上述过程中,由于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有意识地进行了学法的指导,这不仅使他们理解和掌握了5的组成,还为后面让他们自主学习6~10的组成提供了思路,更为可贵的是发展了他们的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三、放手操作,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习的时空
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把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有室内活动,也可以有室外活动,把收集的资料、讨论、交流有机地运用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如学习了“统计图”后,教师让学生调查各自家里或学校近几个月的用电、用水增减情况,然后制成统计图。学生对此活动很感兴趣,通过个人和小组课外活动,把收集的资料又带回班内交流讨论,同时让学生根据调查,结合家庭、学校提出一些节约用水、用电的合理化建议。此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应给以诚恳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无限乐趣,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又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相等的各两根小棒(或不同颜色的线)。上课时,先和学生一起复习“周长”的概念,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操作:把与长方形的长、宽相等的两根小棒分别与长方形相应的边重合,学生根据周长的概念知道:这四根小棒的总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再启发学生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该怎样算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探索出这样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1)长×2 宽×2;(2)长 宽 长 宽;(3)(长 宽)×2。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从而得出求长方形周长的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知识的时空,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因此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同时其探索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和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让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分组学习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学会交往,有效地发展他们合作交流的意识。
总之,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这已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已成为中小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