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立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董事会的监督管理职能,从而加强对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以发挥监管和平衡作用。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绩效产生了一定影响,对建筑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与上市公司业绩存在较弱的关联性,并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的某些不足,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独立董事制度 公司绩效 实证研究
一、引言
独立董事制度引入我国的时间不久,其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对公司的利弊也无法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独立董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对董事会结构的改进,抑制因内部董事和连锁董事与关联交易问题影响公司治理中董事会的正常职能的行使,通过董事会权利的分解监督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产生,并最终影响公司经营绩效。本文以2009年建筑业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为样本,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对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为公司绩效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二、文献回顾
关于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独立董事的作用和有效性褒贬不一,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二是认为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持此观点的学者研究发现,那些绩效好的公司恰恰是独立性依赖较少的公司;三是认为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不相关。
Hossian、Prevost和Rao(2001)考察了新西兰1993年《公司法》修改后,独立董事的设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其结论是独立董事对新西兰公司的经营业绩有积极的影响。Laura Lin(1996)利用有关的公开资料对董事会构成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公司整体表现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因而不能说明独立董事能提升公司业绩、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只是有些证据表明,独立董事的比例对某些特定交易有影响。
国内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实证研究较少。高明华、马守莉(2002),胡勤勤、沈艺峰(2002)和于东智(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独立董事之间存在不显著的相关关系。唐清泉(2005、2006)从独立董事的行为特征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包括独立董事职业背景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动机与作用、独立董事对报酬与风险的取向,值得我们借鉴。
综上所述,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之间是不确定的关系,没有一致的结论。究竟独立董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正相关、负相关还是没有关系,这将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三、研究假设
对于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我们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1: 独立董事亲自参加上市公司股东大会会议概率与公司业绩正相关。
假设2: 独立董事亲自参加上市公司董事会会议概率与公司业绩正相关。
假设3: 独立董事规模与公司业绩正相关。
假设4: 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业绩正相关。
四、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来源
我们以2009年A股上市的建筑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年报中公布的数据为依据。为消除异样样本对实证结论的影响,我们对原始样本进行筛选的标准是:1)样本选择期间持续经营的上市公司,使所研究样本保持必要的持续性;2)剔除A股中含有H股的上市公司;3)在样本中剔除2009年因信息披露等原因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处罚过的公司以及ST公司。本文中共有46个样本,剔除不合条件的公司后还有42个样本数据。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目前一般使用的业绩衡量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但由于该指标日益显示出被公司管理层管理的痕迹,其作用和有效性越来越受到质疑。因此,本文采用衡量上市公司业绩的另一个重要财务指标—— 每股收益(EPS),计算公式为EPS=(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平均已发行股票数量。
2.解释变量。
(1)独立董事亲自参加上市公司股东大会会议概率(X1):X1=独立董事亲自参加股东大会会议的次数/股东大会会议次数。
(2)独立董事亲自参加上市公司董事会会议的概率(X2),其中X2=独立董事亲自参加董事会会议的次数/董事会会议次数。
(3)独立董事规模变量(X3),即独立董事人数总和。
(4)独立董事比例变量(X4),即独立董事占所有董事的比例。
(三)模型设计
关于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基于前面的假设,建立如下模型:
每股收益(EPS)=A0+A1(独立董事亲自参加股东大会的概率(X1))+A2(独立董事亲自参加董事会会议的概率(X2))+A3(独立董事规模(X3))+A4(独立董事比例(X4))+μ
五、实证分析
(一)回归分析结果
运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 独立董事参加股东会会议概率、独立董事规模与公司每股收益正相关,符合前文假设,但相关性较弱;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概率与每股收益负相关,且相关性较弱 ,与假设相反;独立董事比例与每股收益正相关,但参数没有通过检验,无显著统计意义,说明独立董事比例还缺乏对每股收益产生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独立董事平均比例较小,还不足以有效行权所致。
(二)回归结果的检验与修正
通过多重共线性以及异方差性的检验后及修正后,进一步进行回归得到的模型如下:
每股收益(EPS)=-0.146572+0.014526Χ(独立董事亲自参加股东大会的概率)-0.008534Χ(独立董事亲自参加董事会的概率)+0.128933Χ(独立董事规模)。
五、结论与启示
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是借助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为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指导、作出客观决策,解决上市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以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提高公司的业绩。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与上市公司业绩存在相关性,说明独立董事制度在实践中已发挥了一定作用,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产生了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高明华,马守莉.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兼论中国独立董事有效行权的制度环境[J].南开经济研究,2002,(2):64-68.
[2]胡勤勤,沈艺峰.独立外部董事能否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J].世界经济, 2002,(7):55-62.
[3]胡奕明,唐松莲.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J].管理世界,2008,(09):153-154.
关键词:独立董事制度 公司绩效 实证研究
一、引言
独立董事制度引入我国的时间不久,其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对公司的利弊也无法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独立董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对董事会结构的改进,抑制因内部董事和连锁董事与关联交易问题影响公司治理中董事会的正常职能的行使,通过董事会权利的分解监督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产生,并最终影响公司经营绩效。本文以2009年建筑业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为样本,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对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为公司绩效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二、文献回顾
关于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独立董事的作用和有效性褒贬不一,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二是认为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持此观点的学者研究发现,那些绩效好的公司恰恰是独立性依赖较少的公司;三是认为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不相关。
Hossian、Prevost和Rao(2001)考察了新西兰1993年《公司法》修改后,独立董事的设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其结论是独立董事对新西兰公司的经营业绩有积极的影响。Laura Lin(1996)利用有关的公开资料对董事会构成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公司整体表现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因而不能说明独立董事能提升公司业绩、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只是有些证据表明,独立董事的比例对某些特定交易有影响。
国内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实证研究较少。高明华、马守莉(2002),胡勤勤、沈艺峰(2002)和于东智(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独立董事之间存在不显著的相关关系。唐清泉(2005、2006)从独立董事的行为特征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包括独立董事职业背景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动机与作用、独立董事对报酬与风险的取向,值得我们借鉴。
综上所述,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之间是不确定的关系,没有一致的结论。究竟独立董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正相关、负相关还是没有关系,这将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三、研究假设
对于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我们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1: 独立董事亲自参加上市公司股东大会会议概率与公司业绩正相关。
假设2: 独立董事亲自参加上市公司董事会会议概率与公司业绩正相关。
假设3: 独立董事规模与公司业绩正相关。
假设4: 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业绩正相关。
四、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来源
我们以2009年A股上市的建筑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年报中公布的数据为依据。为消除异样样本对实证结论的影响,我们对原始样本进行筛选的标准是:1)样本选择期间持续经营的上市公司,使所研究样本保持必要的持续性;2)剔除A股中含有H股的上市公司;3)在样本中剔除2009年因信息披露等原因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处罚过的公司以及ST公司。本文中共有46个样本,剔除不合条件的公司后还有42个样本数据。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目前一般使用的业绩衡量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但由于该指标日益显示出被公司管理层管理的痕迹,其作用和有效性越来越受到质疑。因此,本文采用衡量上市公司业绩的另一个重要财务指标—— 每股收益(EPS),计算公式为EPS=(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平均已发行股票数量。
2.解释变量。
(1)独立董事亲自参加上市公司股东大会会议概率(X1):X1=独立董事亲自参加股东大会会议的次数/股东大会会议次数。
(2)独立董事亲自参加上市公司董事会会议的概率(X2),其中X2=独立董事亲自参加董事会会议的次数/董事会会议次数。
(3)独立董事规模变量(X3),即独立董事人数总和。
(4)独立董事比例变量(X4),即独立董事占所有董事的比例。
(三)模型设计
关于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基于前面的假设,建立如下模型:
每股收益(EPS)=A0+A1(独立董事亲自参加股东大会的概率(X1))+A2(独立董事亲自参加董事会会议的概率(X2))+A3(独立董事规模(X3))+A4(独立董事比例(X4))+μ
五、实证分析
(一)回归分析结果
运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 独立董事参加股东会会议概率、独立董事规模与公司每股收益正相关,符合前文假设,但相关性较弱;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概率与每股收益负相关,且相关性较弱 ,与假设相反;独立董事比例与每股收益正相关,但参数没有通过检验,无显著统计意义,说明独立董事比例还缺乏对每股收益产生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独立董事平均比例较小,还不足以有效行权所致。
(二)回归结果的检验与修正
通过多重共线性以及异方差性的检验后及修正后,进一步进行回归得到的模型如下:
每股收益(EPS)=-0.146572+0.014526Χ(独立董事亲自参加股东大会的概率)-0.008534Χ(独立董事亲自参加董事会的概率)+0.128933Χ(独立董事规模)。
五、结论与启示
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是借助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为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指导、作出客观决策,解决上市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以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提高公司的业绩。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与上市公司业绩存在相关性,说明独立董事制度在实践中已发挥了一定作用,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产生了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高明华,马守莉.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兼论中国独立董事有效行权的制度环境[J].南开经济研究,2002,(2):64-68.
[2]胡勤勤,沈艺峰.独立外部董事能否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J].世界经济, 2002,(7):55-62.
[3]胡奕明,唐松莲.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J].管理世界,2008,(09):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