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浅析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ey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质疑非著名学者方孔先生 提出的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只有糟粕没有精华的观点,笔者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批判方孔先生的观点,提出秉承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分并剔除其障碍性因素, 传统法律文化构成了法律发展的历史前提与宏观要素,并对当代法律发展所面临的发展模式提出展望。
  关键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精华 糟粕 西方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第一页上写下了“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其中的第二尤为令人过目不忘:“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认识。”
  方孔先生在课堂上一直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嗤之以鼻,认为只有西方的法律才能孕育出法治文化,不可否认,西方法律已经成为世界不同文明竞相学习和借鉴的榜样,西方法律有其鲜明的特色,其理想和制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和共识。传统农业与近代工业的冲突与碰撞,中国的传统法制受到了冲击。现在我们之所以倾向于崇洋,是近代我们的文明败于西方文明,但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应该就此对我们的传统妄自菲薄,应该客观地、历史地、科学地回顾和总结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
  一、西风烈与东风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礼”既指具体的礼仪形式,更是抽象的精神原则。“一准乎礼”:以“礼”作为法的正当性基础;以“礼”作为法的原则和精神,凡与之相悖的法无效;当法无具体规定,法官可以以“礼”对案件作出裁判。这体现在中国的传统法文化并不仅仅注重刑罚,更强调对人的善性的弘扬,比如旌表制度。这些制度受到西方启蒙思想家赞扬的良法美制,颇具仁爱精神。在这种指导思想的背后,反映的是对人的信任和尊重,体现了对正义等美好价值的合理追求。中国的法律系统经过了一个儒家化的过程。法家并不否认或反对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差别,但法律的标注应该是相对客观的,因为国之所以治,端在赏罚,一以劝善。一以止奸,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并不因人而异,人人在法律面前必须平等。中国古代法律的结构或模式实际上就是礼与法结合的模式,但是,礼的作用不仅仅是预防犯罪,更为重要的是其肩负着弘扬人的善性的使命,可以说“惩恶扬善”是中国人对法的作用最为精辟的概括。当儒家渐渐掌握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后,法典的编撰也偏向于儒家的观念,但法律还是需要的,因为治理国家光靠礼是不行的,只是这个法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礼的制约,“礼者法之本,法者礼之用”。对社会关系的调整、规制手段终归是礼法纲常。“法治”与“法治”的并用,这是中国法律的特点。
  方孔先生将西方法律思想神圣化,对中国法律思想则以将问题“标签化”的态度和粗暴的处理方式,代替对其深入细致、理性全面的研究分析。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把西方法律文化的特点当作优点加以推崇,把中国法律文化的特点当成缺点大加批判,脱离中国法律文化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评头论足。希望方孔先生能站在中国历史的角度从虚幻的造物主的高度往下看。方孔先生要了解中国法律的缘起,发生,发展和影响,须从底层的阶梯拾级而上,才可见历史真正的发展走向和动力所在。
  二、Ex Oriente Lux(光明来自东方)
  矛盾的方孔先生在其著作《实在法原理》中也提到:“法律和政治的实质性进步需要,需要人类思想和精神质的飞跃。要在有着千年积淀的中国土壤上建立一套崭新的法律和制度,仅仅靠借用西方的实在制度是不可能实现的” 。方孔先生高瞻远瞩看到了有着千年积淀的中国土壤的同时,也承认了西方实在制度的局限性。没错,法律并非一种单纯的条文体系,或者什么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它应该是活的,物质与精神所并存的系统。对于只把法律当作实现自己利益,保护自己权利的工具的国人来说,并不存在对法律精神上的信仰和传统,那么如何从本民族的精神出发,寻找一条结合的道路,而不产生排斥,真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方孔先生站在讲台上拍桌子蹬腿也无法解决。我们与其羡慕欧陆土壤上结出的法律之树的茂盛,不如仔细对比分析一下欧陆土壤与我中华土壤有何区别。就像那句古话说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长期以来,我们受绝对工具主义法律价值观的束缚,法律的确立和变更, 取决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法律的适用, 随政治形势而变迁;法律制度研究, 以符合立法和实际需要为原则。这种实用主义的法律变革观,不仅阻碍了法律制度理论的更新和发展, 而且也使法律制度改革缺乏长远预见。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法律就是为国家而诞生的, 否则法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法律变迁的主要动因源于国家政权的需要, 而非公民权益维护与权利实现的需求。因此,在法律工具主义笼罩下,公民不可能从内心遵从法律,更不可能信仰法律,法律至上理念也不可能形成。
  甘阳在清华演讲的结尾说的:21世纪最大的问题是要重新去认识中国,而且要在比较当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我们中国。因为事实上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世界中,西方的影响无所不在。问题只在于很多人自以为了解的很多东西实际是靠不住的,要认识西方和认识中国都是要花大力气大功夫的。 所以请方孔先生和我们一起花大力气大工夫去认识西方和认识中国。要在有着千年积淀的中国土壤上建立一套崭新的法律和制度,仅仅靠借用西方的实在制度是不可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大纲[M].商务印书馆,1996.
  [2]甘阳.一种传统的融会与中华文明的复兴[J].书城,2005.
  [3]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 商务印书馆,2010.
  [4]哈罗德?J?伯尔曼,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5]哈罗德?J?伯尔曼,贺卫方译.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6]刘同君.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的困境与超越——基于路径依赖视角的考察[J].法学杂志,2010.
  [7]刘进田,李少伟.法律文化导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8]方孔.实在法原理———第一法哲学沉思录[M].上海商务印馆,2007.
  [9]周军、李志民.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文化浅析[J].法制与社会,2010.
  [10]徐继强.西方法律十二讲[M].重庆出版社,2009.
  [11]陈晓枫.中国法律文化研究[M].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黄璐(1987 - ) ,女,四川大学法学院2010 级诉讼法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
  2 方孔:四川大学法理学副教授,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了该校博士学位。
  3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1996版,第1页。
  4惩恶扬善话“旌表”,法制网,2010 第十版, http://www.legaldaily.com.cn
  5徐继强:西方法律十二讲[M].重庆出版社2009版,第365页
  6方孔:实在法原理———第一法哲学沉思录[M].上海商务印馆2007年版,第102页
  7陈晓枫: 中国法律文化研究,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315 页
  8甘阳:一种传统的融会与中华文明的复兴[J].书城,2005.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普遍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长说,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1)09-0-01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学生写好习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觉得想要使学生学好作文,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学生要有丰厚的语言积累,其次是老师的指导。而老师的指导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觉得小学生的作文指导不能只局限于作文课。我们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倡导的读写“长线”与“短线”相结合是行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1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效果和成绩。近几年,我对每次的测试卷进行分析发现,在计算这个大题里,分数占总分的40%左右,翻看了学生考的数学试卷,有80%的同学在本大题不能拿到满分。在所有失分的题目中,由于计算而失分的题在总的失分中占相当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1  摘要:古人写文章讲究“启承转合、过渡自然”。其实,不仅是写文章要如此,就是在数学教学中也要考虑衔接与过渡的问题。比如小学与初中的数学就要做到“平稳过渡,衔接巧妙“,让学生顺利进入初中学习状态。  关键词:启承转合 平稳 自然 巧妙  初一新生进入中学,面临着课程负担加重,教学内容加深,教学方法相应变化,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1  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特点的需要:初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让他们去理解历史上错综复杂的史实概念,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成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从学生年龄和生理特点上看,他们有好奇心,喜欢动手去做,动口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现在的学生知识面较广,搜集信息的途径较多,这都有利于课程的进行,所以课堂模式的设计要
期刊
摘要:英尼斯的“传播偏向”理论对于解读我国的政治文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现如今新媒体的发展也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因此,研究新媒体在"传播偏向"方面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意义深远,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对我国政治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关键词:媒介 政治文明建设    英尼斯著作《传播的偏向》可谓是传播学经典著述,而他的“传播偏向论”更是穿越历史长河一直影响到今天,并成为了世界传播史
期刊
摘要:宏观现在大学生就业现状社会需求情况看,理工科矿类学生的就业普遍好于文科类专业毕业生。而随着近几年经济类专业的不断走火,外语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重洗牌。英语专业在经历了2005年前后的就业和报考高峰之后越来越趋于疲软,不仅是报考人数减少很多,而且其就业去向也不并不乐观。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小语种专业的热潮。本文立足于关注小语种和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英语专
期刊
摘要:语文教师教导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过程中,加强自身修养,精心设计语言,注重讲课艺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花香蝶自来,自然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我们的学生走近母语亲近母语。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兴趣    一群大学生正在和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进行一次饶有兴味的对话。一个学生问丁肇中先生:“您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丁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兴趣,兴趣会推动你一直向前走!”美国
期刊
摘要:语文教育应使学生以自我的天赋潜能为基础,以发展欲望为引擎,通过自我反思的心理作用,按照美的规律来不断发展、构造自己。因此,语文教育的目标应回归人性本体,实现人本化。在实践人本化的语文教育目标时,首先应促进学生本体意识的启蒙,充分实现学生自身的可发展性;其次必须加快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最后要努力加强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  关键词:人的可发展性 语文教育目标 人本化     
期刊
摘要:本文对于润洋先生的著作《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一书进行了粗浅评论。此书是近年音乐学界对钢琴诗人肖邦研究的一大突破,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力图还原给读者一个饱含 “悲情”原素的真实的肖邦。笔者从立足视角,深度分析,以及写作风格上对此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肖邦 于润洋 悲情 评论    《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以下简称《悲情肖邦》)一书是我国著名音乐学家于润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