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知过程,是将外在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内部精神财富的过程。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合作者、评价者。更应从侧面将教学的体验性、调控性、合作性渗透到课堂中,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熏陶个性。
关键词:体验性;小组合作;合作性;策略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43
信息技术课堂有一个代表性的特点:实践性强。与其它学科有所区别的是:学生必须通过理论的理解、亲身的认知、动手的体验、方法的摸索,从而获取知识技能。理论理解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亲身认知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感觉能力;动手的体验可以促进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方法的摸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就是把全班的学生,依据操作能力、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分成小组。以组员关系代替师生关系,以群体力量代替个人力量,以集体利益代替个人利益。小组合作模式有利于班级学习氛围,有利于凝聚学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一、新时期学生个性,决定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必要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
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这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但怎样才有利于开展直接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呢?集他人所长,补自己所短,是一种直接的方式。
针对新时期学生的个性,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轻松的避免学生与老师的正面对立。让学生在小组中寻找平等体,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做的就是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提出本节课的讨论方向,规定讨论时间,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小组,开始进行愉悦的讨论、模仿、交流、互助等体验了。在小组的环境里,大家都是平等一致的组员;大家都有共同学习的目标;大家都有相互操作的环境;大家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先动者或许会因为较机灵而先掌握知识技能,但后动者也可能因为进步而获得组员的肯定,从而得到鼓舞。学习的气氛是愉悦的,讨论的气氛是热烈的。这就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促进小组团队成绩相应提高。
二、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必要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操作性强,需要学生齐动手参与。光依靠理论的讲解,学生将永远也掌握不了知识技能。传统课堂总是在课程的开始,老师就开始演示、说教、讲解,接下来学生模仿、提问……10分钟练习时间过去,部分学生已经完成了一次或多次练习;部分学生仍旧在摸索中寻找成功;这属于还算比较有效的部分。还有部分学生在左顾右盼寻找帮助;更有部分直接就已经放弃。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经常出现呢?我想:应该是学生能力的差异造成的。学生本来就具有能力差异:根据5分钟前老师的演示,学生努力模仿着去做。记忆力好的,自然也就模仿成功了;记忆力一般的,也许就因为其中的1步操作而耽误了时间;记忆力稍次的,此时就是在寻求帮助的;而记忆力较弱的,恰恰正是已经放弃的那部分。学习方式非常生硬,并且由于个人自身特点、能力水平,容易产生挫败感;即使是模仿成功的那部分,也会容易在课堂后遗忘。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轻松避免生硬的说教模式。ABCD作为小组里面的四个同学,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又有围绕在一起的合作环境,就可以在根据学习目标进行分工。即使教师必须要进行操作演示,也可以根据分工来记忆教师的操作演示步骤。因为分成的小组里既有记忆力强的(A),又有记忆力一般的(B)、稍次的(C)、弱的(D)。同样的一遍操作演示,A可以记得多一些,而D的分工可以记得少一些,哪怕是其中的1步,也是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了。而且,在教师操作过后,一旦出现遗忘的情况,A立马就可以点拨B和C,然后在B和C进行合作探讨的时候,去辅导D。记得学习WORD软件“插入艺术字”这一课中,四2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发挥了作用。课堂上虽然有点小嘈杂的讨论声,但课后的上讲台演示情况着实让我感觉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威力。
三、知识是先发现后收获的,决定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必要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
如果是因为模仿而模仿,那么必定有学生因记忆力不如他人,从而模仿失败,从而因挫败感而远离他们一直很感兴趣的信息技术学科。尤其是集体的失败,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因此,在课堂上要尽量避免教师进行演示,小组进行模仿的练习。而应该提出合理的知识目标,让小组内进行任务的分配,按照设计方案,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多强调小组合作的精神,让个体与群体进行捆绑,让学生学会既尊重他人,又表现自我。组织好各小组内的组员进行倾听、归纳、完善、发展、表达、争论的过程。每个组员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然后进行归纳,进一步完善发展,然后启发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针对不同的看法进行争论,从而达到大家认为一致结果的平衡。这其实就是知识从发现到收获的过程。教师在这个环节需要做到及时引导;在巡视中也要参与到讨论中去,但是指导时又不能过于控制单个小组的场面,不能因为老师的参与,造成组内的讨论间断甚至是结束。如果老师在这个过程参与到某个小组里,并且得出了“一致答案”,实质上等同于向这个小组在做“知识灌输”。
总之,“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是必要的。它不仅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还可以拉近组员间的团结;它不仅可以促进优生间的竞争,还可以促进团队间的竞争;不仅可以解决知识的学习,更能促进组员内的友谊;不仅可以使得个人进步,更能促进集体进步。只要坚持不懈的去进行探索、思考、尝试、总结,就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更适应信息技术课堂,最終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叶树光.浅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5).
[2]邱昌林,钱向前.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中,2017(5).
关键词:体验性;小组合作;合作性;策略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43
信息技术课堂有一个代表性的特点:实践性强。与其它学科有所区别的是:学生必须通过理论的理解、亲身的认知、动手的体验、方法的摸索,从而获取知识技能。理论理解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亲身认知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感觉能力;动手的体验可以促进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方法的摸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就是把全班的学生,依据操作能力、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分成小组。以组员关系代替师生关系,以群体力量代替个人力量,以集体利益代替个人利益。小组合作模式有利于班级学习氛围,有利于凝聚学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一、新时期学生个性,决定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必要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
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这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但怎样才有利于开展直接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呢?集他人所长,补自己所短,是一种直接的方式。
针对新时期学生的个性,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轻松的避免学生与老师的正面对立。让学生在小组中寻找平等体,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做的就是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提出本节课的讨论方向,规定讨论时间,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小组,开始进行愉悦的讨论、模仿、交流、互助等体验了。在小组的环境里,大家都是平等一致的组员;大家都有共同学习的目标;大家都有相互操作的环境;大家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先动者或许会因为较机灵而先掌握知识技能,但后动者也可能因为进步而获得组员的肯定,从而得到鼓舞。学习的气氛是愉悦的,讨论的气氛是热烈的。这就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促进小组团队成绩相应提高。
二、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必要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操作性强,需要学生齐动手参与。光依靠理论的讲解,学生将永远也掌握不了知识技能。传统课堂总是在课程的开始,老师就开始演示、说教、讲解,接下来学生模仿、提问……10分钟练习时间过去,部分学生已经完成了一次或多次练习;部分学生仍旧在摸索中寻找成功;这属于还算比较有效的部分。还有部分学生在左顾右盼寻找帮助;更有部分直接就已经放弃。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经常出现呢?我想:应该是学生能力的差异造成的。学生本来就具有能力差异:根据5分钟前老师的演示,学生努力模仿着去做。记忆力好的,自然也就模仿成功了;记忆力一般的,也许就因为其中的1步操作而耽误了时间;记忆力稍次的,此时就是在寻求帮助的;而记忆力较弱的,恰恰正是已经放弃的那部分。学习方式非常生硬,并且由于个人自身特点、能力水平,容易产生挫败感;即使是模仿成功的那部分,也会容易在课堂后遗忘。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轻松避免生硬的说教模式。ABCD作为小组里面的四个同学,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又有围绕在一起的合作环境,就可以在根据学习目标进行分工。即使教师必须要进行操作演示,也可以根据分工来记忆教师的操作演示步骤。因为分成的小组里既有记忆力强的(A),又有记忆力一般的(B)、稍次的(C)、弱的(D)。同样的一遍操作演示,A可以记得多一些,而D的分工可以记得少一些,哪怕是其中的1步,也是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了。而且,在教师操作过后,一旦出现遗忘的情况,A立马就可以点拨B和C,然后在B和C进行合作探讨的时候,去辅导D。记得学习WORD软件“插入艺术字”这一课中,四2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发挥了作用。课堂上虽然有点小嘈杂的讨论声,但课后的上讲台演示情况着实让我感觉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威力。
三、知识是先发现后收获的,决定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必要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
如果是因为模仿而模仿,那么必定有学生因记忆力不如他人,从而模仿失败,从而因挫败感而远离他们一直很感兴趣的信息技术学科。尤其是集体的失败,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因此,在课堂上要尽量避免教师进行演示,小组进行模仿的练习。而应该提出合理的知识目标,让小组内进行任务的分配,按照设计方案,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多强调小组合作的精神,让个体与群体进行捆绑,让学生学会既尊重他人,又表现自我。组织好各小组内的组员进行倾听、归纳、完善、发展、表达、争论的过程。每个组员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然后进行归纳,进一步完善发展,然后启发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针对不同的看法进行争论,从而达到大家认为一致结果的平衡。这其实就是知识从发现到收获的过程。教师在这个环节需要做到及时引导;在巡视中也要参与到讨论中去,但是指导时又不能过于控制单个小组的场面,不能因为老师的参与,造成组内的讨论间断甚至是结束。如果老师在这个过程参与到某个小组里,并且得出了“一致答案”,实质上等同于向这个小组在做“知识灌输”。
总之,“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是必要的。它不仅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还可以拉近组员间的团结;它不仅可以促进优生间的竞争,还可以促进团队间的竞争;不仅可以解决知识的学习,更能促进组员内的友谊;不仅可以使得个人进步,更能促进集体进步。只要坚持不懈的去进行探索、思考、尝试、总结,就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更适应信息技术课堂,最終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叶树光.浅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5).
[2]邱昌林,钱向前.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中,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