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数学中,应鼓励学生敢说,训练学生能说,培养学生会说,使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详细谈谈这一内容。
[关键词]数学课 说的训练 思维训练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指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师不仅要研究怎样教,而且要研究学生怎样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数学,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数学。
传统的数学课教学模式是学生学数学,做数学,俗话说,“有说必有思,会说必会思”。在课堂数学中,笔者努力做到鼓励学生敢说,训练学生能说,培养学生会说,使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好问敢说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最有效的方法。“学起于思,思起子疑。”學生的好问敢说,积极思维又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质疑问题。
如三年级在学完两位数乘法后,老师上了这样一节活动课,乘法速算,老师先出了一组题:
32×38 86×84 36×76 14×94
65×65 41×49 34×24 63×43
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自然开始列式计算,等学生算完后,老师写得数,让同学观察答案是否与他们算得一样,这时同学们看到老师既没有列竖式也没有看书就把答案写出来了,会产生疑惑:这是怎么回事呢?是把答案背下来了还是口算的呢?同时学生的兴趣也上来了,想把事情弄个明白。这时老师启发学生说说这几道题的规律,前四题是“首同末合十”,后四道是“末同首合十”,“首同末合十”是把首位上的数字和比首位上的数字多1的数相乘的积作为乘积的前两位数字,末位上的两个数字相乘的积作为乘积的后两位数字,同样也找到了“末同首合十”的规律,把两个乘数首位上的两个数相乘以后再加上末位上的数字和的和作为乘积的前两位数字,两个乘数末位上的数字相乘的积作为乘积的后两位数字。方法、技巧找到了,运算速度提高了,自信心也随之增强了。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知情能说
课堂上除了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手势、先进的教学媒体以求得形象直观外,还要尽量给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说,不仅培养尖子生能说,而且培养中下生也能说,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领略成功的喜悦。并设法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说的素材,让学生先根据情境进行思维加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经常训练,学生不仅有敢说的习惯,而且有能说好的素质。
现有小学数学教材中,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主要是通过“拼、凑”等直观演示和学生实验操作来抽象概括出“三角形面积=底×高÷2”。引导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时,学生有可能拼成的图形不是平行四边形,所以这一过程学生不易一下子就能完成,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
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创设用“剪、拆”这一直观操作的方法来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思维活跃、思维清晰、印象深刻。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教师引导学生用剪刀沿一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剪开。(图略)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①任一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什么图形?②这两个三角形的形状怎样?面积是否相等?③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④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2”。
2.师生共同讨论。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②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3.揭示公式:“三角形面积=底×高÷2”。引导学生说说:①求三角形的面积一般要知道哪些条件?②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哪一步不能忘?③“底×高”是什么图形的面积?
(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4.完成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三、优化教程,使学生明理会说
学生会不会说,关键在于教师的教与导上方法是否得当。诱导有方,学生自然能明理,明理的学生当中一部分会说,一部分是“牛皮灯笼肚里亮”—心里知道,口里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清楚,只要教师点拨有力,训练有方,这部分学生也会说的。
如“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2天,乙队单独修要15天,甲队先单独修了3天,然后由甲乙两队合修完。甲乙两人合修还需多少天?”
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应用题,难度较大,我先将题目中提出的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说说。
1.甲乙两队单独修,每天完成这段公路的几分之几?
2.甲乙两队合修,每天完成这段公路的几分之几?
3.甲队单独修3天完成这段公路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几分之几没有修?
4.两队合修,还需几天修完?
说正确上述四小题后,学生列综合算式就不困难了。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光树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窦盼英.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陈亚明新课程小学数学评课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5.
[关键词]数学课 说的训练 思维训练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指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师不仅要研究怎样教,而且要研究学生怎样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数学,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数学。
传统的数学课教学模式是学生学数学,做数学,俗话说,“有说必有思,会说必会思”。在课堂数学中,笔者努力做到鼓励学生敢说,训练学生能说,培养学生会说,使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好问敢说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最有效的方法。“学起于思,思起子疑。”學生的好问敢说,积极思维又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质疑问题。
如三年级在学完两位数乘法后,老师上了这样一节活动课,乘法速算,老师先出了一组题:
32×38 86×84 36×76 14×94
65×65 41×49 34×24 63×43
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自然开始列式计算,等学生算完后,老师写得数,让同学观察答案是否与他们算得一样,这时同学们看到老师既没有列竖式也没有看书就把答案写出来了,会产生疑惑:这是怎么回事呢?是把答案背下来了还是口算的呢?同时学生的兴趣也上来了,想把事情弄个明白。这时老师启发学生说说这几道题的规律,前四题是“首同末合十”,后四道是“末同首合十”,“首同末合十”是把首位上的数字和比首位上的数字多1的数相乘的积作为乘积的前两位数字,末位上的两个数字相乘的积作为乘积的后两位数字,同样也找到了“末同首合十”的规律,把两个乘数首位上的两个数相乘以后再加上末位上的数字和的和作为乘积的前两位数字,两个乘数末位上的数字相乘的积作为乘积的后两位数字。方法、技巧找到了,运算速度提高了,自信心也随之增强了。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知情能说
课堂上除了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手势、先进的教学媒体以求得形象直观外,还要尽量给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说,不仅培养尖子生能说,而且培养中下生也能说,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领略成功的喜悦。并设法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说的素材,让学生先根据情境进行思维加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经常训练,学生不仅有敢说的习惯,而且有能说好的素质。
现有小学数学教材中,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主要是通过“拼、凑”等直观演示和学生实验操作来抽象概括出“三角形面积=底×高÷2”。引导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时,学生有可能拼成的图形不是平行四边形,所以这一过程学生不易一下子就能完成,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
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创设用“剪、拆”这一直观操作的方法来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思维活跃、思维清晰、印象深刻。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教师引导学生用剪刀沿一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剪开。(图略)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①任一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什么图形?②这两个三角形的形状怎样?面积是否相等?③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④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2”。
2.师生共同讨论。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②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3.揭示公式:“三角形面积=底×高÷2”。引导学生说说:①求三角形的面积一般要知道哪些条件?②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哪一步不能忘?③“底×高”是什么图形的面积?
(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4.完成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三、优化教程,使学生明理会说
学生会不会说,关键在于教师的教与导上方法是否得当。诱导有方,学生自然能明理,明理的学生当中一部分会说,一部分是“牛皮灯笼肚里亮”—心里知道,口里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清楚,只要教师点拨有力,训练有方,这部分学生也会说的。
如“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2天,乙队单独修要15天,甲队先单独修了3天,然后由甲乙两队合修完。甲乙两人合修还需多少天?”
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应用题,难度较大,我先将题目中提出的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说说。
1.甲乙两队单独修,每天完成这段公路的几分之几?
2.甲乙两队合修,每天完成这段公路的几分之几?
3.甲队单独修3天完成这段公路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几分之几没有修?
4.两队合修,还需几天修完?
说正确上述四小题后,学生列综合算式就不困难了。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光树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窦盼英.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陈亚明新课程小学数学评课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