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诗文 成就精彩人生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zhuangp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们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中华传统经典它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
  首先是培养语感能力。诵读,要强调一个“读”字,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它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反复诵读中,可以理清思路,明确主旨,品味语言,感悟意境,享受汉语言独特的音韵美。这样就自然能把古今语言的精华吸收和储存,逐步内化为鲜活的语感能力。诵读,还要突出一个“诵”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胸中能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诵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正因为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终成大家。可见,通过反复诵读,一旦形成了语感能力,听,可以把握精髓;说,可以一语中的;读,可以入情入理;写,可以文采飞扬。
  其次是积累语言材料。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勤于积累,方能厚积而薄发。而积累的过程如同化蛹为蝶,想成为蝴蝶,必须经过成蛹的过程,相对于蝴蝶短暂的翩翩飞舞而言,这个过程极其漫长,然而又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品味并积累一些经典的诗文,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积累语言的过程,更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同时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还十分有利于学生成语、格言警句以及精美句段的积累。
  再次是提高写作水平。我们学习完一首优秀的古典诗词之后,除了熟记之外, 更要深思从中学到了什么,哪些可以为我所用。例如在素材上,很多诗词中都有着独特的创作素材,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我们的描写对象,由此营造出一个如诗如画的情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 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这种相思、这种牵挂,把它扩写,多渲染,加修辞,细描写,定然能写出美文来。中国古典诗词不仅留给我们以审美的精神享受,而且其中更凝结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他们留下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对社会、民族,对亲情、民生的思索拷问,这些思索拷问恰恰是民族精神中极其宝贵的财富。这不断延续不断壮大的精神长城,创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陶渊明的“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是对世俗礼教的一种反叛;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老当益壮斗志未衰不断进取的豪迈情怀;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对权贵的蔑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对天下苍生的无尽的挂怀,这一切都在不断的构建充实着学生健康的精神大厦,不断的完善着学生的人格。反映到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则是积极向上健康意识和情怀,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把诗歌精神意蕴渗透到写作教学中,大大丰富了学生习作的源泉,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境界,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最后是形成健全人格。诵读中华经典,这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在中国,犹如《圣经》在西方,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时至今日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如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的人生观,“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处世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和教学的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方式等,是那么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让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对学生开启智慧、塑造完美的人格,增强人文素养,无疑是十分有效的路径。
  “拘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古诗文“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着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就让我们尽情地诵读经典诗文吧,惟有这样方能造就一个个精彩的人生!
其他文献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我们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一定能在师生间架设沟通心灵的桥梁。只要老师与学生真诚相待,给学生多一点爱心,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笑脸,多一点耐心,学生就会喜欢我们,则会亲其师,就会对老师所教的课产生兴趣,则会信其道。  那么,怎样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呢?下面,我就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谈谈感受。  一、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师,只有老师把所有的爱奉献给学生,并让他们体会到你的爱,你的
期刊
有人说这是一个自我的时代,这是一个功利的时代,有时人们更汲汲于追求富贵,淡忘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可是我总相信,人可以为了权利和物质不断去追求,但当一切浮华过后,一定会明白什么是人生的必需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多阅读积累,注重阅读积累的内化与输出,提高生命的质量,我想那时更多的学生会有“海阔我畅游,天高自在飞”的惬意。  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怎样去读书,
期刊
一、规范、准确,具有科学性  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是达到教学清晰美的主要途径,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桥梁。教师只有十分准确地利用语言传递信息时,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得到最大满足,并产生审美快感。规范准确的语言,首先是标准的普通话,说准普通话的音韵调,切忌讲方言。有的教师一讲普通话就脸红,就不自然,而且容易卡壳,原因在于这些教师平时老爱用方言交谈,没有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课堂上,教师若是用一口流利、标
期刊
作为班主任,每天都在重复着肯定学生的进步,处理学生的错误。面对孩子们的进步时,我们为之振奋,幸福不已;面对孩子们形形色色、源源不断的错误时,我们真是柔肠寸断,头疼不已。做了12年班主任工作的我,已经走过了“勃然大怒”“声嘶力竭”“情郁于中”“穷途末路”的诸多历程,万般无奈,我只能另辟蹊径——选择去“爱”学生的错误。很多时候,当我用一颗平静的心走近这些“错误”时,我惊喜地发现在这些“错误”中竟然还那
期刊
一、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一)教学观念上。  新课程已经走进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正确理解素质教育下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德教学观至关重要,“传统型”教师认为课堂上老师“教’,学生“学” 这就是课堂教学,而忽略了老师和学生双方的情感,导致教师因不见好 的成绩而失去信心,学生难于学懂,而产生厌学心理。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那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并未完全根除,尽管在教学的形式上耍些花招,但
期刊
人非生而知之,读书无疑是人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人生有限,学问无涯。   从教十年了,十年短暂而又漫长。说它短暂,是因为在不经意间十年已经过去了;说它漫长,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不知道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我的学生、我的工作。困惑、迷茫、反思,一番挣扎后,我翻然醒悟:我缺乏能量了,我需要充电了,否则我将停步不前。   于是,在同事的推荐下,我首先拜读了托德·威特克尔先生的著作《优
期刊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
期刊
一、生活即语文,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语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起来就是语文。”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广义的语文就等于生活。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与生活的联系。例如阅读教学,让学生走进作品,做“如果是你,你会有怎样的体验,有怎样的想法,怎样的表现等”的假设,调动学生的体验,拉近作品和生活的距离,和
期刊
一、 上网查询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提出的阅读要求是:“了解课文设计的重要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根据这些要求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利用网络的阅读环境,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记得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
期刊
(一)创设语文生活化学习环境  新课程改革以来,全新的教材文本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富有童真童趣,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加上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模拟生活化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成了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将课桌椅子排成几个大方块,学生围坐在一起,主动合作、交流。教室里,开辟贴近学
期刊